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為什麼一定要打東吳,其中隱藏著怎樣的戰畧目的?

河北 85℃ 0
摘要:即使出於純粹的理性,劉備也會打東吳。東吳成為比曹魏更大的威脅東吳在襲取南郡後,已成為比曹魏更大的威脅。吳雖不如魏,但威脅蜀國卻十分便利。劉璋在被滅後,劉備把他安置到了警察。孫權襲取南郡後,又把劉璋搬了出來,任命他為益州牧,遷到了靠近吳蜀邊境的秭歸。關羽和你劉備是什麼關係?如果不伐吳,您會怎麼作呢?

即使出於純粹的理性,劉備也會打東吳。

東吳成為比曹魏更大的威脅東吳在襲取南郡後,已成為比曹魏更大的威脅。

1、地緣上,吳國的威脅遠大於魏國。

魏國雖强,但要威脅蜀國卻十分困難。李白說了: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後來的魏蜀戰爭中,進攻方都要在秦嶺裏跋山涉水二十天以上才能出穀口。

吳雖不如魏,但威脅蜀國卻十分便利。李白也說了:從白帝出發,“千里江陵一日還”。

吳在襲關羽後,已經把邊境推了秭歸、巫縣。

這個情况下,劉備如果去討伐“國賊”曹魏,就不怕人家“三峽一日遊”,再來一次“白衣渡江”嗎?

2、吳國的敵對態度比曹魏更惡劣。

孫權在襲取南郡等地後,幹了3件事。

(1)、任命劉璋為益州牧。

劉璋在被滅後,劉備把他安置到了警察。

孫權襲取南郡後,又把劉璋搬了出來,任命他為益州牧,遷到了靠近吳蜀邊境的秭歸。這是什麼意思,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吧!

(2)、策動益州大族叛亂。

孫權利用劉璋,聯絡益州大族,發動叛亂。

《三國志.劉璋傳》提到:南中豪率雍闓據益郡反,附於吳。

(3)、調兵。

孫權把遷都到武昌,並把巫、秭歸從宜都郡劃出,另設固陵郡。

同時,孫權令李异率水軍、劉阿率陸軍進入宜都,由陸遜指揮。

所以,即便不考慮給關羽報仇,也不考慮什麼“隆中對”,僅僅只是從國防安全的角度出發,劉備也必須對吳做些什麼。

吳蜀關係暫無修復可能劉備有沒有可能放下芥蒂,與吳國修好呢?

簽一紙契约容易,守約就難了。

劉備和孫權又不是沒有修好過,可是,修好有用嗎?

215年,呂蒙襲南三郡。

219年,呂蒙襲南郡,殺關羽。

就算劉備能够放下私人恩怨,他能保證吳國不會再次背盟?

即使大家修好,蜀國的國防環境依然不可能有實質性改變。

而且,當時的吳國,已經向魏國稱臣。蜀漢與魏臣修好,在道理上又怎麼說得通呢?

直到曹丕屢屢伐吳,魏吳關係徹底破裂後,吳蜀才有可能重建盟好。

始終之分為關羽報仇,不僅僅只是個人情感的問題,也是穩固統治的需要。

曹丕君臣在討論劉備會不會伐吳時,大多數人都認為劉備實力弱小,不會伐吳。

唯劉曄說出了劉備必然伐吳的原因:蜀國是小國,劉備只有威武自强,以顯示其實力。關羽與劉備情同兄弟,關羽死了都不去報仇,“於始終之分不足”!

劉曄的話入木三分。

蜀漢是小國,大家願意在這裡效力是因為你有力量,相信你有前途。否則,大家就可能像當初對劉璋一樣,“智慧之士,思得明主”了。

關羽和你劉備是什麼關係?他死了,你都不報仇,大家跟著你劉備還有什麼指望嗎?

荊州荊州,對劉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沒有荊州據點,《隆中對》就無從談起了。

只要還有一絲機會,蜀漢就不能放弃荊州。

而且,荊州,原本也是劉備經營時間最長的地方。

劉備自200年進入荊州,就開始籠絡荊州人心,209年在南郡、南三郡獲得地盤後,更是素有恩德,頗得人心。

囙此,在劉備看來,荊州既是必爭之地,也是他劉備基礎雄厚之地。

夷陵之戰期間,劉備攻佔秭歸後,停下來數月,派人赴荊州聯絡,企圖裏外合應。

看來,劉備對荊州人心的判斷,也是他有信心奪回荊州的重要因素。

遺憾的是,東吳在荊州的政策得當,爭取了人心。除了武陵沙摩柯響應外,荊州風平浪靜。

可趁之機當然,一切都要看實力。

東吳剛襲取南郡時,是非常囂張的。

他們不但拿下了劉備的地盤,還趁勢奪取了曹丕暫時撤離的襄樊。

不過,很快,東吳就遭受了沉重的打擊。

呂蒙襲取南郡前,曾經規劃:呂蒙駐襄陽,潘璋駐白帝,孫皎駐南郡,蔣欽率機動部隊,如此,東吳可以不依賴劉備也不懼怕曹操。

220年,一年之間,呂蒙、孫皎、蔣欽全部去世!

可以說,呂蒙“雄踞荊州”的戰畧版圖中所依賴的四比特將領,有三比特都離開了!

看起來,東吳似乎已經將才凋零!

同時,考慮到三比特將領都是盛年去世,囙此,史界有當時荊州流行瘟疫的說法。

如果是這樣,那麼,東吳在荊州的損失,可能就不只是這3比特將領了!

討伐東吳的可能,出現了。

當然,劉備是無論如何想不到:那個叫陸遜的小夥子,會給他致命一擊!

朋友,在當時的形勢下,如果您是劉備,您會伐吳嗎?如果不伐吳,您會怎麼作呢?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