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冬,河北邢臺縣委收到一封千里外的來信。信是西寧市檔案局副局長陳慶春寄來的,大意是:經多方走訪和考證,確定董振堂的頭顱埋葬在西寧市中山醫院外,請通知其家人,接回董將軍遺骨。
看到這封來信,邢臺縣委工作人員的眼眶變得濕潤起來。數十年來,董振堂的兒子董用威多次到縣委打聽父親遺骸的下落,一晃眼老人已是91歲高齡,聽到這個消息,老人一定會很高興吧。
接到消息當晚,董用威徹夜難眠,他的腦海中不斷浮現母親臨終前的場景,母親緊緊握著他的手,說道:“我找了你父親幾十年,到死都沒能再再見他一面,如果你有一天找到他的遺骨,一定要把他接回家,和我葬在一起,不能讓他在他鄉孤單……”說完,母親便含淚而終。
第二天一早,董用威就叫醒了兒子、兒媳,要求他們一起到西寧去。兒子不忍父親長途顛簸,勸他:“您在家等著,我去就行。”
“那是我的父親!”董用威的神情變得激動起來。
幾天後,董用威一家人來到西寧市中山醫院西牆外的一棵楊樹下,院長張琪指著楊樹下的空地說:“你父親的頭顱,就埋在這裡。”
聽聞此言,董用威不禁老淚縱橫,他撲通一聲跪倒在地,哭喊道:“父親,我是您兒子用威啊,我今年91歲了,終於在有生之年找到您了!”
看到眼前這一幕,在場人無不熱淚盈眶,這裡埋葬的,是本可成為開國元帥的著名將領,然而他卻英年早逝,生命留在綿延千里的河西走廊上……
寧都暴動,率部起義
提到董振堂將軍,稍微對歷史有過瞭解的人會首先想到那支長征征途上的“鐵流後衛”——紅五軍團。紅軍長征時,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一軍團打先鋒,攻無不克;五軍團殿后,守無不固。紅五軍團的前身,正是董振堂領導的寧都暴動的起義部隊。
1931年12月14日,蔣介石接到一個令他憤怒不已的電報:他派往江西“剿匪”的26路軍,1.7萬人的部隊,在董振堂、季振同的帶領下起義投奔紅軍。蔣介石讀完電報,鼻子都氣歪了,怒駡“娘希匹”。
董振堂,河北邢臺人,時任國民黨軍第26路軍第73旅旅長。董振堂出身行伍,在西北軍一路成長,深受馮玉祥賞識。1930年中原大戰,馮玉祥在與蔣介石的博弈中敗北,被迫下野,西北軍被改編為第26路軍,董振堂擔任73旅旅長。
1931年春,蔣介石使出“一石二鳥”之計,命令26路軍南下“圍剿”紅軍。董振堂識破了蔣介石的識破,再加上受共產黨員、26路軍參謀長趙博生的影響,不願與紅軍交戰,很快在對陣中顯出頹勢來。
正在這時,“九一八事變”爆發,董振堂請纓到東北抗日,卻被蔣介石拒絕,要求他率部進駐寧都,繼續“圍剿”紅軍。
凑巧的是,26路軍總負責人孫連仲由於水土不服,到南京療養去了。此時不起義,更待何時?12月14日當晚,董振堂、趙博生、季振同等人率領26路軍1.7萬人發動寧都暴動,全體起義。
當時中央紅軍不過三萬餘人,起義軍就有1.7萬,相當於紅軍二分之一,極大壯大了中央蘇區的力量。囙此當消息傳到瑞金,毛主席、朱德非常高興,親自去迎接起義部隊。
鐵血軍團長,絕命後衛
1934年,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被迫開啟艱苦卓絕的長征之路。在長征途中,董振堂率領的紅五軍團奉命斷後,擔當絕命後衛的作用,隨時有全軍覆沒的危險。
紅軍血戰湘江時,紅五軍團34師擔當絕命後衛師,掩護主力渡江後被攔在東岸。師長陳樹湘指揮全師6000餘人拼死搏殺,鮮血染紅了湘江水,幾乎全部壯烈犧牲,季振同被俘後扯斷腸子英勇就義。
紅軍巧渡金沙江,紅五軍團再次執行殿后任務,在防禦陣地上堅守九天九夜,直到紅軍主力渡江北上,他們才作為最後一支部隊渡江。中央紅軍巧渡金沙江,這個“巧”,是紅五軍團將士們用命拼出來的。
1935年6月,紅五軍團37團奉命掩護部隊過夾金山,身穿單衣與尾隨而至的國民黨軍展開激戰。任務完成後,37團在十天內連續三次翻越夾金山,創造了軍事史上的奇迹。
紅五軍團在長征期間功勳卓著,被譽為“鐵流後衛”,軍團長董振堂也囙此入選中革軍委,成為紅軍領導人。
鐵血軍團長,也有男兒柔情。1935年4月,紅五軍團在貴州山區阻擊敵人。鄧發的妻子陳惠清突然臨盆難產,被緊急送往一間茅草屋接生。此時的紅五軍團已經在一公里外與敵人交上了火,得知消息後,要求部隊擋出一個生孩子的時間。
戰鬥結束後,紅五軍團傷亡慘重,一些戰士不理解:“我們付出那麼大的犧牲,為了一個女人生孩子值得嗎?”
董振堂的回答振耳發聵:“我們流血犧牲為了什麼?不就是為了孩子,為了國家的將來嗎?”
然而就是這樣一比特指揮卓越、鐵血柔情的紅軍軍團長,卻倒在西路軍西征的道路上,紅軍失去了一比特優秀將領,共和國失去了一比特元帥!
血戰八晝夜,壯烈犧牲
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會師,艱苦卓絕的兩萬五幾千里長征以勝利結束。中央考慮到陝北地區土地貧瘠,物資短缺,於是决定以紅四方面軍為班底,組建西路軍,打通河西走廊,到中蒙邊境接收蘇聯的援助。
出征河西走廊的,包括董振堂率領的紅5軍、孫玉清的紅9軍、程世才的紅30軍,以及婦女團、機關人員共21800人。西路軍雖有兩萬餘人,但戰鬥人員只有1.2萬人,其中紅5軍4000餘人。而且由於孤軍深入,西路軍物資短缺,不能人手一槍,連吃飯都是問題。
在這種不利形勢下,古浪一戰,西路軍損失慘重,紅30軍幾乎全軍覆沒,紅9軍傷亡兩千餘人,董振堂率領的紅5軍打得也十分艱苦。
儘管如此,董振堂還是根據中央訓示,於1937年1月1日高臺縣。紅5軍受到高臺百姓的熱烈歡迎,士氣大振,準備迎擊馬家軍的進攻。
高臺縣位於祁連山腹地,是蘭州通往新疆的軍事要地。馬步芳聽聞高臺失守,怒不可遏,調集兩萬人的兵力,於1月12日向高臺發起猛烈反撲。
守城的紅5軍將士只有不足3000人,敵眾我寡,正面交鋒要吃大虧。董振堂思慮再三,决定率部突圍,等待時機再與敵作戰。然而要命的是,西路軍政委黃超派人入城,要求紅5軍務必堅守高臺,配合西路軍主力行動。
軍令不可違,董振堂只好放棄突圍計畫,召開緊急會議,號召大家團結一致,與高臺共存亡。
經過八晝夜激戰,紅5軍折損三分之二兵力,彈盡糧絕,戰況慘烈。1月20日拂曉,馬家軍看到了希望,如潮水般湧出城內,高臺失守。
此時的董振堂站在城樓上,身邊只剩下30多位戰士。他開始進行最後的戰鬥動員,要血戰到底。然而話音剛落,敵人就射出罪惡的子彈,擊中了董振堂。
董振堂從城樓上栽下,鮮血染紅了軍裝,壯烈犧牲年僅42歲。
死後被割頭,次子91歲找到下落
董振堂犧牲後,馬家軍將他的頭顱割下來掛在高臺城樓上示眾,後來又送到醫院用玻璃容器密封,泡在酒精內保存。1949年,革命军第一野戰軍大敗馬家軍,馬步芳出逃前,命令部下將董振堂的頭顱埋在中山醫院外的空地裏。負責埋葬的阿兵哥,正是中山醫院院長張琪的一個遠方親戚。
董振堂犧牲時,妻子賈明玉正帶著三個孩子逃難,賈明玉只知道董振堂在甘肅一帶打仗,未曾想自己的丈夫已經血染沙場。
直到1942年,賈明玉才得知丈夫陣亡的消息,她悲痛欲絕,夜裡捧著丈夫的遺照落淚不止。到白天,她又强打起精神,靠著做手工活養活孩子們。此後不久,董振堂的長子董光楹便繼承父親遺志,參加了革命,在一次執行任務時壯烈犧牲。
1946年,劉鄧首長聽說董振堂的遺屬流落在安徽,火速派人把他們接到解放區。毛主席得知此事後十分欣慰,特批50畝良田分給董振堂遺屬,並送來60萬邊區幣。
董振堂的次子董用威長大後,遍尋父親頭顱的下落,從邢臺到南京再到西北,但始終一無所獲。
1986年,賈明玉臨終前,仍在呼喊丈夫的名字,她要求董用威,一定要將董振堂的遺骨找回來,抱著巨大的遺憾離開了人世。
時間一轉眼來到2015年,已是91歲高齡的董用威終於從張琪那裡得知父親遺骨的下落,不顧子女反對趕往西寧,在中山醫院西牆外的空地下找到了父親的頭顱。
董用威在有生之年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不禁老淚縱橫哦,痛哭不止。回到邢臺後,他來到母親的墓前,告慰母親的在天之靈:“您終於可以安息了。”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