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2021年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增選結果正式揭曉,共有149人當選,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65人,中國工程院院士84人。
兩院院士是我國科學技術方面和工程科技領域的最高榮譽稱號,兩年增選一次。每次的當選名單都備受關注。
149人中,在京組織當選院士人數居首。北京是眾多頂尖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業聚集地,這一點並不意外。
排名第二的是江蘇省,共16名當選院士工作單位在江蘇,超增選人數十分之一,僅次於北京。
比起對頂尖人才的强大吸引力,江蘇還有一項引以為豪的數據——她是誕生兩院院士最多的地方,被稱為“院士搖籃”。
孔雀何以東南飛?江蘇對教育、人才的重視,頗有值得借鑒之處。
01
“院士搖籃”
院士工作所在地,反映了地方對頂尖人才的吸引力。
新中國成立以來至2019年,我國累計遴選了2541名院士。有學者統計了1955—2019年院士當選時的工作地分佈,北京是院士當選時集聚首比特度最高的都市。
江蘇排第三,共163名院士,占比6.41%,僅次於北京、上海。
▲製錶:主編有態度
院士的籍貫和出生地,則反映了地方培養頂尖人才的能力。
統計1955—2019年我國院士籍貫和出生地分佈後發現,無論是院士籍貫,還是院士出生地,江蘇均排列第一,18.06%的兩院院士籍貫、16.29%的院士出生地在江蘇,遠超第二名浙江。
▲製錶:主編有態度
▲製錶:主編有態度
02
重教之鄉
如果跨越歷史長河會發現,江蘇很早以來,就盛“產”院士級人物。
南宋及南宋以後,人才逐漸集中到經濟條件良好的長江流域。狀元研究學者周臘生教授考證,近1300年間,中國歷史上知名知姓的600多名狀元中,籍貫可考知的只有500多人,其中江蘇籍狀元超過100名。尤其到明清時期,江蘇籍狀元更是多達70名,超過全國狀元總數的三分之一,是名副其實的狀元第一大省。
一直到現在,人才地理分佈依然處在“長江流域時代”。深厚的文化底蘊、較好的物質條件成為人才培育的沃土。
江蘇泰州溱潼古鎮,誕生了李德仁、李德毅、李德群3名院士,他們的高祖父李承霖是清代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文科狀元。
江蘇無錫一座因橋得名的村落“七房橋”,孕育了錢氏一門七院士,被稱作“院士村”。
錢氏家族“子孫雖愚,詩書須讀”的家訓,或能反映江蘇的重教傳統。
且不說基礎教育,江蘇的高考自主命題注重考察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被譽為“地獄級”的難度,江蘇學子們常被調侃,試題只有他們“會做的”和“試題出錯的”。
江蘇的高等教育也毫不遜色。
此次江蘇當選的兩院院士,工作單位主要集中在高校,東南大學3人,南京大學2人,南京理工大學2人,蘇州大學、南京工業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河海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各1人。
除了省會南京,無錫、徐州、蘇州3個地級市也擁有“雙一流”高校。江蘇211高校數量超過廣東、湖南、福建之和。
2013年,時任廣東省教育廳副廳長的王斌偉在接受採訪時感慨,廣東的教育與江浙等省相比仍存在差距,“除了985、211高校數量比江蘇少之外,廣東全省才25比特兩院院士,還不如江蘇一個南京大學多。”
▲圖片來源:青塔網
在江蘇,重教不僅是傳統,更是現在時。各方對教育的重視達成了充分共識。
“雙一流”建設方案明確指出,鼓勵高校積極籌措經費,同地方政府、校友和企業合作來籌集經費,千方百計擴大辦學資源。
有學者對各省份2017~2019年的教育經費收支數據統計分析發現,江蘇省的教育經費收入一騎絕塵,是唯一一個平均值突破了400億元的省份。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報
此外,江蘇非常重視對普通公民科學素養的培養,包括支持科普場館向公眾免費開放,推進高校、科研院所、企業所屬專業場館面向公眾常態開放,舉辦全民科學貭素大賽……
中科院院士、江蘇省科協主席陳駿表示,到2025年,江蘇公民具備科學貭素的比例要力爭達19%,繼續位居全國省份前列。
03
國家戰畧科技力量
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指出,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是國家科學技術界和工程科技界的最高學術機構,是國家戰畧科技力量。要發揮兩院作為國家隊的學術引領作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作用、創新人才培養作用,解决重大原創的科學問題,勇闖創新“無人區”,突破制約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發現、培養、集聚一批高貭素人才和高水准創新團隊。
不少耳熟能詳的科學家,如開創祖國航太事業先河的錢學森,逆行出征、抗擊疫情的鐘南山,“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都曾當選兩院院士。
鑒於院士在科學界的重要地位,增選院士有一套非常嚴謹、細緻、科學、公平的評審流程。院士的增選過程,從當年的1月,一直要持續到10月,每個入選者都需要“過五關斬六將”,經過相當嚴格的標準和複雜的程式。
2021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577比特,最終當選84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191人,最終當選65人。兩院院士當選比例僅為14.5%和34%。當選之難,評選之嚴格,可見一斑。
在院士評選這塊“試金石”上,江蘇能够脫穎而出,展示了其在基礎研究方面的不俗實力。
對教育和人才的重視,這份工作其他省份不妨大膽來抄!
*參考資料:
唐家龍《中國科技精英的地域分布——基於新中國成立以來兩院院士數據的分析》
任瑞娟、王保超、劉美豔、劉蓓蓓、吳璿《青海僅為江蘇1%:高校預算中的東西部差距》
瀟湘晨報記者柴歸
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爆料微信關注:xxcbwx,24小時報料熱線0731-85571188。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