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高校創新機構編制管理、健全崗位設置、深化職稱制度改革讓優秀人才“引得進、幹得好、留得下”

重庆 87℃ 0
摘要:

創新機構編制管理、健全崗位設置、深化職稱制度改革………11月18日,重慶日報記者從市教委獲悉,近年來,我市高校紛紛出臺優惠政策,吸引高層次人才落戶重慶,並逐步建立起人才引進、培養、評估的有效機制,讓優秀人才“引得進、幹得好、留得下”。

圍繞重點產業,尋覓吸引全球人才

都市發展離不開人才。近年來,重慶高校大力圍繞重點產業營造“近悅遠來”的人才氛圍。

31歲的陶璐琪是重慶大學能源互聯網與智慧裝備重慶市協同創新中心副主任,身為90後的他已是博士生導師。

2017年,陶璐琪從清華大學微電子學研究所博士畢業,從事新型微納資料與微納傳感技術等的研究。2018年,他通過“重慶大學海內外優秀青年學者論壇”與重慶“觸電”。

“重慶正大力發展新材料等產業,自己來這裡有用武之地。”陶璐琪稱,學校給了他科研啟動經費,但他最看重的是環境——自己可以帶領博士、碩士,搭建團隊,從事研究。

如今,陶璐琪在新型微納米材料、功率半導體器件、多尺度理論計算與模擬等領域均取得不錯科研成果,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畫子課題、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在《自然·通訊》等國際重要學術期刊發表論文30餘篇。

“學校盡最大可能為人才發展提供科研平臺支撐,並且在經費上實行上不封頂政策。”重慶大學有關負責人介紹,該校推出了“重慶大學弘深青年學者計畫”等7個用人檔案,構建起“四層次七類別”引才金字塔體系,通過組團參加各類海內外人才招聘活動、國際學術會議等管道,尋覓吸引全球人才。2019年以來,重慶大學共引進551名優秀人才。

重慶大學只是我市多舉措“引才”的縮影。來自市教委的資料顯示,近年來,重慶市組織高校參加“英才大會”“留交會”,赴市外海外組團引才、專場引才年均200場次,柔性引進海內外院士37名,年均引進市外、海外人才規模保持在500-1000名以上。

提供全方位政策支持,讓事業激勵人才

談起學校“用人”政策,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醫學檢驗科副主任曹炬深有感觸。

10年前,他來到重慶醫科大學。到校工作兩年,他便入選重慶市中青年骨幹教師支持計畫,隨後相繼獲得重慶市傑出青年基金、重慶市高層次人才特支計畫青年拔尖人才、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等,從一個博士畢業生成長為博導。

今年,重醫啟動重大科技專案“揭榜掛帥”計畫,從科研經費、場地、團隊建設等方面全力支持青年科研人員自主開展原始創新。

曹炬的《呼吸危重症相關感染的免疫學標志物及幹預靶點》項目成功揭榜。未來5年,曹炬團隊將獲得足够數額(5年500萬)的資助,“這讓大家幹事創業的勁頭更足。”曹炬稱。

用事業、待遇、感情留人,則是重慶文理學院引進和培養人才的法寶。該校對學術領軍人才採取長期聘用、項目聘用、柔性引進等多種靈活的用人管道,建立起新材料技術研究團隊、創新靶向藥物研究團隊等4支高水准科研團隊。

事實上,近年來,重慶不斷健全人才支持政策,試點高校編制周轉制度,全面下放市屬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權。這一系列創新舉措取得成效。市教委提供的資料顯示,截至目前,全市本科高校博士占比達39%,科研人員占比提高到55%,各類國家級領軍人才達到500名,培育後備人才達到近3000名。

實施多元化評估,打破人才成長“天花板”

激勵青年人才的成長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重慶文理學院相關負責人介紹,對於青年人才,學校採用“低職高聘”的管道(每3年評一輪),“有的青年學者,雖然達不到國家評定教授的要求,但學校可以根據其科研水準和成果,為其提供匹配的待遇。”

重慶大學、西南大學、重慶科技學院等多所高校教師也表示,近年來,在渝高校大力向用人主體放權、為人才鬆綁。一些高校實施的崗位結構比例、績效工資政策等改革舉措走在全國前列。

“聚焦重大戰畧、重要項目、重點產業,開展人才引進和科學研究,橫向破除人才職業壁壘,縱向打破人才成長‘天花板’,啟動人才創新創業‘一池春水’。”市教委相關負責人稱,5年來,由於高層次人才的不斷聚集,在渝高校獲批國家各類項目超過6000項,新簽訂科技轉化契约3122項,承擔科技橫向項目2.3萬項,在多個基礎前沿、核心技術領域取得標誌性成果。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