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東平海勢扼八方古“鐘城”走遍天下有“軍聲”

广东 89℃ 0
摘要:平海古城鳥瞰圖,城中的古老民居與遠處海濱的現代化高樓互相呼應。古城內的七星井之一。平海古城東門及其耳城。古城廟宇屋脊的龍飾。平海古城西門,氣勢最為恢宏。平海民俗舞鯉魚所用的多彩鯉魚飾物。對平海古城來說,四個完整保存的城門是這裡最有別於其他嶺南所城的地方,也為古城構造出了高空俯瞰下的“古鐘”全貌,因之被稱作“鐘城”。

平海古城鳥瞰圖,城中的古老民居與遠處海濱的現代化高樓互相呼應。

古城內的七星井之一。

古城人家。

平海古城東門及其耳城。

古城廟宇屋脊的龍飾。

平海古城西門,氣勢最為恢宏。

平海民俗舞鯉魚所用的多彩鯉魚飾物。

專題二維碼

直播二維碼

廣東惠州市惠東縣平海鎮,是廣東省人民政府1991年2月公佈的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鎮)之一,有600多年歷史的平海所城(當地人習稱平海古城)地處惠東縣最南端,面臨南海,東靠紅海灣,西倚大亞灣,歷來是海防軍事重鎮,被譽為研究嶺南軍事史的一塊“活化石”,也是嶺南地區唯一現存的較為齊全的古老所城——東西南北四大城門完整保留,明代城磚依稀可見,十字老街貫通四方,七星古井對應排列;這裡流傳的“軍聲”是中國語言藝術的一朵奇葩,獨特的漁歌與戲劇至今仍唱響在城內百姓家,方圓不到4平方公里的古城便有兩種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無論是寺廟文化、民間藝術還是本地風俗,都顯得獨特別致又絢麗燦爛。

四大城門固守“鐘城”

秋日清晨,當南都記者穿過平海古城西門斑駁的紅牆城門門洞,走入這座所城時,歷史交錯的時空感仿佛為城門內外隔起了一道隱形的屏障,城外是川流不息的熙攘交通,城內則令遊人不自覺地放緩脚步,閑聽漁歌。

“西門是遊客進來的第一站,也可以說是古城景區的正門,是四個城門裏最雄偉的一座,遊客們都喜歡在這裡留影。”平海公共服務辦的工作人員陳曉暉告訴記者,四大城門現在都對公眾免費開放,各有不同的神像供古城百姓和遊客祈福祭拜。陳曉暉是土生土長的平海人,與他同行一道為南都記者“導遊”的張俊儉則是平海鎮平海社區黨委委員,也是古城內多處文物古迹保護的負責人。

對平海古城來說,四個完整保存的城門是這裡最有別於其他嶺南所城的地方,也為古城構造出了高空俯瞰下的“古鐘”全貌,因之被稱作“鐘城”。“其中東門是最有特色的,有一個‘鐘耳’。”陳曉暉說。所謂“鐘耳”,記者也在東門見到是指城門正前方有修築一道弧形高牆,與東門相連,上端築雉堞,封閉的弧形區域形似一個耳朵,只有一道小門對外開放,“如果有敵人從東門來犯,入城會先進‘鐘耳’,那麼城樓上阿兵哥可將其獵殺,類似‘請君入甕’吧。”

而南門則被叫做“天子門”,平海古城三面環海,南門是正對南海的門,它和東門為古時倭寇來犯最頻,囙此南門城樓大殿上供奉的是“武聖”關羽像,城樓上還有許多炮臺遺跡,訴說著數百年前小城抗擊外敵的崢嶸歲月。至於北門則是古時與內地進出聯絡的通道,囙此也是人流交通彙集之地,至今北門處依然是商鋪林立,人來人往。

十字老街“寶藏”多

平海古城內唯一能把四個城門盡收眼底的位置便是十字老街的中心,整個平海古城的住宅、商鋪、廟宇、學校等等建築,也都是圍繞十字街展開分為四塊,並逐漸向城外延伸。今年3月,廣東省第二批歷史文化街區名單公佈,平海十字街歷史文化街區也入選其中。沿著十字街延伸出來的小路,可分別通向城隍廟、劉氏大宅、曾氏大宅和七星井等特色之地。

說起城隍廟,它始建於明永樂3年(1405),數百年來經歷過重修又全毀的過程,如今這座是1988年由當地羣衆和香港同胞集資再建的。廟前有一座六角古亭和戲臺,據張俊儉介紹,這裡每隔三年的農曆九月都會舉辦一次城隍廟“打醮”活動,所有的村民包括外地的子孫也都會儘量回來吃齋飯和參加巡遊活動,幾乎是古城裏三年一度最為熱鬧的民俗盛會,“齋醮期間家家戶戶張燈結綵,敲鑼打鼓,大家都會把家裡最好的東西擺出來放在路邊,同時巡遊隊伍也是有各種表演,舞獅、舞龍、舞鳳和舞鯉魚等等,非常熱鬧。”張俊儉說,今年原本也是輪到了三年一次的盛會時節,不過因為防疫等客觀原因,活動暫停了,但城隍廟依然香火不斷。

城中另一個被廣為人知的古迹是“七星井”,這七口井在古城建造之初就同時被打出來,相傳是參照了天上七鬥星的方位分佈在城內各處,也有傳說七星井寓意著日月火水木金土這七星背後的神明。這七口井在過去幾百年來擔負著為古城百姓提供常用淡水的重要作用,“我們小時候家裡都用過這井裏的水,”陳曉暉回憶道,“雨季時水的味道淡一點,冬季就渾濁鹹一點。”

在本地專家的帶領下,記者還進入到兩處尚未完全開放的“望族私宅”,即劉氏大宅和曾氏大宅,它們是古城內保存得比較完整且具有歷史價值的舊時住宅,可謂處處“藏寶”:從庭院精美的磚雕,繞梁牆面繪製的彩畫,到窗櫺上的瑞獸以及鏤空的浮雕,都兼具藝術美感和考古價值。“劉氏大宅是我們這邊人人都知道的一比特被叫做劉四爺的古代鹽商的舊宅,當年可謂富甲一方。”陳曉暉告訴記者,“曾氏大宅的宗祠、門庭、花園和書房都是全鎮最大,曾家祖輩以家學嚴謹聞名,多人中過進士、舉人,其族人的學位、官職在平海古城裏首屈一指。”如今,兩大氏族祖輩的故事仍在古城廣為流傳。

科學保護與彰顯特色並進

據平海鎮平海社區提供的資料顯示,現時平海古城範圍內總建築物有1582處,其中明、清時期建築有493處,民國建築有240處。現時仍比較完整保存的歷史古建築共有10餘處。對於這樣一個沉澱了豐富歷史文化遺存的古城,該如何在保持其古風古貌的前提下,去進一步改善城區環境、提升城鎮文化品位,近年來平海鎮政府也做了大量工作。

“我們堅持的一個原則就是‘整體控制、積極保護、合理保留、全面改善’。”平海鎮平海社區黨委書記汪潔告訴記者。汪潔曾主編出版《平海鎮志》一書,對古城感情深厚,熟悉這裡的一磚一石,一直致力於保護和推廣平海古城。說起古城的保護和發展,汪潔提的第一個要點就是“科學”,“我們一定要科學規劃,穩步推進古城保護工作。”

實際上早在2010年,鎮政府就嚴格按照《曆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組織編制了《平海曆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並通過專家評審,於2014年1月準予實施。對符合保護規劃要求、予以保留的每一戶民居都按照“保護傳統風貌,內部設施配套,周邊環境整好”的要求,製定了修繕方案。同時對涉及文保組織及控制地帶的,由規劃部門進行嚴格審查。

如今鎮政府已經以十字古街、增坦街、金帶街、包公巷等歷史街區作為試點區域,實施了街巷翻建、設施配套、沿街風貌整治等工作,先後完成東、南、西、北四城門樓和曾守約故居、林氏民居、譚仙聖廟等文保組織的整修和對外開放。今年底還將完成部分城牆和龍泉古寺修繕工程設計方案,對古城區50多幢沿街建築進行風貌整治,使古城區新舊建築、街景風貌協調一致。此外,當地還通過實施“跳出老城建設新城”的發展戰略,規劃建設週邊新城拓展空間,有效疏解古城區人口密度,並計畫六年內完成所城軍事文化廣場、鐘城廣場、城隍戌城文化展示區、民俗公園、傳統文化廣場等街心公園項目。

在保護古城硬體的同時,汪潔書記也希望能有更多途徑來彰顯古城文化,“我們實施了名城解讀工程,現時已經完成首批20多處文物古迹的解讀任務,還在對平海方言‘軍聲話’進行申遺,也是希望通過對古城深厚文化內涵的挖掘來彰顯古城的活力和魅力。”他說,“我們注重鼓勵、支持各類專家學者和廣大市民一起參與平海古城的保護和發展。”

細節

從“軍聲話”到“舞鯉魚”

據《惠州府志》《歸善縣志》等文獻記載,平海古城建成之初,早期以軍戶形式遷入平海的姓氏源流籍貫大致為湖北、江蘇、浙江、安徽、福建以及廣東,後期又因為商貿發展而吸引到了第二次移民遷入潮,包括潮汕、梅州、廣州等地都有更多人舉家住進了平海古城,最興旺時古城及其周邊的人口總數達到近2萬。

張俊儉告訴記者,古城內現時常住人口有六七千人,許多年輕人離鄉去外打拼。“不過,無論外出走到哪兒,平海人都有一個非常獨特的‘接頭’方法,那就是講上幾句‘軍話’。”

張俊儉與陳曉暉也現場為記者演示了幾句軍話,這個屬於平海古城的特有語言聽上去抑揚頓挫,清脆較短,具有音樂性,比粵語更容易被說普通話的人聽懂。“畢竟軍話其實還是以北方語系為基礎,融入了粵語、客家話、閩南語、潮汕話等,我們這裡有個說法就是‘會講軍聲話,走遍天下都不怕’。”陳曉暉說,“就是說學會了軍話,再去學普通話、粵語、潮汕話那些都會方便很多了。”

語言學家潘家懿教授曾研究指出,軍話就是明代軍人所講語言的遺存,早期以北方中原語為基礎,在演變過程中大量吸收了粵閩客等方言的成分,才逐漸形成了如今的軍話。而除了平海古城外,廣東的其他幾座所城例如海豐的捷勝、陸豐的碣石也都有人會講這種古老的語言,不過像平海古城這樣至今仍有大量人口可以駕馭軍話的地方,可能就只此一家了。令人遺憾的是,這一對現代漢語研究有著重要價值的軍話也正瀕臨消失,“父母包括到我這一代還是大部分人會講軍話的,但我們的下一代大多數小孩子就不太會講了。”陳曉暉告訴記者。

和軍話一樣需要更多後輩來傳承的還有古城裏的舞鳳、舞鯉魚以及漁歌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記者也在採訪過程中見到了省級非遺文化遺產、古城西北村特有的舞鯉魚傳承人彭惠清師傅,彭師傅告訴記者,舞鯉魚是古城西北村的獨有表演,和東門村的舞鳳一樣是古城文化匯演必有的重頭戲,起源於清朝,演出時一般由10個孩子手持紅、粉、黃、藍、白等不同顏色的鯉魚模型起舞,動作生動、活潑,富有濃厚的民間鄉土氣息。

總策劃:戎明昌

策劃:王衛國王佳

執行:劉煒茗陳偉斌

專題統籌:周佩文

本期采寫:南都記者汪雅雲

本期攝影與視頻:南都、N視頻記者馬强

本期直播:南都、N視頻記者武藝璿阮增豪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