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的很多方針戰畧,至今仍在深刻影響著中國。40年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現在通過科技賦能深入各行各業,不但創造了“新四大發明”的奇迹,也創造了一批互聯網巨頭和獨角獸企業的崛起。
北上廣深杭,每個新興的都市都有一批科技企業支撐著經濟高速發展,“產業之都”往往也是“資訊業之都”和“科技之都”。頭部科技企業,用高薪高福利和各種优渥的待遇、工作環境吸引了大量人才的加盟。
與此同時,中小城市則面臨人才流失和產業單一化的尷尬。一方面,這些都市難以留住高品質人才,很難形成科技規模優勢,沒法和一線都市競爭;同時,線上商品往往更有明顯價格優勢,大量消費轉移到線上,讓實體店舉步維艱。
改革之初,我們的目標是“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幾十年來,中國在高科技領域已經誕生了全球頂尖的巨頭,也創造出一批優秀的科技企業。而現在發展進入深水區,如何讓所有人都能享受科技的紅利,實現“共同富裕”,這才是當下最值得關注的話題。
【網紅都市鶴崗崛起的成功密碼】
鶴崗是黑龍江四大煤城之一,曾因煤炭業繁盛。但隨著煤礦產業衰落,鶴崗也被貼上了“資源枯竭型都市”的標籤,十年間人口持續外流。但近兩年,鶴崗卻因為超低房價爆紅網絡,不少網紅寫手、帶貨主播,不遠千里來到鶴崗,介紹鶴崗的文章和小視頻爆紅網絡。這其中,一個個鮮活的故事,讓這個東北邊陲小城成為國內知名的網紅都市。
鶴崗最神奇之處,就是超低房價。一線都市動輒數百萬的房價,往往讓年輕人背上多年的貸款,而在鶴崗三個月全款買房,還真不是神話。在鶴崗,機關事業單位的平均工資大約4000元,如果是雙職工買一套總價5萬的小戶型,也只需要半年的薪水。
外賣騎手,在鶴崗月平均工資能達到七八千,在配送旺季的冬天,部分騎手能達到上萬。按照這個收入水准,他們辛勤幹上半年,就能在城區買一套5萬元的小戶型。幹上一兩年,就能換上大戶型。
35歲的田丹丹,是美團的一名女騎手。在做騎手之前曾經務過農,種過地、養過牛,還貸款蓋大棚,練攤賣過服裝、桃酥和蛋糕。但即便是早出晚歸,辛苦勞作,賺的錢還不够還債,而她的孩子也因無人看管,成績一落再落。
2019年,田丹丹帶著丈夫孩子,回鶴崗母親家小住,機緣巧合成為站裡第一對夫妻騎手。丈夫每天五點定時接單,而田丹丹把孩子送到學校後,也開始一天工作。到晚上,一家人吃上熱乎乎的晚飯,還能看著孩子完成工作。成為騎手後,田丹丹多出了陪伴孩子們的時間,讓她更加喜歡這份工作。
劉岩是土生土長的鶴崗人,以前是銷售高管,後來,他選擇回歸鶴崗從零開始。外人眼中,開始送餐的日子,劉岩進入了事業低谷;但堅持下來,憑藉十多年銷售管理經驗,從騎手、站長,一直做到了鶴崗安全督導的職位,管理著市區四個網站的數百名騎手。他還是美團鶴崗市場的首位站長和BD,而這些也開啟了他事業的新起點。
永遠不要低估科技對產業賦能的潜力和能力。
在鶴崗這座小城,每隔幾十米就有一家燒烤店,經營鶴崗小串是當地人賴以為生的另一條路。張學楓和王季都是鶴崗經營小串的年輕人,96年出生的張學楓畢業不久便辭去了工作,從父親手裡接下燒烤店。起早貪黑的努力和辛勤汗水付出,使其成為鶴崗家喻戶曉的小串品牌,年純收入達百萬。王季也從燒烤攤做起,十多年苦心經營,如今已經擁有兩家超過200平米的連鎖店。
2019年,鶴崗火了,很多外地人來鶴崗打卡,王季順勢把兩家門店搬上了美團,小店迎來新發展。疫情期間,全市關閉堂食,但通過外賣,小店能每天賣出幾百單,客單價比疫情前翻了1倍,利潤比疫情前還要好。如今,在鶴崗蒐索燒烤排行榜,“王記燒烤”依然排名第一,每月3000到4000單的外賣銷量讓這家小店線上線下客流不斷。
小串生意不僅養活了燒烤店主,也養活了一大批靠燒烤謀生的人。據瞭解,鶴崗本地的烤串師傅每月收入能達到6000到8000元,服務人員在旺季的月收入也有4000元以上,接近二線都市同行業的水准。
在鶴崗,外賣、電商、直播等新業態,為市民提供了多樣化的就業選擇和豐厚的收入,他們甚至實現大城市不敢想像的三個月全款買房;同時,作為“鶴崗之光”的小串,也在通過互聯網平臺走向全國。以小串為代表的餐飲業也有望發展成為鶴崗新的經濟支柱,燒烤師傅、餐廳服務員、外賣騎手以及上游的畜牧養殖業農民都因產業發展而獲得更多機會和收入。
數據不會說謊。鶴崗市2021年上半年電子商務交易額15.9億元,同比增長15.4%,遠遠超過國內GDP增長率。美團資料顯示,鶴崗當地接入平臺的燒烤商戶接近600家,2021年以來,“鶴崗小串”的相關搜索量相比2019年同期上漲了335%。
難怪鶴崗市副市長李萬軍在到訪美團後就表示:希望通過雙方合作促進鶴崗第三產業發展,提升經濟活力。未來,雙方在產銷對接、品牌合作、供應鏈體系等方面一旦達成全面合作,鶴崗將迎來更大更快的發展機會。這樣看,網紅都市鶴崗爆紅的密碼,不僅是低房價,更是生活服務平臺科技賦能的結果。
【越小的都市越需要特色產業】
科技賦能是助推經濟的可行之路,但科技賦能也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科技企業建立完備的行業生態,但另一方面也對產業生態有著不小的副作用:
在互聯網生態方面,科技企業,從Wintel聯盟到蘋果iOS市場,從穀歌臉書,乃至國內的大廠開放戰畧,構建了從消費側到生產側完備的科技生態,推動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過去20年的高速發展;
而在產業生態方面,一大批崛起的互聯網服務正在將傳統產業邊緣化,甚至形成內卷效應:電商取代了線下店,手機支付取代了銀行刷卡甚至錢包,長視頻網站取代了電影院,手機遊戲取代了網吧。
越小的都市發展,越需要特色的產業生態。這種生態,包括從生產、流通到消費,供需產業鏈條的健全和打通。試想下,中小城市人才外流,又如何形成強勁的消費能力和扎實的製造能力,小城市缺乏特色產業,又如何形成獨有的品牌,並在全國市場佔據一席之地?
從消費角度來看,本地生活服務的賦能,兼顧企業效益和社會生態的共生,無疑是值得期待的科技賦能模式。現在,互聯網已經深入吃、喝、住、行,生活的各方面,而外賣騎手連接消費者和線下店,不但創造了新的交易,也帶來了可觀的就業機會;平臺也在壯大的同時,也成為地方品牌的舞臺和地方經濟的推手。
鶴崗的優勢在“住”,房價和租金便宜,特色本地產品是“吃”——小串;外賣點餐催生了騎手這個靠“行”實現家中品嘗美食的新職業。在中國有數百個鶴崗這樣的地級市,他們如何崛起、如何發展、如何實現科技賦能?鶴崗模式或許是一個答案,而科技賦能的模式,或許正是解開中小城市發展的鑰匙。
【結束語】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當今社會的奮鬥目標。可美好的生活又該如何定義?
是在大城市的鋼筋水泥的叢林中孤獨地徘徊,乘坐擁擠的捷運和公交車上下班,掙著高薪卻背著同樣高額的房貸,還是在小而美的都市裏,三個月買套房,工作時間自由,閒暇時吃著小串,陪著家人享受天倫之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不可否認的是,都市大小已不再是年輕人選擇是否留下來的决定因素。
長期以來,科技行業的使命幫助人們高效獲取資訊,縮小乃至填平“數字鴻溝”,進入炫目的數位時代;但科技更大的意義並不是顛覆,而是賦能,在填平數字鴻溝的同時,也能填平“財富鴻溝”。過去,人們紛紛湧入大城市,獲得科技企業的紅利,成為率先致富的人;現在,科技賦能的意義在於,即便在小城市,也能讓更多人走向富裕。
未來,憑藉科技賦能崛起的北上廣深模式或許很難被效仿,但類似鶴崗憑藉互聯網成為新崛起都市的案例,或許可以成為眾多“小而美”都市發展可複製的範式。
雄觀,資深新經濟觀察家、知名意見領袖,國內首個嚴肅科技脫口秀“雄辯”主講人、十大科技自媒體(見各大權威榜單)。曾在阿裡巴巴、360、搜狗、藍港等著名互聯網公司負責相關行銷工作,參與5次IPO,橫跨行業主要領域。每日一篇深度文章+科技熱點快評,發佈於微信、微博、頭條、百度,各大門戶及科技部落格、媒體社群、短視頻等30+全部主流平臺,覆蓋400萬中國最覈心商業、科技人群。為FT金融時報、福布斯等世界級媒體撰稿人,觀點被媒體廣泛轉載引用,影響力極大。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