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職業救援專家,對於王海濤來說,每一場災難,都是瞬息萬變的戰場;每一次救援,都是生死以赴的逆行。曾參與國內外地震、颱風、洪灾等多起灾害救援,足迹踏遍汶川、玉樹、雅安、魯甸、瑪多等災區。在去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40天時間裏,他帶領9名救護轉運隊勇士共轉運重症危重症患者2417人,占全國紅十字會系統重症危重症患者轉運人數的80%以上……王海濤的手機裏,存著許多他參與過的救援現場照片和視頻,他能準確說出每一次救援的時間和搶救人數。
“這些不是照片、數位,都是一條條人命、一個個家庭。”“人命關天”這四個字,一直烙印在王海濤心中。
2020年2月7日,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向青海省紅十字會下達了派遣救援隊的命令,要求組派5名醫生、5名救護車駕駛員,赴武漢執行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轉運任務。王海濤主動請纓,擔任救護轉運隊隊長一職,義無反顧地踏上武漢疫情防控一線。
救護轉運隊2月8日到達武漢。作為有著2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王海濤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黨組織,充分發揮黨組織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讓黨旗在疫情防控一線高高飄揚。他第一時間組織隊裡的五名黨員召開了黨員大會,研究成立救護轉運隊臨時黨支部,向省紅十字會機關黨委提交了成立臨時黨支部的申請,並率先繳納2000元特殊黨費。臨時黨支部的成立凝聚了大家抗擊疫情的合力,兩名救援隊員也在疫情防控一線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回想起在武漢的42個日日夜夜,王海濤到現在仍記憶猶新。每趟轉運都是一場生死接力,救護車顛簸過大容易導致病人呼吸受阻,他們與危重症患者零距離接觸,防護稍有紕漏,就面臨被感染的風險。抵達武漢後的第三天,王海濤接受了第一個轉運病人的命令,當晚10時多,武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一比特病患病情突然惡化,急需轉運至重症監護室搶救,兩個病區步行距離不超過500米,由於患者血氧飽和嚴重不足,稍有顛簸會造成病情進一步惡化,看到患者痛苦地蜷縮在推車上,他如履薄冰、謹小慎微,盡可能减慢車速減輕顛簸,並不時通過後視鏡觀察後艙的情况,仔細觀察車速對患者的影響,500米的路途,開了足足5分鐘,全力以赴保障患者及時有效得到救治。
風雪交加的武漢,雖然護目鏡已經霧氣騰騰,但王海濤沒有絲毫停留。因為他就是生命擺渡人,他就是生命的護航者。為了節省防護服,他穿上紙尿褲,為了完成轉運任務,他往往錯過飯點。臉上深深的勒痕,鼻樑常被磨破,隨身衣物經常被汗水濕透,手被手套勒得發脹,雙腳雙腿腫脹。轉運患者數量增多,零距離接觸機會越多,王海濤和隊員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最多的一天要轉運159人,但沒有人退縮。面對困難,他帶領隊員以大無畏的精神戰勝挑戰、迎接曙光,展現出高原紅十字鐵軍的良好精神風貌。
抗疫歸來後,王海濤通過線上線下開展抗疫精神宣講50場次,並先後獲得“全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青海省優秀共產黨員”,入選2020年“中國好人榜”等。
在青海瑪多“5·22”地震抗震救災中,王海濤在青海省紅十字會黨組的統一安排下,當日淩晨3時火速集結,帶領省紅十字會救援隊以及救災物資車隊前往瑪多縣開展抗震救災工作。抵達瑪多後,王海濤和同事們冒著風雪,克服高寒缺氧等困難,為受災群眾搭建帳篷、發放物資、排憂解難。5月24日,因高原缺氧極度勞累,王海濤流鼻血不止,面色蒼黃,全身無力,在領導的再三勸說下,才極不情願地離開災區,返回西寧。第二天到達西寧後,顧不上休息,王海濤又投入到緊張的後方支援抗震救災工作中。
“人道、博愛、奉獻”——紅十字精神,今年57歲的王海濤用畢生踐行。他說:“在前進的道路上,在追夢的征程中,惟有點亮自己,才能更好照亮別人。”
王海濤仍然時刻準備著,奔赴下一個戰場……(魏爽)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