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賀!甘肅再添4比特兩院院士

甘肃 111℃ 0
摘要:黃建平,58歲,1988年獲得蘭州大學天氣動力學博士學位,現任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教育部半乾旱氣候變化重點實驗室主任,西部生態安全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主任。黃建平長期專注於半乾旱氣候變化研究,是我國大氣科學領域中將系統觀測和理論研究相結合併取得重大突破的優秀學術帶頭人之一。

11月18日,2021年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結果公佈,我省4比特科學家榜上有名。其中,蘭州大學黃建平教授、周又和教授新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蘭州太空科技物理研究所李得天研究員、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馮起研究員新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記者從省科技廳獲悉,截至目前,在甘兩院院士達到17人(不含雙聘)。與此同時,蘭大兩位校友楊維才與夏克青也榮登“新科”院士榜。

黃建平

當選中國科學院地學部院士

黃建平,58歲,1988年獲得蘭州大學天氣動力學博士學位,現任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教育部半乾旱氣候變化重點實驗室主任,西部生態安全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主任。黃建平長期專注於半乾旱氣候變化研究,是我國大氣科學領域中將系統觀測和理論研究相結合併取得重大突破的優秀學術帶頭人之一。他紮根西部、始終堅守在科研第一線,帶出一支堅守西北的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歷經十餘年建成了國際領先的半乾旱氣候綜合觀測系統,並在半乾旱氣候變化及其機理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基礎性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原創性研究成果。在他帶領下,團隊先後獲批建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國家外國專家局111計畫“半乾旱氣候變化創新引智基地”,獲批建立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入選教育部“雙一流”建設學科。主要學術貢獻:(1)提出了沙塵氣溶膠半直接效應的乾旱化機理,開創了沙塵氣溶膠與雲和降水相互作用及其對西北乾旱氣候影響的研究體系,榮獲201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排名第一);(2)發現了全球半幹旱區的强化增溫現象,構建了區域和全球尺度半乾旱氣候變化及其形成機理的理論框架,相關成果在《Nature Climate Change(自然·氣候變化)》發表論文3篇,其中1篇被選為當期封面並入選2016年度“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獲得“2017年度首届全國創新爭先獎”;(3)創建和發展了我國西部地區第一個具有國際水準的半乾旱氣候綜合觀測站,填補了該領域缺乏長期連續觀測資料的缺陷,研製的我國首套適用於野外惡劣條件的“環境與氣候灾害集成探測科技”,獲多項國家發明專利和2018年度“甘肅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有力推動了我國半乾旱氣候觀測研究的發展。

周又和

當選中國科學院科技科學部院士

周又和,64歲,湖北漢川人。1989年獲得蘭州大學固體力學理學博士學位,二級教授,蘭州大學超導力學研究院院長,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創新研究群體帶頭人。他是多場耦合非線性力學專家,開創了多場耦合超導電磁固體力學,拓展了沙塵暴風沙電多場耦合研究,創立了多場強耦合的分場降階反覆運算法和求解强非線性問題的通用小波封閉方法等。獨立撰寫的《Wavelet Numerical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Nonlinear Problem》作為計算方法的工程應用叢書被《Springer-Nature(施普林格—自然)》出版,撰寫的《電磁固體結構力學》(周又和、鄭曉靜)獲國家科學著作出版基金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獨立編著的《理論力學》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獨立撰寫的百萬字《超導電磁固體力學》(上、下册)將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科研成果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項(1/3;2/2)、“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7/10)、“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項和“科技發明獎”一等獎1項(均為第一完成人)、“甘肅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和二等獎3項,以及IEEE(電力電子工程師協會)超導委員會授予的“Von Duzer Prize((最佳貢獻論文獎))”1次等;主持的教學項目獲“國家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個人獲“國家教學名師獎”“全國師德標兵”“寶鋼全國高校優秀教師特等獎”“徐芝綸力學獎”和“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培養出7人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及青年長江學者、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畫、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及提名、中國力學學會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教育部新世紀人才和國際獎勵等16人次。

李得天

當選中國工程院資訊與電子工程學部院士

李得天,55歲,蘭州太空科技物理研究所科技委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國家創新人才推進計畫重點領域創新團隊負責人。入選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百千萬人才工程和萬人計畫。任中國真空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計量測試學會副理事長兼真空計量專委會主任、中國宇航學會電推進專委會副主任、真空科技與物理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真空與低溫》期刊主編等職。李得天是真空測試計量領域學術帶頭人,長期從事真空計量及真空環境下多參數綜合測試工程研究。他帶領團隊解决了真空中性氣體、真空电浆和複雜真空效應的測試計量難題,在計量科技、計量標準、測試裝置和工程應用等方面做出了系統性貢獻,建立了我國較完整的真空測試計量體系,研究成果在地面、近地軌道和宇宙深空獲得了全面持續應用。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出版著作8部。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8項,還獲何梁何利科技創新獎、全國創新爭先獎、中國真空科技成就獎、航太創新獎、航太貢獻獎等。

馮起

當選中國工程院環境與紡織工程學部院士

馮起,55歲,現為西北研究院黨委書記、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得主、國家級“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兼任中國科學院內陸河流域生態水文重點實驗室和甘肅省祁連山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主任,甘肅省政府環境諮詢組組長,祁連山(大熊猫公園)國家公園專家委員會主任。近五年,主要開展了乾旱內陸河流域生態恢復的水調控機理、關鍵技術及應用、祁連山涵養水源生態系統恢復科技集成及應用、乾旱內陸河生態治理的科技集成、民勤沙漠化防治與生態修復科技集成試驗示範研究、黑河流域荒漠綠洲水熱過程與生態恢復科技試驗示範等工作。2017年,完成“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的編制工作。已完成甘肅省重大專項“祁連山涵養水源生態系統與水文過程相互作用及其對氣候變化的適應研究”、國家重點研發計畫項目“西北內陸區水資源安全保障科技集成與應用”、中國科學院科技服務網絡計畫(STS)區域重點專案“敦煌洪水資源化利用與生態治理試驗示範”、中國科學院重點部署項目“氣候變化對西北乾旱區水迴圈的影響及水資源安全研究”、中國科學院重點部署項目“近500年河西走廊及鄰近沙漠生態環境演變的過程與機制”。曾獲得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創新獎、第二届全國創新爭先獎獎狀,全國“優秀博士後”稱號、澳大利亞政府“奮進獎”得主、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學金特別獎、首届優秀博士後獎、獲國務院政府津貼、中國科學院王寬誠西部貢獻獎等榮譽稱號。2019年被評為甘肅省優秀領軍人才。已發表科研論著350多篇,近五年發表高水准論文120餘篇,其中,國際頂級刊物《科學》發表論文一篇,《Nature Sustainability(自然·可持續發展)》一篇,合著專著15部,完成國家、中科院、地方政府20項。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一等獎8項;獲國家授權專利40項。

另有兩位蘭大校友也榮登“新科”院士榜。一比特是現任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所長的楊維才,1984年本科畢業於蘭州大學生物系,1987年碩士畢業於蘭州大學生物系;一比特是2019年6月起擔任複雜流體及軟物質研究中心(籌)主任的夏克青,1981年獲得蘭州大學物理學學士學位。

來源: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何燕

院士當選者組織供圖

未經蘭州日報社的明確書面特別授權,其它任何協力廠商均不得轉載,否則以侵權論,依法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