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軍的五任司令員,竟都是湖南人,無湘不成軍放在這裡太合適了

湖南 75℃ 0
摘要:“無湘不成軍”這本是近代起源自曾國藩建立的湘軍的一句話,這句話之後,是當年湘軍在晚清朝堂上重要影響的寫照。而細數我軍的高級領導人,也十分的符合這句話。在抗美援朝這場立國之戰中,湘籍將領同樣做出了巨大貢獻,就直接决定戰場指揮的志願軍司令員而言,志願軍總計五任司令員,皆為湘籍。10月2日,中央正式决定任命彭德懷為志願軍司令員。

我是狼君,一個陪您讀歷史的工科小夥兒

“無湘不成軍”這本是近代起源自曾國藩建立的湘軍的一句話,這句話之後,是當年湘軍在晚清朝堂上重要影響的寫照。而細數我軍的高級領導人,也十分的符合這句話。

解放戰爭時期,運籌帷幄的五大書記中,毛主席、劉少奇、任弼時皆為湖南人;1955年授銜時,十大元帥中湘籍占3人,為彭德懷、賀龍、羅榮恒;十大大將中湘籍占6人,為粟裕、陳賡、許光達、蕭勁光、黃克誠、譚政。

在抗美援朝這場立國之戰中,湘籍將領同樣做出了巨大貢獻,就直接决定戰場指揮的志願軍司令員而言,志願軍總計五任司令員,皆為湘籍。他們在抗美援朝戰場上扮演著最為重要的角色,為抗美援朝戰爭最終的勝利建立了卓越的功勳。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朝鮮人民軍一路向南,28日就佔領了南韓首都漢城,美韓聯軍節節敗退,被壓縮到了洛東江以東大丘、釜山間僅約一萬平方公里的狹小地帶。

在麥克亞瑟的指揮下,美軍在朝鮮半島西海岸的仁川登入,朝鮮戰局瞬間逆轉。美韓聯軍迅速奪回漢城,一路向北猛攻。不顧中國警告悍然越過三八線,並派遣轟炸機轟炸中國丹東地區。

1950年10月8日,朝鮮首相金日成請求中國出兵援助,在經過反復地討論之後,中國應朝鮮政府的請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抵抗美國侵略者。

第一任司令員——彭德懷元帥

彭德懷,湖南省湘潭人,1950年10月至1954年9月,任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朝鮮戰爭爆發時正在西北搞建設。當時原本定下的志願軍司令員是粟裕,但在戰前粟裕殘留在頭部的三枚彈片發作,無法指揮部隊。毛主席便將人選定為了四野原來的司令員林彪,由於林彪一直不贊成出兵,便以怕光、怕水、怕風的怪病,申請去蘇聯治病了。

又到了“橫刀立馬”於陣前之時,毛主席只能將這個重任委以正在西北搞經濟建設的彭德懷。10月2日,中央正式决定任命彭德懷為志願軍司令員。10月4日,時任西北軍政委員會主席的彭德懷,被專機接到了北京。

彭德懷原本以為只是來京報告建設工作,帶著西北地方三年經濟恢復的各種報告和計畫,急急忙忙地趕到北京懷仁堂參加會議。結果到了才知道是在討論抗美援朝,當時會議已經開始了一段時間,彭德懷又沒什麼準備,所以這一次會議就沒有發言。

散會後毛主席找彭德懷談話,向他宣佈了中央任命他為志願軍司令員的决定。彭德懷也堅決支持毛主席出兵朝鮮的决定,並表示服從中央的决定,帶兵出征。

10月19日晚,彭德懷率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戰爭。他指揮百萬部隊,在嚴酷的對敵環境中,克服了種種困難,運籌帷幄,最終逼迫美韓在停戰協定上簽字,實現了軍事停戰。

1952年4月,彭德懷回國養病,但一直沒有放鬆對前線工作的部署,決勝於千里之外。最終率領志願軍走向勝利,代表中國在停戰協定上簽字,並豪言:“西方殖民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線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以霸佔一個國家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第二任司令員——陳賡大將

陳賡,湖南省湘鄉人,1952年4月至6月任志願軍代司令員和代政委。

1951年4月25日,陳賡以志願軍副司令員兼第三兵團司令員和政委的身份奔赴朝鮮戰場。當時志願軍已經完成了五次戰役,由戰畧反攻階段轉入戰畧防禦階段,從大規模的運動戰轉為兩軍相持的陣地戰。

如何在美軍優勢的炮火力量下,頂住聯合國軍的進攻,成為了决定戰爭勝負的關鍵。

入朝後,陳賡就深入前沿,總結基層反映的防禦作戰經驗,最終將目光放在了坑道工作上來。陳賡認為,在1951年秋季的防禦作戰中,一些陣地出現的坑道工事,在敵強我弱的陣地防禦戰中,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陳賡總結的經驗得到了時任志願軍司令員的彭德懷的大力贊同,很快便以志司的名義通告全軍,原文如下:

“鑒於戰爭已從大規模的運動戰轉向兩軍相持的陣地防禦戰,要求全軍構築堅固防線,嚴防敵之登入反攻。”

依靠坑道戰,志願軍在“聯合國軍”絕對的炮火優勢面前,頂住了壓力,死死地釘在了陣地上,最終扭轉了戰局。即使美軍靠炮火在白天奪得了地面陣地,躲在坑道裏的戰士,一個晚上就又能將陣地奪回來。

1952年4月,彭德懷因病回國休養,陳賡被任命為志願軍代司令員和代政委。不過在兩個月之後,陳賡就奉調回國,毛主席親自點將,讓陳賡著手組建哈軍工,為我國培養各類軍工人才。

第三任司令員——鄧華上將

鄧華,湖南省郴縣人,1952年7月至1954年9月任志願軍代司令員和代政委,1954年9月至10月任志願軍司令員兼政委。

鄧華雖然在停戰協定簽署前,一直以代司令員兼代政委身份指揮部隊,但鄧華卻是唯一一比特全程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志願軍高級首長,兩年零九個月的戰爭,鄧華從頭打到尾。

早在1950年7月8日,鄧華就被任命為東北邊防軍第十三兵團司令員,準備根據形勢隨時入朝作戰。在此後三個月的時間裏,鄧華一直在研究如何入朝作戰,緊跟朝鮮戰局變化,對朝鮮的戰局進行深入的分析。

8月31日,鄧華就率先提出了美軍可能會在朝鮮人民軍側後大舉登入,以截斷人民軍補給線,實現前後夾擊人民軍的戰略意圖。

鄧華的意見,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視,毛主席在研究後,也肯定了這一猜想。要嚴防美軍在朝鮮人民軍後方舉行登入作戰的建議,很快就被轉達給了朝鮮方面。遺憾的是,並未引起朝鮮人民軍的重視,最終美軍以極小的代價,擊敗守備仁川的人民軍兩個新兵團,實現登入作戰,一擊扭轉戰局。

1950年10月8日,鄧華率領十三兵團入朝參戰,任志願軍第一副司令員兼副政委。1951年7月,鄧華作為志願軍代表參加了朝鮮的停戰談判。

1952年,彭德懷、陳賡先後回國,鄧華被任命為志願軍代司令員和代政委,指揮志願軍繼續戰鬥,直至簽署停戰協定。1954年9月,鄧華出任志願軍司令員兼政委,一個月後,奉調回國出任副總長。

第四任司令員——楊得志上將

楊得志,湖南省醴陵人,1954年9月至1955年4月任志願軍司令員。

楊得志於1951年2月,率領十九兵團,作為第三批參戰部隊入朝參戰,正好趕上參加第五次戰役。楊得志率領十九兵團作為右翼突擊集團,浴血奮戰50餘天,粉碎了美軍企圖在志願軍側後登入,再次重演仁川登陸作戰的企圖,迫使敵人轉入戰畧防禦階段。

進入防禦戰後,楊得志根據自己在抗日戰爭期間對敵經驗,决定對敵展開“地道戰”。這個想法先後得到了陳賡、彭德懷的肯定,使得我軍可以依靠坑道工事,以劣勢裝備抵擋裝備現代化科技的美軍的强大進攻。

楊得志在任志願軍副司令員期間,協助彭德懷進行戰場的作戰指揮工作,先後組織了1952年秋季戰術反擊作戰和1953年夏季戰役反擊作戰,打出了中國軍隊的威風,有力地支援了停戰談判。

1954年9月,楊得志接替回國的鄧華,任志願軍司令員,肩負起保衛朝鮮停戰果實和建設朝鮮的任務。1955年4月,楊得志奉調回國,任濟南軍區司令員。

第五任司令員——楊勇上將

楊勇,湖南省瀏陽人,1955年4月至1958年10月任志願軍司令員。

楊勇可以說為抗美援朝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不僅是戰爭狀態的句號,還有和平建設時期的句號。

1953年4月,楊勇率領二十兵團入朝參戰,主要在三八線金城北側擔任防禦任務。當時雙方的和平談判已經進入到了最後的階段,但就當中美朝三方决定簽署停戰協定時。偽韓總統李承晚悍然單方面破壞協定,叫囂著“要單獨向鴨綠江進行一次全面的軍事進攻”。

6月21日,志願軍决定以二十軍團為主,發起金城反擊戰役,主要以大量殲滅韓軍有生力量為目標,最終達到迫使美韓老老實實地坐在談判桌前的目的。

楊勇迅速部署作戰計畫,計畫得到了鄧華和楊得志的全力支持,以二十兵團原有3個軍的兵力基礎上,在配屬3個軍配合作戰行動。

1953年7月13日,隨著千餘門火炮的齊射怒吼,志願軍對南韓陣地發起猛攻,僅用不到一個小時,就全面突破了南韓軍隊的前沿陣地。最終經過兩周的作戰,志願軍殲敵5.3萬餘人(主要為南韓軍隊),收復陣地160餘平方公里。

美韓迫於壓力,最終相繼發表聲明,同意簽署停戰協定。7月27日,停戰協定在板門店正式簽署。楊勇為抗美援朝戰爭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1955年4月,楊得志被調回國內後,由楊勇接任志願軍司令員兼第一書記,擔負起建設朝鮮的任務。

1958年,楊勇率領最後一批志願軍返回國內,周總理親自到火車站迎接。周總理緊緊握住楊勇的手,高興地說:“你為抗美援朝畫上了完美的句號!”這個句號,既指戰爭狀態下金城戰役的完美收官,又指援助朝鮮戰後重建的完美收官。

五位志願軍司令員,均是湘中虎將,為抗美援朝戰爭取得勝利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無湘不成軍”這句話放在這裡,真的是太貼切了。

如果您覺得文章不錯,想讓更多人知道老一輩人的故事,請點亮右下角的推薦,把它推薦給更多人吧。

本文章為狼君歷史原創,未經授權嚴禁以任何形式轉載,轉載請標明出處。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