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期將領—李景隆

江苏 100℃ 0
摘要:李景隆年輕時喜讀兵書,舉止雍容,深得明太祖的看重,于洪武十九年襲爵曹國公。李景隆因是建文帝心腹,深受親近信任。建文帝派李景隆以備邊為名前往開封,包圍周王府,將周王全家押回南京,廢為庶人。李景隆聞訊,率軍圍困北平,攻打北平九門。李景隆大敗,拋弃物資,連夜撤退。同年十月,建文帝將李景隆召回南京,但卻並未治罪。明成祖遂褫奪李景隆的爵位,將他與李增枝以及妻、子數十人一同軟禁於家中,並抄沒其家產。

李景隆年輕時喜讀兵書,舉止雍容,深得明太祖的看重,于洪武十九年(1386年)襲爵曹國公。他多次到湖廣、陝西、河南等地練軍,還曾負責與西番的茶馬互市貿易,後掌管左軍都督府,加太子太傅。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病逝,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李景隆因是建文帝心腹,深受親近信任。不久,周王朱橚被告發謀反。建文帝派李景隆以備邊為名前往開封,包圍周王府,將周王全家押回南京,廢為庶人。

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難,在真定(今河北正定)大敗長興侯耿炳文。黃子澄向建文帝推薦李景隆,建議讓他接替耿炳文。八月,建文帝任命李景隆為大將軍,讓他率五十萬大軍北伐,並親自在江邊餞行,行“捧轂推輪”之禮,賜“便宜行事”之權。

同年九月,李景隆兵至德州,調集各路兵馬,進駐河間。朱棣對李景隆非常輕視,命世子朱高熾留守北平,自己卻率精銳兵馬援救永平,後又奔襲大寧(今內蒙古寧城)。李景隆聞訊,率軍圍困北平,攻打北平九門。朱高熾只是憑城堅守。期間,都督瞿能幾乎攻破張掖門,卻因被李景隆所忌,只得撤回,以致功敗垂成。

十一月,朱棣回師北平,擊敗都督陳暉所部,而後與李景隆在鄭村壩(今北京大興東二十裏)會戰。他率精騎為先鋒,左右衝擊,連破南軍七座營寨。燕將張玉列陣進擊,直抵北平城下。城中守軍也鼓噪殺出。李景隆大敗,拋弃物資,連夜撤退。南軍各部盡皆南奔。十二月,李景隆撤回德州,準備等來年開春再北上攻燕。

建文二年(1400年),朱棣攻打大同。李景隆率軍援救,兵出紫荊關,卻因燕軍早已回師,無功而返。建文帝認為李景隆用兵不順,是因權柄太輕,便授以“專征伐”之權,賞賜黃鉞弓矢。四月,李景隆在德州誓師北上,與武定侯郭英、安陸侯吳傑會兵真定,合軍六十萬,進駐白溝河(今河北雄縣境內)。結果再次被燕軍擊敗,只得拋弃全部輜重,撤回德州,不久又退至濟南。

同年十月,建文帝將李景隆召回南京,但卻並未治罪。李景隆前後喪師數十萬,使得攻守形勢逆轉,朝廷再也難以組織大規模的軍事征討。御史大夫練子寧、宗人府經理宋征、禦史葉希賢紛紛上疏,認為李景隆“失律喪師,懷貳心”,應予誅殺。黃子澄慚憤不已,請求誅殺李景隆,以謝天下。建文帝對此一概不聽。

建文四年(1402年)[8],燕軍打過長江,直逼南京,建文帝憂懼不已。方孝孺再次上疏,請誅李景隆。建文帝不准,反而命李景隆與兵部尚書茹瑺、都督王佐到燕軍營地請和,表示願意劃江而治,被朱棣拒絕。不久,燕軍兵至金川門。李景隆與穀王朱橞開門投降,迎燕軍入城,南京陷落。此時宮中火起,建文帝不知所終,史稱“金川門之變”。

同年六月,燕王朱棣即皇帝位,是為明成祖。李景隆因有“默相事機之功”,被授為奉天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加封太子太師,並增歲祿一千石。當時,朝廷每議大事,李景隆都位於班列之首。靖難諸功臣為此憤憤不平。

永樂二年(1404年),周王朱橚上疏揭發李景隆,稱他在建文年間曾“至邸受賂”。刑部尚書鄭賜也彈劾李景隆“包藏禍心,蓄養亡命,謀為不軌”。明成祖不予追究。後來,成國公朱能、吏部尚書蹇義、六科給事中張信等大臣再次彈劾李景隆,稱他與弟弟李增枝陰謀叛逆。明成祖遂削去李景隆的功臣勳號,不許他上朝面君,以國公之爵賦閑在家。

不久,禮部尚書李至剛上疏奏道:“李景隆在家中接受家人跪拜,如君臣之禮,大逆不道。李增枝多立莊田,蓄養數百奴僕,意懷叵測。”明成祖遂褫奪李景隆的爵位,將他與李增枝以及妻、子數十人一同軟禁於家中,並抄沒其家產。李景隆曾絕食十日,但卻始終未死,至永樂末年方才去世。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