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刀之“鋒”——記聯勤保障部隊西寧聯勤保障中心某汽車運輸團一營一連黨支部

青海 148℃ 0
摘要:聚焦使命練為戰。全面過硬、屢創輝煌,這是一個淬火成鋼的先進連隊!這個戰鬥堡壘就是聯勤保障部隊西寧聯勤保障中心某汽車運輸團一營一連黨支部。“尖刀之鋒”也囙此成為官兵心中最能汲取精神力量的堅強堡壘!
風雪高原路。聯勤保障部隊西寧聯勤保障中心某汽車運輸團供圖

耐心細緻檢修。王煜鵬攝

聚焦使命練為戰。

雪皚皚,懸崖長,山路彎,沙迷茫;鐵流急,卷疆場,汽車兵,賓士忙;刀鋒亮,絕技强,槍林穿,彈雨闖……

浴火而生、因戰而勇,這是一個鐵骨錚錚的英雄連隊!

敢打頭陣、勇爭第一,這是一個敢打必勝的尖刀連隊!

全面過硬、屢創輝煌,這是一個淬火成鋼的先進連隊!

戰火中誕生、戰場上成長。這個戰鬥堡壘就是聯勤保障部隊西寧聯勤保障中心某汽車運輸團一營一連黨支部。

從槍林彈雨的朝鮮戰場到風雪肆虐的高原天路,從戰火紛飛的戰爭年代到安居樂業的和平年代,一場場戰鬥,一次次衝鋒,一回回拼搏,千里運輸線上,每一公里都寫滿了這個戰鬥堡壘的強軍故事。

1950年至今,71年的風雪運輸路成就了威名赫赫的“尖刀一連”。在每一個一連官兵的心中,一連是一把銳利的鋼刀,黨支部就是這尖刀之“鋒”,在“特別講黨性、特別能戰鬥、特別善育人、特別肯奉獻、特別能創新”的鍛造過程中愈發銳利,成為“尖刀一連”破難關、打勝仗、創奇跡的强大力量。“尖刀之鋒”也囙此成為官兵心中最能汲取精神力量的堅強堡壘!

  七十載記憶不滅

“紅色基因”融進血脈

37塊獎牌、11面錦旗,印證著“紮根高原不怕苦、直面艱險不怕難、應對強敵不怕死、犧牲自我不怕虧”的“尖刀精神”。

30餘次被表彰為“基層建設先進單位”,榮立集體二等功3次、三等功3次;黨支部21次被表彰為“先進基層黨組織”,2016年7月被中共中央表彰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2021年7月被青海省委表彰為“全省先進基層黨組織”。滿載榮譽的一連,是千里高原運輸線上屹立不倒的戰鬥堡壘。

成績屬於過去,一連的過去,更多的是“戰場”和“戰鬥”。

1950年12月,連隊在鴨綠江邊組建,隨即開赴抗美援朝前線,黨支部帶領連隊官兵轉戰朝鮮半島3年多,50多名烈士長眠他鄉,110餘人榮立戰功,用滾滾車輪和血肉之軀,構築起一條“打不斷、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

1958年,他們從抗美援朝戰場凱旋,立即移防青海高原,從此紮根大西北。1963年,完成某戰鬥任務不久,剛剛在西寧駐紮下來的一連,突然接到一紙命令:遠赴新疆葉城執行邊境鬥爭運輸保障工作!要知道,一連官兵在鴨綠江邊入伍,13年來,家都沒安,又要去更加遙遠的邊疆,很多衕誌連葉城的名字都沒聽過,可是對大家來說,對未知的恐懼,只是一種生理上的條件反射,因為,在那樣的情形下,沒有一個幹部講困難、沒有一名戰士鬧情緒,第一天動員,第二天準備,第三天就出征!

“堅決聽黨話,黨叫幹啥就幹啥;鐵心跟黨走,哪裡需要哪裡有”——這是一連黨支部早在多年前就在連隊官兵心中埋下的種子,更是他們歷久彌堅的政治標識,也是流淌進每一個“一連人”血脈中的“紅色基因”。

一連的光輝歷史,有很多見證者。退伍多年的老兵朱清民就是其中一個。

“一連的官兵,永遠都是剛強和勇敢的!”時隔多年,頭髮早已花白的朱清民,再次來到青海、來到一連,向記者講述他最難忘的“一連記憶”。

“雖然生在陝西,但是我的青春年華都是在青海度過的,這裡是我的第二故鄉。”66歲的朱清民個子很高、身材消瘦,這讓那身保存完好的舊軍裝顯得更加挺拔。他不時撫摸著胸前佩戴的幾枚軍功章,開始回憶那些永遠無法忘記的往事。

自1974年參軍來到青海後,朱清民就被分到了“尖刀一連”。他說,在一連,黨員就是榜樣,是有“特權”的,那就是不管做任何事黨員先上!“1979年,一次緊急的運輸任務前,我們每個戰士給親人寫了一封信,大概內容是說明一下出任務時間很長,不要掛念也不要聯系,信的內容很含糊,我早已忘了,但一個多月後回到連隊,看到父親的回信,我很吃驚。”朱清民回憶說,“我的父親回信說,知道我有緊急情况,讓我一定聽黨話不要惦記家裡,千萬不能當逃兵,真有什麼事兒還有我哥哥照顧他們!”說到這裡,朱清民平復了一下情緒,轉過頭沉思了一會兒,接著說:“我沒有想到,我的父母雖然沒有什麼文化,但他們的覺悟這麼高!一連人就是這樣!不止我一個!”

1984年,朱清民退伍了,回到陝西後,他也從沒忘記文宣“尖刀一連”的感人事蹟。“我給大家講青海湖、講日月山、講李家峽水庫、講塔爾寺,讓他們知道青海不是一個孤獨寂寞的地方。”朱清民笑起來,“把尖刀一連的工作作風帶回地方,讓我在地方工作時獲得很多的榮譽和表彰。好多衕誌問我你為什麼這樣工作,我說我身後有三面紅旗在趕著我,第一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我驕傲我是一名中國人,做任何事情都要守紀規範,在憲法內活動;第二面是中國共產黨黨旗,因為我是一名黨員,要遵守紀律,幹什麼工作都要以身作則,聽黨話,跟黨走;第三面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我曾經是一名軍人,要把軍人的責任、擔當帶回地方……”

時光飛逝,“紅色基因”代代相傳;記憶不滅,“尖刀精神”融入血脈。71年來,一連黨支部帶領連隊官兵先後參加甘青平叛、自衛反擊作戰,多次圓滿完成維穩處突、搶險救災等重大任務,練就了一身硬本領,成為全面過硬的先進連隊。

 用“武裝”過的頭腦

做“最可愛的人”

在世界屋脊之上,青藏公路跨越江河,穿過雪山,見證著一連官兵的奔波、奮戰與堅守。他們車行萬裏不迷向、兵撒高原不離心,靠的是什麼?一連給出的答案是:堅定的理想信念和過硬的政治貭素!

去年5月,一連所在團接到任務,遠赴西藏阿裡。這次任務地域海拔近5000米,環境極端惡劣,任務特別危險。“讓我們上!”——一連黨支部第一個上書請纓,官兵紛紛寫下請戰書,對他們來說,這是一次磨練意志的機會。

在生死考驗面前,官兵的堅決,來自一連官兵在黨支部帶領下,始終聽黨指揮的忠誠信念。

學習!學習!學習!——多年來,一連黨支部堅持組織官兵學習領會習近平強軍思想,用黨的科學理論武裝官兵頭腦;深入學習主席訓詞,深入學習百年黨史,堅定官兵維護覈心、看齊追隨的忠誠信念。

“軍隊是要準備打仗的,一切工作都必須堅持戰鬥力標準,向能打仗,打勝仗聚焦。”在一連,每個班的小黑板上,每天都能看到更新過的“每日一習語”,學習“每日一習語”,堅決用習近平強軍思想統一官兵思想、統領行動步伐,已成為一連黨支部雷打不動的習慣,成為連隊工作常態。

事實證明,被“武裝”的頭腦是“無敵”的。

2017年,聯勤保障部隊“脖子以下改革”拉開帷幕,一連所在的原蘭州軍區某汽車團面臨調整整編,一連被單獨派駐值守某空餘營區。

“連隊是不是也要被裁撤?我們還能不能繼續在一連待?”種種疑問縈繞在官兵心頭。大家的疑慮,讓時任連長王雪江和指導員田志兵也著了急:如何讓官兵正確認識上級黨委的決策意圖、如何讓“好動”的一連官兵在“靜”中進?成為擺在眼前的第一個問題。很快,他們召集支部“一班人”研究對策。

“黨讓幹啥就幹啥,一連人幹工作從來不挑肥揀瘦,讓我們做‘草原五班’,我們也要做出點樣子來。”士官支委、代理排長張榮亮最先發言。

時任副連長王龍也支持他的看法,王龍是“土生土長”的一連人,當兵在一連,當班代在一連一班,提幹從院校回部隊後,先是當一連一排長,後來又任副連長。王龍感慨道:“這既是對連隊絕對忠誠的信賴,也是對連隊自主抓建能力的考驗,我們應當充分利用這個時機,實現連隊建設新的突破,不辜負上級對我們的信賴。”

就這樣,在關鍵時刻,連隊黨支部及時組織官兵認真學習、深入領會習主席關於軍隊改革的重要論述,堅決用習主席決策訓示統一官兵思想、統領行動步伐。

“改革聽黨的,工作看我的”“留守不保守,靜中求進取”……當年,在上級組織的軍事大比武中,一連官兵團結一心,一舉奪得三項冠軍、兩項亞軍,被西寧聯勤保障中心表彰為“練兵備戰先進單位”;一連黨支部、團支部被上級表彰為“先進基層黨組織”和“先進團支部”。

時代在變,“基因”不變。進入新時代以來,黨支部更是牢牢抓住鑄魂育人不放鬆。

一連現任黨支部書記、政治指導員劉慶每次帶車隊執勤都要隨身攜帶一本《習近平論强軍興軍》,無論飛馳天路,還是夜宿風雪,都要拿出來翻讀,並結合使命任務特點為官兵宣講輔導,“運輸車隊行一路,創新理論播一路”成為一連的獨特風景。

“信仰做導航,永遠不迷航,我們手握方向心向黨,始終讓車輪跟著黨旗走。”劉慶對記者說,一連是從抗美援朝炮火硝烟中一路走來的,執行過很多邊境運輸保障任務,黨支部始終堅持用黨的創新理論建連育人。比如連隊的“四個雷打不動”,即:每天利用點名時間學習理論知識雷打不動,每週進行一次思想政治教育雷打不動,每月由連隊幹部組織一堂專題理論授課雷打不動,每次任務穿插理論學習雷打不動,通過不斷創新理論學習的管道方法,使連隊在黨支部的帶領下,鍛造成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幾十年來,連隊始終在黨旗的指引下闊步前行,官兵始終在信仰的召喚下茁壯成長。

2021年除夕,又是意料之內的“意外”:正在執行某高原運輸保障任務的一連官兵正緊鑼密鼓準備著戰地春節,就在這時,連隊接到第二天一早出動的命令,緊急的任務一下打破了祥和的節日氛圍,黨支部立刻召開碰頭會傳達命令,明確分工,連夜檢查車輛準備物資,大年初一一早由連長孟凡龍帶隊出發。

4天后,連隊完成任務回到駐地,黨支部組織大家一邊慶功一邊過春節。戰士們圍著火爐,重溫連隊抗美援朝戰史,誦讀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四班班代董長偉笑著說:“先輩在朝鮮戰場就雪吃炒麵,是上個世紀最可愛的人;我們過年在車上吃麵包榨菜,應該是新時代最可愛的人吧!”

  磨礪始得玉成

車軲轆“運”出“尖刀魂”

青藏高原沒有夏天,運輸線上風雪無邊。2020年9月,連隊奉命向某邊防連運送物資,沿途達阪多、道路崎嶇不平,通行十分困難。儘管黨支部已經充分預判了困難問題,臨行動員也給大家交了底,可是真正踏上這條通往“天邊邊”的路時,殘酷的現實還是讓官兵目瞪口呆,有老兵驚歎:“當了這麼多年兵,跑了這麼多路,沒有執行過這麼困難艱險的任務!”

一路上,車輛一直在5000米以上的達阪上轉悠,海拔5500米以上的達阪就有4個。寒冷、缺氧的駕駛條件嚴重影響駕駛員水准和車輛效能。山路蜿蜒盤旋,“回頭彎”“肘子彎”比比皆是,一把方向轉不過去,需要邊倒車邊轉彎,路邊的懸崖峭壁讓人頭暈目眩,稍有不慎就是車毀人亡,大家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上,手裡捏著一把冷汗。

行走在這樣的路上,官兵們不僅要有高超的駕駛技藝,還要有超强的心理素質。在休息點調整時,支部一班人召開臨時支委會研究决定,將駕駛經驗豐富、心理素質好的黨員分散到各個運輸小組,為大家傳授經驗、鼓舞士氣,必要時下車指揮、親自上陣。此時黨員紛紛立下軍令狀:“請組織放心,看我們的!”正是在一連黨支部這個堅強戰鬥堡壘的領導下,全體官兵在“沒壞一車、無傷一人”的前提下又一次圓滿完成這次戰鬥任務。

“沒有戰士到不了的路,沒有戰車爬不過的坡。”自從誕生那天起,一連黨支部就在全連塑造起“用滾滾車輪聚成過硬鐵拳、用强能精兵鑄成鋼鐵刀鋒”的戰鬥傳統和優良作風。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他們牢記習主席囑託,始終以“先到位、後收場、全程用”為標準,自覺將連隊融入聯戰聯保、聯訓聯用、聯演聯運體系與環境,瞄準備戰打贏刻苦訓練,科學訓練,創新訓練。

2020年7月,一連黨員骨幹、三班戰士劉永斌配屬某醫療隊前出保障,每天清晨,蔚藍的湖畔都會傳來運輸車的轟鳴聲。用某旅衛生營高原病專家張瑛的話說:“每天早上,起床號還沒響起,就被劉永斌發動車輛的聲音叫醒了。”

每天早上啟動車輛,每天補充主副油箱,每天檢查車輛科技狀況,這是劉永斌的“肌肉記憶”;學習急救知識,擔任“擔架員”,成為“男護士”,這是劉永斌的“全新使命”。

“聯戰聯訓聯保體制下,我們的一專多能不僅是能駕駛多種車輛,還要能當衛生員、廚師……”連隊黨支部的認識,迅速成為一連官兵的共識。

始終瞄準戰鬥力保障力抓建設,是一連黨支部的不變基因。

早在1989年,根據原總部命令,一連所在團被確定為應急機動作戰部隊,這在後勤部隊中是十分罕見的。隨著擔負使命任務的轉變和建設標準的提高,連隊建設也踏上了新的更高起點。30多年來,一連黨支部不斷讓應急本色煥發新的活力。

整齊劃一的內務設定,高標準的戰備物品擺放……沒有過多的生活物品,只有顯眼的戰備物資,每一個走進一連的人,都會對這樣的場景和特質肅然起敬。

去年冬天,一連在海拔4000多米的地域駐訓,結合複雜環境,連隊高標準開展駕駛訓練。在複訓進入第三天時,一大早就刮起了大風、飄起了雪花。連值班員請示連長:“天氣預報說今天有大雪,駕駛複訓還進行嗎?”連長孟凡龍斬釘截鐵地回答道:“戰爭不會選天氣,敵人不會挑時間,假如敵人今天來,我們難道坐以待斃嗎?”

採訪中,孟凡龍直言:作為一連連長,雖然壓力大,但是我敢喊“看我的,跟我上”。不管任務也好,戰鬥也好,衝鋒的時候我是第一個,撤退的時候我絕對是最後一個。

“我們連隊從1950年建立走到現在,雖然環境有變化、裝備有變化、條件也在變化,但唯一不變的是連隊的‘尖刀’精神。”在孟凡龍看來,在尖刀一連,對他們來說,完成任務是基礎,完成目標是更好地服務於備戰、打仗,能更好地完成他們的使命,更好地服務於戰爭是職責所在、使命要求。

抽組某聯勤保障旅執行支援保障任務期間,一連圓滿完成多次運輸保障任務,該旅領導感慨道:“一連的官兵猶如油箱中的柴油,始終是滿注的;猶如機械上的發條,始終是上緊的,這樣的連隊,誰會質疑他們保障打贏的實力?”

  千里運輸線

“用兵中練兵”鍛造尖刀之“鋼”

汶川抗震救災,一連十五分鐘就完成緊急出動,晝夜兼程將物資運送到災區;玉樹地震,連隊奉命馳援災區,連續奮戰三個月,剛剛回到營區又得知舟曲發生泥石流灾害,連夜奔赴新戰場。

刀越用越快,兵越戰越强。在多次遂行重大任務中,他們積累了實保經驗,探索形成戰備物資“箱組化、集裝化、車載化”儲存模式,大幅提高應急出動效率;部隊改革調整後,面對人少車多工重的實際,黨支部决定把訓練場搬到運輸線上,通過以工代訓、線上練兵,駕駛員成才速度明顯加快,新裝備戰鬥力生成週期大幅縮短。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一連車隊天天都線上上跑,則是“養兵千日、用兵千日”。“在用兵中練兵是最好的練兵”,這是一連黨支部的深刻體會。多年來,他們結合上千次高原運輸實踐,探索總結出了“閉燈駕駛五要、車輛隱蔽六法、燈光訊號十種、小路多群直達”等實用經驗,成為高原運輸的法寶。

2020年11月,一場運輸分隊防衛訓練在雪域高原悄然展開。如往常一樣,人員按三角隊形分組展開,各組交替掩護進攻。

車隊行進到某峽谷間的羊腸小徑中時,為了保持既定的隊形,位於左側的二班班代尚瑞帶隊登上一側的山坡,推進速度明顯降低。

訓練間隙,尚瑞提出:隊伍行進到峽谷中,地形上對敵處於劣勢,理應快速通過。為了保持隊形而犧牲行進速度,顯然脫離了實戰要求。

一班班代馬騰接著說道:“不能刻板的局限於三角隊形,還有梯形、倒三角、楔形等隊形。必須根據不同地形選擇對應的進攻隊形,比如地幅平坦開闊可用三角隊形,地形狹小就用楔形或一字隊形。”

“不僅如此,我們在訓練中還忽視了對地物地貌的利用……”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指出不少的訓練問題,作為組訓者,連長孟凡龍雖然臉上火辣辣的,但看到官兵為了提高訓練水准積極獻策的火熱場景,他不禁暗自高興。趁熱打鐵,支部隨即組織了一場“諸葛亮會”,圍繞戰鬥隊形、實戰意識等方面,大家進一步深入討論,不斷改進訓練方法。

這是一連不斷創新改進戰法訓法的一個縮影,在多次遂行重大任務的實踐中,他們磨礪了戰鬥意志,叫響了“沒有吃不下的苦,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戰勝不了的敵人”的戰鬥口號,鍛煉了骨幹隊伍,培養了一批平時能應急、戰時能應戰、隨時都能打勝仗的駕駛骨幹。

每次上線運輸、每回執行重大任務都是一次淬火,每經受一次淬火,都讓一連這把鋼鐵運輸“尖刀”變得更加鋒利、更加堅韌。如今,只要一聲令下,不經臨戰訓練、不經物資裝備補充、不經車輛檢修保養,一連隨時可以拉得出、上得去、保得好。

“種子”帶出“新種子”

黨員骨幹成就尖刀之“刃”

長期的刻苦訓練和實踐經驗,造就了一批駕修雙能專家級士官。黨支部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把這些“種子”輪流交替撒到各班排和任務小隊,從而培育出更多的新“種子”。

2018年7月的一次演習中,周陽在駕駛運輸車時感覺轉向費力,還伴有刺耳的雜訊,檢查後發現,轉向液壓油管開裂,油管沾滿了塵土。

“必須儘快更換,不然會損壞轉向器。”一旁的老兵說道。“可是油管附近空間太狹窄,手伸不進去,無法操作。”周陽盯著油管,面露苦色。

眾人一籌莫展之際,士官支委張榮亮站了出來,他讓戰友仔細觀看自己的動作,只見他把弄著扳手,半蹲在轉向器旁對著油管和螺絲介面仔細地觀察,摸索著擰下螺絲,拆開油管,安裝油管管身,最後一點點上緊螺絲……看似簡單的工序,卻足足用了兩個小時,為的就是讓戰友們清楚地學習這項修理技能。這些年來,連隊大小車輛,誰的制動蹄片磨損了,哪台車减震器漏油了……張榮亮的心裡都有一筆“明白賬”。他把這些毫無保留地教給年輕戰友,絕招又變成了眾招。

戰爭年代,一連黨支部一班人當尖兵、打頭陣;和平時期,他們依然站排頭、樹標杆。在任務一線,黨員骨幹如同尖刀之鋼,總是衝鋒在前——執行最遠最艱巨任務的車隊,帶頭車的永遠是連長,負責收尾的一定是指導員;運輸線上,黨員幹部白天帶隊行車,夜裡宿營查鋪,是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人。

在2020年上級組織的群眾性比武競賽中,黨支部書記、委員帶頭參加。士官支委馮志威通過錄製訓練視頻,不斷反思改進分解流程,不顧雙手劃傷依然堅持訓練,最終在無光條件下槍支分解結合比武中拔得頭籌。

不久前的一天深夜,連隊接到向某邊防連緊急前送補給的任務,上級要求務必於第二天下午13時送至目的地。時間緊、任務重,連隊緊急召開支委會,組織全連裝載。通過3個多小時的奮戰,終於在早上5時裝載完畢。來不及休息,連長孟凡龍帶領黨員突擊隊,一大早就出發,克服道路險情和重重困難,按時抵達某邊防連。

組織卸載時,孟凡龍第一個跳上車廂帶頭幹,長達20多個小時的持續作戰,大家都有些疲憊,卸到最後一車時,突然刮來一陣大風,掛在吊車上的保溫板房牆體方向突變,向著戰士高彥雲砸去。一旁的孟凡龍看到這一危險瞬間,一個箭步沖上前去,一把推開高彥雲,硬生生擋住飛來的板房牆體,右手手腕被嚴重撞傷,經過六個月才完全恢復。

連長的舉動深深打動著全連官兵,也為連隊作風建設立起了標杆。連隊黨支部持之以恒加强作風建設,連隊充盈著堂堂正氣、融融暖氣、虎虎生氣,形成了尊幹愛兵、求真務實、遵規守紀的良好風尚,為保障打贏提供了堅強保證。

團長曹江、營長楊江濤都曾任一連連長,無論是訓練,還是任務中,他們處處帶頭衝鋒,是官兵心目中的好領導、好大哥;團政委鄭召厚任一營教導員時,白天緊張行車,晚上帶領黨員骨幹學理論,寫教案,培養了一大批寫作能手;現任教導員雷濤剛到一連當排長的時候,主動學習藏語,不僅方便了途中與藏族羣衆溝通,還一路行車,一路傳播黨的創新理論,讓青藏公路沿線的牧民感受到了黨的光輝和溫暖。

“在班裡爭個人第一、在連隊爭班排第一、在團隊就爭連隊第一。”這些已成為多年來一連官兵的行動自覺,强烈的集體榮譽感成為一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憑藉永不服輸、只爭第一的精神,一連在部隊調整改革後迅速脫穎而出,成為新質聯勤保障力量中的佼佼者。

“尖刀一連,這是我在新兵營的時候就一直夢寐以求想去的地方。”大學生入伍的一連六班列兵殷浩以新兵團第一名的成績,被選入了汽車運輸團一連,他說,他會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准和軍事素養,以前輩們為榜樣,傳承好尖刀精神,爭做新時代合格的聯勤支援保障力量。

  車輪滾滾向前

黨旗高高飄揚

作為一支車輪上的部隊,一連長期在外執行運輸任務,動散條件下抓建一直以來都是工作中的難點與重點。加之一連是全團的尖刀,每年有一半以上的時間在外執行急難險重任務,管理難度更為突出。

“一連是我們一個光榮的集體,也是我們團隊的標杆。”該團政委鄭召厚說,在一連有句傳統話叫“學好連史,傳承連志”。團隊還有句順口溜叫“進了一連,想不進步都難”。進了一連一定要過好三關:傳統關、理論關、軍事關,連隊黨支部堅持像燕子壘窩、蜜蜂築巢一樣長期打基礎,反復抓落實,在“動”中强化組織功能,在“散”中發揮組織作用,不斷厚植建設根基。

强化組織功能抓管理,是一連黨支部的重要經驗。執行大項任務,每個車隊都有支委帶隊,每5台車都有臨時黨小組,每個任務方向都有黨員突擊隊。一連强化動態管理,越是時間緊、任務重、風險大,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越是突出,做到建制打亂制度不亂,人員分散組織不散,點線再長標準不降。

2018年7月,連隊抽組人員參加演習,分散配屬到4個模塊,有的支委建議,這個月發展情况良好,可以延后支委會。時任黨支部書記田志兵態度堅決地反對,組織生活制度必須堅決落實,徵求意見後,他們借用上級電視電話系統,開了一次別開生面的支委會。

多年來,連隊始終做到黨的會議一次不少、黨團活動一次不占、組織生活一人不漏、心得報告一回不落。

“跟我上!”一次外出執行運輸任務中,車輛突發故障,漫天塵土,黨員骨幹、九班班代劉志良的聲音堅定有力。黨員的模範行動就是無聲的動令,劉志良衝鋒的姿態像是一面鮮紅的旗幟,給身邊的戰友帶來無窮的信心和力量。

回想起自己入黨的經歷,劉志良至今深有感觸。2015年6月,一連接到抽組4名駕駛員配屬某野戰輸油管線部隊執行任務的命令,不少衕誌踴躍報名。經支部研究後,劉志良因為駕駛技術過硬,工作表現積極成功入選。

任務期間,劉志良一心努力工作,急難任務爭著去,搶著上。到了年底,劉志良卻突然像霜打了茄子一樣,提不起精神來。細心的黨小組長李飛發現了劉志良細微的變化,主動與他談心。

原來,入伍之初,看著連隊黨員骨幹處處當先鋒、事事沖在前的樣子,劉志良早早就下定决心要向他們看齊,加入光榮的中國共產黨。經過幾年的鍛煉,他的駕駛技能逐漸進步,在同年兵中十分突出,支部很快就將他確定為入黨積極分子。

“抽組在外執行任務,沒和連隊黨支部在一起,幹得再多支部也記不得,這次入黨肯定沒戲了。”劉志良吐露出了自己的心聲。李飛得知他的想法,為他講起了上世紀80年代連隊老兵朱清民火線入黨的故事:“邊境自衛反擊作戰,朱清民和幾名戰友配屬某部執行彈藥運輸任務,一去就是2年,在通信技術尚不發達的年代,老兵們雖然長期脫離連隊,但他們毫無顧慮,將個人得失置之度外,一心為了前線的勝利,臨時黨支部在運輸任務中,為他們組織了火線入黨儀式。”

李飛緊接著說道,“只要時刻以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支部是不會忽視的。”

“幹不幹得好看我的,入不入得黨聽組織的。”劉志良恍然大悟,很快又恢復了幹勁。

隨後,小分隊召開了黨小組會,在任務一線提名劉志良為黨員發展對象,及時向連隊黨支部彙報情况,並圍繞發揮黨員作用、完成好任務相互提要求,增强了凝聚力戰鬥力。

沒幾天,黨支部書記田志兵的電話來了:“經支部研究,發展劉志良衕誌為預備黨員,由任務臨時黨小組組織入黨宣誓。”

支委個個都是一面旗,黨員人人都是刀尖子。一連黨支部“一班人”充分發揮黨員先鋒作用,見困難就上,見危險就沖,處處率先垂範——這是“尖刀一連”强大戰力的硬核所在!

  根在高原心向黨

他們的青春是“燃燒的奉獻”

有人說“在高原躺著就是奉獻”。一連黨支部卻認為,與其苦熬,不如苦幹,越是條件艱苦越要不懈奮鬥。

2020年11月,五班班代喻翔輝的孩子出生時,他正在海拔5000米的無人區修車,錯過了女兒的第一聲啼哭。因風雪太大時間太長,他凍暈在車底。後來他在戰地日記裏寫到:“為了更多人的歲月靜好,為了捍衛祖國領土,再苦再累我都願意,哪怕付出生命!”

一連老兵張榮亮當兵16年,結婚6年,妻子來隊時間總共不超過2個月;孩子5歲了,總是怯生生地不敢叫爸爸;父親病重住院,他匆匆回家待了一個禮拜。已經退役的張榮亮回想起軍旅歲月,總是無怨無悔地說:“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我還是會選擇高原,選擇一連!”無私奉獻的不僅是高原官兵,還有他們的親人。

……

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在每一個“一連人”的心中,選擇成為一名軍人、成為“尖刀連”的一員,就意味著犧牲和奉獻,如果可以重新選擇,他們的答案絕不改變。

走進一連,會讓你深切體會到這是一個溫暖的大家庭。上世紀60年代,司務長牛平安自掏腰包,背著50斤的白菜袋子,一路火車、汽車、馬車和徒步,不辭辛勞奔波回連隊,只為讓戰友在除夕夜吃上一口久違的新鮮蔬菜。

進入新時代,一連官兵始終傳承這種戰友情。今年4月,連隊執行緊急運輸任務,12個小時一刻不停,剛抵達海拔5080米的甜水海兵站,戰士尚瑞就因感冒咳得喘不過氣來。指導員劉慶帶車6個多小時,將他送到500公里外的醫院進行搶救。當尚瑞脫離危險時,劉慶才發覺自己20小時粒米未進……

一代代一連官兵弘揚敢於吃苦、敢於拼搏、敢於奉獻的苦幹加實幹精神,紮根雪域高原,踐行豪邁誓言,展現著自己人生價值。

雪域無聲,高原不語。風霜雪雨中,長長的千里運輸路見證著“尖刀一連”的傳奇過去和鋒芒未來!

號角聲聲催征人!在一連黨支部這個“尖刀之鋒”的堅強領導下,伴隨著強軍興軍的偉大征程,“尖刀一連”一定會在高原大地上縱橫馳騁,延續昔日輝煌、書寫新的篇章!(於瑞榮喬欣通訊員陳友金劉一波)

标签: 中國軍情

評論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