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問題很有意思,漢獻帝還誓死不從呢?那就等著活活餓死吧。
01漢獻帝當時的境况18路諸侯討伐董卓,董卓只能挾持漢獻帝劉協逃到長安。司徒王允設計殺死董卓,後又被董卓手下的大將李傕、郭汜殺死,漢獻帝又落入此二人手中,他們挾天子以令諸侯,無惡不作。不久,兩人之間又起內訌,李傕的部將楊奉叛變,護著漢獻帝還都洛陽。
李、郭二賊突然醒悟,再次聯手,追趕獻帝。楊奉不敵兩人,文武百官多人喪生,剩下的和後宮嬪妃多被那二人掠走。獻帝一路逃亡,徒步行走,身邊只剩皇后和貴人。楊奉、韓暹找到獻帝,將其安頓在安邑。
後來,李、郭二賊雖放回掠走的臣子和宮女,但是那年河北地區偏又遇上乾旱和蝗灾。安邑附近的農田顆粒無收,無法支撐朝廷日常開支。臣子無飯可食,軍隊斷了糧餉,最後決定還都洛陽。
話說董卓老賊遷都之時,曾下令縱火,洛陽皇宮早就被燒為一片廢墟。漢獻帝當時的境况可謂是淒淒慘慘戚戚,既無糧充饑,也無屋可住,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大臣們,不斷地餓死在斷牆殘垣間。
02諸侯們在幹啥?自董卓弃洛陽而去後,那18路諸侯也沒閑著,開始大魚吃小魚的遊戲。等到漢獻帝逃出長安時,河東的形勢也發生了巨變。
當是時,袁紹坐擁冀州,曹操統一兗州,袁術則坐鎮揚州,劉備和呂布居徐州,公孫瓚退守幽州。其中袁紹實力最為强大,曹操和袁術次之。
袁紹袁紹不是沒想過挾天子以令諸侯,只不過他剛開始的目標並非董卓所立的漢獻帝劉協。當初他還是渤海太守時,便和冀州牧韓馥商議,立幽州牧劉虞為皇帝。不過事與願違,那劉虞死活都不肯做這個傀儡皇帝,袁紹也只能作罷。
袁紹有兩位謀士,也為其參謀過此事。其一是沮授,他曾經建議袁紹,從長安迎回獻帝和百官,重建洛陽和宗廟,再以朝廷之命討伐亂黨、統一天下。另外一位便是郭圖。西元195年,漢獻帝暫居安邑,袁紹曾派他前去朝拜。郭圖回來後便提議將獻帝迎到鄴城,袁紹也沒採納他的建議。
本來袁紹在眾諸侯之中家族威望最高,四世三公,又曾為討董盟主,天下豪傑前來歸附者眾,如果他只能採納那兩位謀士之言,未必不能成就一番大業。
袁術那袁紹的堂弟袁術呢,他在想什麼?會盟結束後,便與袁紹、曹操撕破了臉,可惜不是那兩人的對手,被曹操一路狂毆,最後只能退守到揚州。其實,他離東都洛陽並不遠,為何不去接回獻帝呢?袁術此人狂妄自大,他壓根兒就沒有袁紹的烦乱,因為他在想著自己什麼時候做皇帝。
獻帝逃亡之時,袁術以為時機已到,便召集群臣,說道:“如今漢室衰微,袁家四世三公,百姓歸心,我想上乘天意,下順民心,登基稱帝。”最後,袁術於西元197年稱帝,立刻成為眾矢之地,2年後便兵敗而亡。
曹操曹操呢,得知獻帝流亡河北後,便計畫迎接他。雖然此舉先遭到將士們的非議,後遇到當時盤踞在潁川、汝南兩郡的孫堅舊部的阻擊,但這都不能改變曹操迎接獻帝之想法。
歷經半年,曹操率軍由陳國武平出發,收復汝南、潁川兩郡,趕到洛陽。當時京都已然殘破不堪,重建不易,另外,洛陽地處中原腹心,北有袁紹,南有劉錶,西有李郭二人,就當時曹操的實力而言,如果其他諸侯來攻,他未必能够抵擋得住。囙此,為了能將獻帝牢牢地掌握在手中,曹操决定遷都許昌。
後來,袁紹看見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又後悔又羡慕,曾向曹操提議讓獻帝遷都於鄄城。鄄城緊靠黃河,河北即是袁紹的大本營,將獻帝放在那裡,豈不是等於將肉放在袁紹嘴邊,聰明的曹操怎麼可能上他的當呢?
結語:自打董卓撕下虛偽的面具之後,漢獻帝劉協便徹底淪落為了諸侯們手中的棋子,他的存在只不過給那些諸侯們吞併他人土地一個名正言順的理由。除了劉備,似乎沒人還想著恢復大漢江山。
窮困潦倒的漢獻帝倒在破落的洛陽城內,無人問津,沒錢誰會替他賣命?連生計都已經無法維持的他,還有什麼資格去和曹操談判?話說回來,如果他真的能做到誓死不從,當初就不會甘心被董卓和李傕、郭汜等人玩弄於鼓掌之中了。
其實,當曹操决定遷都許昌時,漢獻帝並不知道曹操的真正動機,就算是為了自己的安全考量,他也會跟著曹操走的。另外,曹操並非如董卓和李郭之輩那樣有勇無謀,收買人心素來是他的強項,年輕的漢獻帝又哪裡能識破他的心思呢!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