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大力推進城鄉融合夯實一體化基本盤

江苏 124℃ 0
摘要: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成為“三農”工作的重心。要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城鄉融合發展是必由之路。在長三角這塊充滿希望的土地上,城鄉壁壘正在不斷被打破,融合先行正成為大勢所趨。江蘇為此進行了諸多探索。

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成為“三農”工作的重心。要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城鄉融合發展是必由之路。在長三角這塊充滿希望的土地上,城鄉壁壘正在不斷被打破,融合先行正成為大勢所趨。江蘇為此進行了諸多探索。

夯基礎,公共服務不斷完善

“我一直想到紅窯鎮雲錦、金雞坨景點玩,可惜不會開車,坐公交車又太麻煩,所以一直沒來。現在好了,坐上旅遊直通車就直接來。”漣水縣漣城街道東門社區的喬女士說。去年8月,淮安市漣水縣首條鄉村旅遊直通車開通運營。坐上這趟車,遊客可乘車自漣水五島湖4A級景區出發,沿途參觀紅窑雲錦文化展示館、紅窯鎮金雞坨生態農莊等鄉村旅遊點,全程41公里。

城鄉融合發展,公共服務是基礎。江蘇不僅完善自身的城鄉公車網路,更積極參與疏通長三角的公車網。今年3月,徐州市睢寧縣正式開通徐鹽高鐵睢寧站至安徽省靈璧縣高樓鎮省際毗鄰公車,沿途設15個網站,滿足了兩地居民的出行需求;2019年6月,昆山跨省毗鄰公車C6線開通,居民下車就可直接換乘上海軌交17號線,進一步方便了昆山、上海兩地市民出行。

今年,《江蘇省城鄉公交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正式發佈,提出到2023年全省將基本建成“暢連城鄉、便捷高效、智慧安全、便民惠民”的城鄉公車一體化服務體系,市到縣公交通達骨幹網絡初步構建,縣域“主—幹—支—微”功能型城鄉公車服務網絡基本形成。

融合遠不止在交通一個領域。為解决地域差异性帶來的師資不平衡問題,今年3月,徐州沛縣城鄉結對互動課堂開課,並應用互聯網,讓中心校帶教學點、城鎮校帶農村校、强校帶弱校;通過遠程授課,讓不同學校學生實时互動交流,同步達成課堂學習目標。為有效加强基層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儀征市“四個創新”試點基層醫療衛生機构人才“縣管鄉用”,成功招聘4名醫技人員。為健全農村公共文化設施網絡,鎮江開展文化廣場建設提升“新三年行動計畫”,佈局建設一批街頭巷尾的公益性小劇場,實現“白天看景,晚上看戲”,同時扶持一批縣級圖書館文化館、綜合文化站和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作為示範組織,帶動公共服務整體提升。

推動城鄉要素加快流動,公共服務制度加快接軌,基礎設施加快聯通。統計資料顯示,2020年全省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到2.19:1,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先行省份地位進一步鞏固强化,為全面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提供了有力支撐。

暢通路,讓人才“活水”自由湧流

城鄉融合不僅是補足農村發展短板,加快鄉村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更是進一步推動區域資源整合,一體化開發。這其中,人才是“活水”。

為推動人才在城鄉之間自由湧流,省人社廳會同省教育廳聯合發佈江蘇基層事業單位專業科技人員“定向設崗、定向評估、定向使用”政策,科學確定基層事業單位崗位設置和專業科技人才評估、使用標準,起到引導和保障作用。

江蘇規定,基層事業單位專業科技崗位均設定為定向崗位,堅持按需設定、動態調整,不受結構比例限制。崗位設置時,打破高、中、初級結構比例限制,由各地自行確定,其中高級崗位實行總量控制。省人社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定向評估是為基層事業單位專業科技人才製定專門的評估標準,改變了以往基層事業單位人才和其他事業單位人才同場競技、同一把尺子衡量的辦法。

縣域是我國經濟社會的基本單元,最能體現城鄉融合的程度與水准。身處寧錫常接合片區,溧陽為對村集體有重大貢獻的科技人才、鄉賢、企業家、退休返鄉人員等群體賦予“新村民”資格及相應權能,實施新一輪“天目湖英才榜”三年行動計畫,培育鄉土專家180名,包括“青蛙王子”羅子攀、“探路羊”費婧在內,回鄉創業的溧陽籍大學生超過800人。

自2013年實施“定制村幹”培育以來,蘇州太倉市已累計培養5届超300名“科技型+管理型”定制村幹,其中一半以上已畢業在村工作,為鄉村振興提供多元化人才支撐。太倉為人才量身定制基層黨建、農業產業、環境整治、社會治理、鄉村文化5大類實踐鍛煉崗位;建立輪崗鍛煉制,調整分工、輪崗交流,提高定制村幹全域工作水准。

江蘇製定財政、金融、社會保障等政策,吸引各類人才返鄉入鄉創業。實施高校畢業生“三支一扶”和基層成長計畫,引導高校畢業生和教科文衛體等人才資源向農村流動。實施“定制村幹”培育工程,依託涉農院校開展訂單式農村基層管理人才培養。推動升等、工資待遇等政策向基層一線傾斜,培養更多有文化、懂科技、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鄉土人才。

提品質,共亯繁華留住鄉愁

城鄉融合,“融”的不僅僅是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人才科技,更是鄉村品質。提升鄉村發展品質需要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提高農民貭素,全面建設美麗鄉村。

“我們每年調到上海市場的猪,大概有30萬頭到40萬頭。我們還與叮咚買菜以委託加工的形式形成長期合作,現時每天約有10萬盒鮮猪肉通過叮咚買菜APP在上海、江蘇兩地線上銷售。”說起城鄉融合的感受,江蘇百匯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白開榮說,“變忙了!產量由過去的日產1萬盒,擴大到將近10萬盒。後期我們還將改造出一條10萬盒的生產線,滿足市場需求。”

城鄉產業協同發展是城鄉融合的“主引擎”,近年來在江蘇大地上“處處生花”——

泰興瞄準“長三角之胃”區域發展目標,向鮮食供應鏈的上下游延伸,打造“滷味”“快食”“麵點”“果飲”四大產業集群,全力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鹽都圍繞長三角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建設,大力發展城郊都市農業,建立了1.6萬畝上海市外農產品主供應基地,設立了29個農產品直銷視窗;滬蘇跨區域合作、總投資700億元的長三角康養基地項目落地東台,在蘇滬兩地政策疊加下,東台以健康服務業為覈心,在“醫、養、遊、健、學”等板塊搶灘佈局……長三角一體化的浪潮,深刻改變著縣域發展的格局,也助推了鄉村品質的提升。

每到開鐮季,就是無錫惠山區玉祁街道黃泥壩村的最美時節。這個被稱“四千四萬”精神發源地之一的省文明村、生態村,把“美麗鄉村”建設融入長三角一體化,打造位於錫常兩市交界處的“香耕時節”田園慢生活休閒示範區。

“這是與毗鄰的常州武進區橫林街道慶豐村、衛星村共建共用的項目。”黃泥壩村黨總支書記張小强告訴記者,黃泥壩村老村換新貌,“房前屋後綠蔭匝地整飭如新,村裡還投入千萬元修好3條主幹道,頭一回裝上了紅綠燈,許多黨員和村幹部輪流上路執勤、維持秩序。村民們和城裡人一樣在茶餘飯後跳廣場舞、散步遛狗,村莊裡的新生活也提升了大家的文明程度。”

在江蘇,像黃泥壩村一樣的美麗鄉村逐漸讓村民“嚮往的生活”變為現實。自2018年啟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以來,江蘇持續改善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將現代融入村莊、為人們留住鄉愁,“新魚米之鄉”盡顯宜居之美,一幅既富又美、詩意棲居的時代畫卷,正在江蘇農村徐徐鋪展。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