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進京趕考的考生,隨身攜帶盤纏,為何山賊不搶劫他們?

北京 71℃ 0
摘要:但凡有點“專業”常識的山賊,都不會對進京趕考的考生下手搶劫的,否則,就是老太太翻跟頭,活膩歪了,那這是為什麼呢?而面對進京趕考的考生,山賊們大多不敢搶劫!主要是忌憚考生的身份。我們來看看進京趕考的考生到底有多“牛”!綜上,鑒於舉人非同一般的身份,舉人進京趕考過程中,盜賊們大多會敬而遠之,不敢搶劫,這多是出於對自己安全與性命來考量的。

但凡有點“專業”常識的山賊,都不會對進京趕考的考生下手搶劫的,否則,就是老太太翻跟頭,活膩歪了,那這是為什麼呢?

一:不敢搶劫

古代,戰亂頻仍、灾害連年,人們流離失所、奔波逃命,一些人為了活命,很可能落草為寇、占山為王,幹起了打家劫舍的營生,我們在影視裏常看到這樣的劫匪。u

但,盜亦有道。作為山賊來講,既然幹上了打家劫舍這種勾當,就會對搶劫對象慎之又慎,不會傻不楞登地對來往客商一律搶劫,那就是陰溝裡翻船,倒楣透頂了!

而面對進京趕考的考生,山賊們大多不敢搶劫!主要是忌憚考生的身份。那麼,窮凶極惡的山賊,為何又不敢下手了呢?

我們來看看進京趕考的考生到底有多“牛”!

中國古代選拔官員,主要通過科舉考試這一途徑,從全國各地優秀學子中層層遴選,而能有資格到天子脚下的京城赴考者,可說是鳳毛麟角!

以明清為例,能去京城考試的考生,需要通過兩關:院試和鄉試,只有考中舉人後,才有資格去京城參加禮部主持的會試、皇帝主試的殿試。

瞭解下古代科考,科考始於隋朝,興盛於唐宋,廢除於清光緒,為朝廷選拔人才1300多年,明清最完善,有: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4級。

院試,也叫童生試,一般是15歲左右的童生,到各省學政去參加考試,考試合格後,取得生員資格,就成為秀才,囙此這關也叫做“考秀才”。

但考秀才並非易事,會刷下來很多人。

明朝名將史可法20歲考中秀才,晚清重臣曾國藩21歲才孝取秀才,就連“神童”張居正也才12歲中秀才,可見,考秀才有多難!

囙此,不能小瞧秀才!

考上秀才,意味著成為士大夫中最低一層,算是一隻脚踏進仕途,可享有一些特權,如見縣令不用下跪,犯刑不能隨便用刑,還可免除徭役,免交公糧,可用奴婢等。在一般鄉鎮,秀才還是數得上的、受人尊敬的人物

那麼,考中秀才能進京趕考嗎?不能,還有較難的一關叫做“鄉試”,也就是“考舉人”!

明清時期,每3年才舉行一次鄉試,由各省秀才到各地省會城市去參加考試,考官由皇帝委派,考中鄉試,就被稱為舉人,囙此這關也“考舉人”。

考秀才難,考舉人更難,堪稱人生的一大分水嶺,很多人都止步於此!明清全國錄取舉人也就一千多名,平均每3年分配到各省也就四十多人,這些人堪稱精英中的精英!

正因難考,說明了考舉人的含金量相當高!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這是對考舉最為形象的概括。考上舉人,就是光宗耀祖了,正式進入士大夫階層,出官入仕了,一般可做七品縣令、縣丞或主薄等職。

秀才的地位可以說比一般平民高了,而舉人則是正式脫離了平民身份,成為“舉人老爺”、“官太爺”了,是一個候補官員了,只要朝廷有出缺,舉人可隨時走馬上任。

吳敬梓《範進中舉》中,範進苦讀了一輩子,都鬚髮皆白還只是一個窮酸秀才,在接到中舉消息後,鄉紳富豪都去巴結討好、送屋送銀,而範進則是大喜過望,喜極而瘋。

範進雖然只是一個文學形象,但足以說明,古代中舉的威力有多大!

而一般人中舉之後,還不能忙著高興,還要去參加京城的會試與殿試,開啟真正的“進京趕考”模式,囙此,能去京城參加考試的考生,至少是舉人!

但進京趕考的舉人們,來自全國各地,四川、雲貴等考生離北京很遠,在鄉試完同年臘月就出發,到第二年2月才到京城,這幾月天寒地凍,個中艱辛,難以想像!

古代交通不發達,舉人進京趕考,可謂跨越千山萬水,要趟水路,要走陸路,要穿山林等,歷經數月才完成,而這些路途中,難免會遇上打家劫舍的盜賊。

但即便如此,盜賊們也不敢輕舉妄動,前面講了,舉人是朝廷官員,以後的朝廷新貴,搶劫舉人就是無視朝廷法律,公開與朝廷叫板,如此後果,他們擔不起。

而公開與朝廷作對的後果,就是會遭到朝廷的圍剿,但山賊們的實力僅限於魚肉當地百姓,並不能與朝廷軍隊相抗衡,朝廷要剿滅他們,是遲早的事,也是很輕鬆的事!

如此得不償失,山賊們自然不會幹!

為不致被朝廷圍剿而覆滅,山賊們還是有自知之明的,不會去搶劫有舉人身份的考生的,因為這樣做風險實在太大。

還有,山賊們不敢搶劫,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舉人們還有一個“護身符”兼“通行證”。

舉人們在進京之前,會領到一面黃色的小旗,上寫“奉旨會試”四個大字,他們將小旗插在專門進京趕考的公車上,威風凜凜,一路通行。

山賊們見到這面小旗,避都來不及,哪敢動手搶劫?人家是奉旨考試,誰敢抗旨,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囙此,再蠢的盜賊也會權衡放行的。

而沿途的所有關卡見到小旗,還會無條件放行,不收取任何過路費。

另外,舉人進京趕考,還有來自朝廷的關愛。

對於窮人家出身的舉人而方,根本沒有必要擔心沒有盤纏路費,因為當地的官府都會視路途遠近,發放給舉人一定數額的進京趕考盤纏。

比如,離京城較近的河北等地考生,一般會得到4兩左右補貼,離京城較遠的安徽等地考生,一般得到20兩左右補貼,再遠點海南等地的補貼可達30兩左右。

而那時的1兩銀子,大致相當於現在人民幣一千元左右,大家可以查查、算算看。

不僅如此,除有路費補貼外,朝廷還會給舉人們安排驛馬、驛站,供舉人們趕路和休息等,還會安排獄卒幫助舉人挑行李等,可謂關懷備至。

囙此,騎著馬,有獄卒的“保駕護航”,還有考生們結伴而行,並非形單影隻,山賊們即便想下手,也是毫無機會的。

綜上,鑒於舉人非同一般的身份,舉人進京趕考過程中,盜賊們大多會敬而遠之,不敢搶劫,這多是出於對自己安全與性命來考量的。

二:不願搶劫

前面說了,科考制度興盛於唐宋,那麼,進京趕考這種事在唐宋就較為常見了,而唐宋又是我國詩詞的巔峰時期,這期間就出了一樁“山賊劫詩不劫財”的美談。

一天傍晚時分,荒村綿綿細雨中,唐朝大詩人李涉與書童,正行走在進京趕考的途中,由於風太大,船停在了岸邊,不能開渡,於是兩人準備找一家客棧投宿。

就在這時,眼前突然沖出一名大漢,朝他們大喊:“來者何人?”不用說,這是遇到劫匪了!估計也說了“此山是我開,此樹是我栽,要想從此過,留下買路財”之類的話。

李涉的書童淡定地對劫匪說:“這是進京趕考的李涉先生”。

那劫匪一聽是李涉,又是進京趕考,非常高興,對李涉作揖道:“久仰大名,如雷貫耳,先生是有名的大詩人,這樣吧,我今天就不搶你錢了,你寫首詩送給我吧。”

李涉一聽,當即寫了一首詩《井欄砂宿遇夜客》:

暮雨瀟瀟江上村,綠林豪客夜知聞。

他時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就是說,他在荒村中遇到了一比特“豪俠”,這“豪俠”居然知道他的詩名,他作了一首詩送給他,並告訴他,不用害怕別人知道你的名字,這世道亂,強盜多的是。

“夜客”指劫匪,李涉用詞文雅,還有趣地提醒劫匪,今天這事兒打住,你不用害怕我去報官。這看出了李涉對劫匪的體諒,也說明進京趕考受朝廷和官府的保護。

當然,也側面展現了唐朝崇尚詩歌的社會風氣,就連山賊草寇都崇拜文人,喜愛詩歌,寧願為了文人與詩歌放弃“職業操守”,放弃打劫!

三:盤纏少、風險大

古代書生進京考試,需要路費盤纏,但很多人不會帶太多,畢竟是京城趕考,又不是去旅遊,帶够所用的食宿費、車馬費等就可以了,而這些費用又花不了太多。

再有,大多考生來自貧窮人家,家裡給的盤纏本就不多,就算身上有,也是官府發放的補貼,而這種補貼也是有一定數額的,不多的,因而也難怪被“窮書生”。

囙此,總體來說,除家境富裕的考生外,大多考生身上帶的盤纏都不多。為極少利益,冒極大風險,如此不划算的營生,山賊們不會幹,因為得不償失!

當然,古代也不乏有舉人進京趕考而被山賊搶劫的事,這大概率是遇上不計後果、膽大包天的亡命之徒了,但這種情況也屬極少數。

标签: 舉人 北京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