你可曾聽說,
有一種病叫“鸚鵡熱”。
這種疾病起病隱秘,進展迅速,持續高熱,常常出現包括呼吸衰竭在內的多種臟器損害,不可小視。
福清50歲的劉先生,半個月前“感冒”後,出現咳嗽、氣喘,渾身乏力、全身疼痛等症狀。起初以為是天氣突變,溫差大引起的,就自行前往買了一些止咳藥、感冒沖劑服用,但咳嗽沒有緩解,還伴隨持續高燒不退,最高達40℃,他才前往福清市醫院就診。
在福清市醫院完善了各項相關檢查,檢查CT有提示肺炎,炎症名額有升高,但按照常規治療,效果不佳,出現低氧血症,甚至呼吸衰竭,多臟器損害;而後轉入該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
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陳明誠接診後發現,劉先生的症狀與該科近期連續收治多名肺炎患者的患病條件相似,“年齡範圍41-69歲,都表現持續高熱,39-41℃,同時乏力、咳嗽、氣喘、全身疼痛,使用多種抗菌藥物仍然無法控制,各項檢查均無法提供進一步診斷依據。”
陳明誠在進一步問詢中得知,劉先生是一名飼養畫眉鳥的擁躉,基本上每天上班前與下班後都會帶著與畫眉鳥進行投食等親密接觸,晚飯後習慣性地“遛鳥”。
陳明誠說,劉先生與科室其他幾名肺炎患者一樣,他們中間居然或多或少都接觸過禽類。其中一位患者飼養孔雀,一比特患者飼養畫眉鳥、鴿子,兩位患者家中養有家禽,三比特患者曾接觸過病死家禽。
經過為劉先生給予氣管鏡檢查,進行肺泡灌洗,將灌洗液送檢NGS病原學檢查。果不其然,導致其疾病的“元兇”正是一種名為“鸚鵡熱衣原體”的微生物。也就是說,劉先生感染了“鸚鵡熱”。
陳明誠表示
“其實,對於發熱、肺炎病人來說,病史採集尤為重要。在治療進退維谷之時,醫生還是要從患者的生活環境、起居習慣、興趣愛好等方面著手。例如如果有去山林草叢,需注意恙蟲病;如果曬稻穀、種蘑菇,有可能過敏性肺炎;如果有酗酒,可能有吸入性肺炎;接觸流感患者,可能為流感發熱;如果淋雨,可能是肺炎鏈球菌感染;如果平時關節痛,可能是風濕免疫系統疾病引起的發熱;還有一些接觸動物而感染的疾病。”
找到病因,接下來治療就胸有成竹了。很快,劉先生病情都逐漸穩定,痊癒出院。
什麼是鸚鵡熱?
陳明誠介紹,鸚鵡熱又稱鳥熱,是鸚鵡熱衣原體所引起,鸚鵡熱衣原體感染是人類、鳥類及一些哺乳動物感染鸚鵡熱衣原體所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這些衣原體主要在多種鳥類之間傳播和感染,偶然由帶菌動物傳染給人;最初發現本病多見於玩賞鸚鵡者,故命名為鸚鵡熱。以後發現許多鳥類均可受染本病而感染人類,故認為稱鳥熱更為合適。
有哪些傳染源
(1)帶菌或發病的鳥類或家禽、含菌的分泌物或排泄物所污染的環境、羽毛及塵埃。主要宿主為鳥類,現時已發現海鷗、鴿子、金絲雀、相思鳥、紅雀、蒼鷺、雞、鴨等190餘種鳥類和家禽可傳播此病。
(2)禽類及其養殖場、宰殺車間、羽絨加工廠、家禽市場、鳥類集散地點、轉運場地或運輸工具以及信鴿調教基地等。養鳥人士在清潔鳥籠、清理鳥糞、投喂飼料或撫摸愛鳥時,就有可能被感染。
(3)發病或帶菌患者。人際間傳播雖有報導,但較為罕見。
有哪些傳播途徑
(1)經呼吸道傳播。含有鸚鵡熱衣原體的塵埃或氣溶膠通過呼吸道吸入而引發感染。
(2)經皮膚、黏膜或消化道傳播。帶菌的分泌物、排泄物經皮膚、黏膜或消化道等途徑引起感染。
易感人群
人體普遍易感,各年齡段均有病例報告,以30~60歲多見。有報導稱本病明顯多發於男性。
伴隨飼養寵物熱的興起,人禽共居現象日益增多,給本病傳播創造了條件。
從事禽類、鳥類養殖、運輸、交易、屠宰、加工等工作的人員為高危人群。
臨床表現為?
1、潜伏期1~2周,長者可至45天。
2、多為急性起病,高熱、寒戰,伴相對緩脈。有全身不適,疲憊無力,納差。劇烈的頭痛和全身肌肉疼痛是常見的主訴。
3、病情嚴重者可出現呼吸困難、發紺、煩躁、譫妄、木僵、昏迷等。
4、恢復期可發生血栓性靜脈炎,有時發生晚期併發症肺梗死,可造成患者死亡。
5、還可能發生心內膜炎、心肌炎、心包炎、黃疸性肝炎、化膿性中耳炎、急性支氣管炎等併發症,但均不多見。
#如何預防鸚鵡熱#
陳明誠提醒,對於飼養鳥、家禽類動物的人員平時一定要注意自我保護,比如戴口罩,注意手部衛生,勤洗手,保持環境通風。進入活禽市場注意衛生,食用禽類時高溫烹煮,即可避免“鸚鵡熱”傳播;定期對家禽、野禽養殖和交易場所及飼養籠器具進行衛生清理和預防性消毒。控制飼養密度,保持空氣流通;並且加强日常疾病監測,瞭解鸚鵡熱衣原體的病原學和流行病學特徵,分析鸚鵡熱疫情和流行態勢。
此外,在做好個人安全防護前提下,及時撲殺患病動物做無害化處理,同時對飼養環境和籠器具等進行終末消毒;對禽類、鳥類養殖和交易場所實行嚴格的檢疫准入和隔離觀察措施。不從疫區引入種群,運輸過程要提供檢疫證明。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