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民國歷史上,鎮坪縣長大多是“短命縣長”。
民國元年到8年,8年時間,縣長(當時叫縣佐)換了12個;
民國9年到民國19年,11年時間,縣長(這時叫知事)換了15個,其中1個病故在任上,一個因為“貪婪暴戾”,被羣衆暗殺;
民國20年到民國38年,前後19年不到,換了13個縣長,最後一個自治委員會主任王吉占不算在內。這期間看似不錯,每個縣長任職平均超過1年。其實不然,惠永惠20年6月任,民國21年就換人;後面連續4任,最長幹了一年零一個月時間。本地幹部,安康人朱寶鏞算是厲害,從民國25年下半年開始代理縣長到民國28年1月離任,幹了兩年半。民國36年是鎮坪縣長變換最大的,一年四易縣長。
不過,總有特例。
縣長馮志旭從民國29年12月27日任,一直幹到民國36年2月,前後居然8個年頭,實實在在幹了6年多一點。
二
民國時期,別的地方沒有留意,在安康10個縣區,6年都是任期很長了。
紫陽:“民國38年間,紫陽共有36名縣長(知事)、代理縣長在任(其中何剛兩次任職),最後一名代理縣長張曉欞,人稱半天縣長(本縣人)”《紫陽縣志》說:“縣長大多由省府委派;但因政局混亂,亦有自委縣長和縣府工作人員公推代理縣長的情况。這些縣長中只有少數幾人正常調動離縣;其餘人或被軍閥逐走,或與駐軍和當地士紳不和辭職,或因禁烟過厲、“入地不宜”調離,或因禁烟不力被撤職,或因公然結黨營私被群眾逐走;抗戰初期的紫陽縣長胥俊卿則因勾引周華堂襲城奪槍被逮捕,抗戰前川軍自委縣長李濟森被西北軍警二旅殺死。”
《安康縣志》記載:“民國時期,知事、縣長更選46人,其中任職2年的2人,3年的1人,不到半年的19人。1918、1931、1949三年,每年更迭三、四次;1931年的五任縣長,其中三人任職不到1月。”
白河情况好點,前後29人任知事、縣長或者代縣長。但是主政時間最長的也不過4年。
漢陰38年中,歷任縣長(知事)39任(39人),任期最長的7年1人,最短的1個月1人,平均任期1年。這裡最長7年者,是王壽如,山東朝城人,民國28年(1939)六月到任,民國34年(1945)離任,前後7個年頭。
可惜的是,現在除了《紫陽縣志》概略介紹這些縣長們任期長短的原因,大多數縣誌都沒有給予關注。《漢陰縣志》沒有王壽如更多介紹,不知道王壽如是靠什麼立足的。
三
《石泉縣志》記載,“民國元年(1912)至三十八年(1949)共有49任縣知事、縣長在石泉縣任職。”
不過就在這樣頻繁換縣長的過程中,依然有一比特縣長穩了個大莊。這個縣長叫任向午,山西猗氏人。民國三十二年四月(1943)任職,一直幹到民國三十八年三月(1949)。
關於這位縣長,《石泉縣志》專門給他立傳:“任向午(1906~1953)又名任炳炎,山西省猗氏縣人。1942年到石泉接任縣長,1949年卸職。1942年,他辭退了原縣政府20多個職員。其人員的津貼,除部分發給了自己的親信外,其餘(12個空名字)津貼計大米1萬多公斤,全部裝入私囊。參議長楊昆生說:“我們的任縣長很困難哪!他千里做官圖的是什麼呢?……”為此,參議會作了一項決議,每月再補貼任向午100萬元(舊幣)。5年時間,他共得6000萬元。
任向午和王應蛟(軍事科長),四處拉丁,拉了又放,被放壯丁,都要交足壯丁費。以此搜刮民財。他共分得壯丁費計折大米3萬多公斤。後來,任又撤銷了王應蛟的軍事科長職務,以表示他縣長老爺具有懲治貪官的决心。
任向午和楊雲峰一起,組織起鹽業公會,進行食鹽倒販買賣,僅兩年時間他分得食鹽7500多公斤。後來,任向午安排了一種“特種費”。從三十三年(1944)起,不到5年,任向午就領取大米12萬多公斤。三十二年(1943),他和楊雲峰一起以視察為名,在鄉、鎮長中,一次為自己共攤派3500多萬元的津貼。”
四
這樣的縣長,靠什麼立足?肯定有過人之處。《石泉縣志》詳細介紹他的一個細節:
“每逢冬季,任向午在石泉大量購買狐子皮,僅1949年就買了100多張。狐皮買回來,他從洋縣請來4個皮匠,為他制做皮衣,用來賄賂上司。囙此,他深得上司的信任重用。
任向午在石泉拉丁拉夫,要糧要款,屠殺農民暴動組織者範國卿等人,殘害進步人士陳雨皋、馬良卿等人。”
此人死於1953年,應該是多行不義必自斃,被人民政府鎮壓了。
鎮坪的縣長馮志旭是什麼情况?
五
《鎮坪縣志》上面找不到馮志旭的介紹。馮志旭在民國33年聘請魯論先生總纂《鎮坪縣志》,也不像是要給他個人留名樹碑立傳。但在那個年代能够用心辦事,可見一斑。
儘管如此,《鎮坪縣志》對馮志旭任職前的鎮坪有很客觀的評估“鎮坪連續十餘年的兵燹匪患,人民逃亡,田園拋荒,十戶九家無隔宿之糧,張、吳二部給養無著,官兵四鄉搜搶糧食,籽種亦被擄掠一空,致多無籽種播種。秋又陰雨,玉米青空,致28年至29年大饑。”
馮志旭到任後,鎮坪漸次恢復社會秩序,賑災、清查土地、恢復教育、成立衛生所、生產合作社,頗多修復民生之舉。從社會經濟發展勢頭看,馮志旭應該是有功於鎮坪的。
可惜的是,手頭上沒有馮志旭更多資料。
陝西省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兼警衛司令,當時為《鎮坪縣志》作序的安徽祁門人許卓修,後來是到了臺灣。
公開資料顯示:1950年2月,蔣先生訓示成立“大溪檔案室”,由國防部軍簡二階(同少將)參議許卓修主持整理及編案工作。到1967年,許卓修還在擔任臺灣“總統府”事略編輯室總編纂。在臺灣,許卓修的位置算重要崗位,以後有機會還要提到,本文不贅。
六
馮志旭最後去哪裡了?
現時,還無從知曉。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