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天舞樂依然在,人間再無常書鴻——讓敦煌名揚世界的常書鴻

甘肃 81℃ 0
摘要:1994年6月23日的下午3時40分,在與病魔鬥爭了將近3個月,一個為中國千年寶藏操碎心的先生、敦煌學奠基人之一、首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長常書鴻離開了他為之奮鬥的人世,帶著對敦煌藝術事業無限的希望和未盡的遺憾,永遠地離開了我們,走完了他充滿拼搏的人生征途。縱觀常書鴻先生這一生,正如他女兒常沙娜所言:這一生,他無愧也無愧於這趟人生!

1994年6月23日的下午3時40分,在與病魔鬥爭了將近3個月,一個為中國千年寶藏操碎心的先生、敦煌學奠基人之一、首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長常書鴻離開了他為之奮鬥的人世,帶著對敦煌藝術事業無限的希望和未盡的遺憾,永遠地離開了我們,走完了他充滿拼搏的人生征途。

縱觀常書鴻先生這一生,正如他女兒常沙娜所言:這一生,他無愧也無愧於這趟人生!

只因多看了眼書攤上敦煌莫高窟的圖錄,他便將一輩子都獻給了敦煌

常書鴻,1904年出生在浙江省杭州市景色秀麗的西子湖畔,從小就喜歡繪畫。

宋元時代的中國文人畫,都是畫家的心境加以抽象化地表達出來的,不易理解。可是,年輕時期的常書鴻,他的心為寫實的歐洲繪畫所吸引,囙此夢想到歐洲去學畫。

因為家裡窮,沒有旅費。他便去船上幹廚房和打掃的工作,在底艙過了一個月,才到達法國。

隨後,他憑藉著對繪畫的熱愛,努力考取了里昂大學的獎學金,學習美術和法語。

當時的巴黎的蒙巴拿斯區,是著名的無名畫家聚集之地。

常書鴻在法國居住了大約10年。一次在塞納河畔舊書攤前的散步,只是因為多看了一眼書攤上敦煌攝影集,讓他第一次知道了我國有敦煌,徹底改變了他一生的命運,讓他義無反顧的下定决心:“回國到敦煌去!”

也正是這次散步,他後來的命運,包括他們全家的生活,都與敦煌緊緊地連在一起,並結下了不解之緣。

長達半個世紀,常書鴻與他全家雖然先後在敦煌都經歷了人間的悲歡離合,但一直情和魂卻永系敦煌。50年裏,不管遇到何種困難險阻,只要是他認定了的,他總是帶著自信和不屈服於命運的強勁,堅持著他對信仰的執著追求,並用這種精神鍛煉和教育了子女。

他說:“我不是佛教徒,不相信轉世,不過,如果真的再有一次托生為人,我將還是常書鴻,我還要去完成那些尚未做完的工作。到目前為止,我的人生選擇沒有錯,我沒有一件讓我後悔的事。”

破釜沉舟回國投身敦煌保護工作,一生坎坷成敗,悲觀離合,但對自己半生心血全部用在守護敦煌上,從不後悔

只是因為多看了一眼敦煌的攝影集,這個男人,便做了一個影響他和他的家人一生的决定——破釜沉舟去敦煌!

1936年,决心放弃國外相對安定的生活和更優越的創作環境,帶著妻子回到了當時抗日局面嚴峻的祖國,投身敦煌保護工作。

梁思成得知常書鴻要破釜沉舟回國投身敦煌保護工作,激動地說:

“書鴻兄,你這破釜沉舟的决心我太佩服了!如果我身體好,我也想再跟你去一趟呢!祝你有志者事竟成。”

徐悲鴻對常書鴻的决心也給予了熱情的支持和鼓勵。

他說:“我們從事藝術工作的人,要學習玄奘苦行僧的精神,要抱著‘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决心,把敦煌民族藝術寶庫的保護、整理和研究工作做到底。”

去之前,他們想過,此次踏上回國,日子肯定會過得很艱辛。但是,沒想到,竟然艱辛到如此地步:

此後的6年時間裏,常書鴻開始了帶著妻女過著逃難的生活。

戰亂中,他們經歷過房屋被炸毀,甚至家人也都險些喪命的危急時刻。

……

沒有常書鴻,就沒有今天的敦煌!

環境的惡劣、與妻女的兩地分居……這些困難,常書鴻都能克服。

但令他無法忍受,最憤怒、憎恨的是國民黨政府。在他們為敦煌藝術獻身的日子裏,總是掀起一陣陣險風惡浪。

薩捶那太子可以捨身飼虎,常書鴻為什麼不能捨棄一切侍奉藝術、侍奉這座偉大的民族藝術寶庫呢?在當時那種兵荒馬亂的動盪年代裏,它是多麼脆弱、多麼需要保護,需要終生為它效力的人啊!

如果他為了個人的一些挫折與磨難就放弃責任而退卻的話,這個劫後餘生的藝術寶庫,很可能隨時再遭劫難!

不能走!再嚴酷的折磨也要堅持幹下去。

正是抱著這個堅定的信念,常書鴻沒有被任何困難所打倒。他一次又一次苦渡難關。

幾年的艱苦歲月,敦煌的洞窟中,留下了他們辛勤的汗水。而這些藝術珍品也在艱苦的環境中給他們帶去了歡樂和欣慰。

思前想後,常書鴻默默發誓:“我絕不能離開,不管任何艱難險阻,我與敦煌藝術終生相伴!”

正是因為他的這種鍥而不捨的愛的精神,使他在敦煌事業中突破了一個又一個的困難。他善於將不利因素轉化為有利的因素,一方面承擔著當時敦煌研究所的日常行政工作,為爭取保護敦煌石窟最起碼的條件而四處奔波,又要利用一切時機和條件開展對敦煌藝術的臨摹研究工作,生活上還要因妻子的出走而承擔起培育未成年的子女。

作為一名留學法國的畫家、知識份子,身在邊陲沙漠荒山中,加上經濟的困窘、自然環境的威脅,困難是可想而知的。

但他憑藉著堅韌不拔的毅力,一關又一關地頂了過來。

從重慶帶回一對活鴨、一對活鹅,只是因為:“也讓它們移居敦煌,讓敦煌的老鄉看看除了雞還有鴨、鹅哩!”;

從四川帶回各種花籽,播撒在千佛洞的生活區;

愛惜著千佛洞的一草一木,自從40年代定居敦煌後,便給千佛洞立下了規矩:每年都必須種植樹木,要把樹林帶逐年向北延伸擴大;

既能高瞻遠矚,又能從最基礎的工作著手,竭盡全力從殘垣斷壁中保護敦煌這座偉大的藝術寶庫中的一磚一瓦,同時以博大的胸懷團結了一批忠實於敦煌藝術事業的專家學者,並以精深的學識將敦煌藝術的保護和研究事業不斷向前推進;

……

正是因為有這個為中國千年寶藏操碎了心的先生,才有了今天的敦煌!

今日敦煌的絢爛多彩,與常書鴻的奉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敦煌藝術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捨命也得保護它。不管有多少困難都必須克服。”

對於敦煌藝術的使命感,使常書鴻度過了所有的艱難困苦,終其一生,堅守初心。

1994年,享受90歲,常書鴻先生走完了這一生。按照生前的遺願,魂歸敦煌。

魂兮歸來!

敦煌,就是常書鴻先生的家。

在這裡,他度過了大半生。這是給了他無數歡樂和悲傷的地方!

墓碑面對著莫高窟的標誌性建築九層樓,在一方黑色的花崗岩大碑上,鐫刻著趙朴初為之撰寫的大字:“敦煌守護神常書鴻”。

以上內容,全部出自《願為敦煌燃此生:常書鴻自傳》一書。

最近三個星期,幾乎把所有的業餘時間全部用在看這本“厚厚”的書了。前前後後,看了三遍,還是沒盡興。珍藏起來,有時間了,再拿出來好好翻看。

這是一個為中國千年寶藏操碎心的先生、敦煌學奠基人之一、首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長常書鴻先生的自傳書。這本書,是敦煌研究院前院長、“文物保護傑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得主樊錦詩以及常書鴻先生的女兒、藝術設計教育家和藝術設計家常沙娜深情作序推薦的好書!

這本自傳不僅是常書鴻一生奮鬥的記錄,更是一本中國近代歷史變遷的見證,還是敦煌文化的普及讀本、面對困難人生不妥協的勵志模本。

常書鴻先生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正是因為他的鍥而不捨、竭盡全力從殘垣斷壁中保護敦煌這座偉大的藝術寶庫中的一磚一瓦,才有了今日的敦煌!

标签: 常書鴻 繪畫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