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更多肝癌患者看到生命曙光,中山醫院周儉團隊榮膺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广东 66℃ 0
摘要:歷時近10年項目,覆蓋肝癌診治三大臨床痛點:早期診斷、術後轉移復發、個性化精准治療,顯著提升了肝癌患者總體生存。今天上午召開的國家科技獎勵大會傳出好消息:在中科院院士樊嘉教授指導參與下,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周儉教授率領的團隊,領銜完成“基於液體活檢和組學平臺的肝癌診斷新技術和個體化治療新策略”項目,榮膺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肝癌在我國是導致全民死亡的第二大癌症。

歷時近10年項目,覆蓋肝癌診治三大臨床痛點:早期診斷、術後轉移復發、個性化精准治療,顯著提升了肝癌患者總體生存。今天上午召開的國家科技獎勵大會傳出好消息:在中科院院士樊嘉教授指導參與下,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周儉教授率領的團隊,領銜完成“基於液體活檢和組學平臺的肝癌診斷新技術和個體化治療新策略”項目,榮膺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該項目創新建立了肝癌早期診斷新技術、研發轉移復發預警新方案、克服腫瘤異質性製定個體化治療新策略,由此形成一體化肝癌診療體系。

研發特异度90%的試劑盒發現早期肝癌

肝癌在我國是導致全民死亡的第二大癌症。2020年我國有超過41萬人新患肝癌,超過39萬人死於肝癌,死亡人數逼近新發病人數。每11比特新確診癌症的人中有1比特患肝癌。攻克肝癌,是幾代醫學科學家持之以恒追求的目標。

提升肝癌診治效果,早發現至關重要。上世紀70年代,中國工程院院士湯釗猷教授發現甲胎蛋白升高可以發現一批早期肝癌,通過這一方法,幫助不少亞臨床肝癌患者生存率明顯提升。不過進一步臨床研究發現,60%的肝癌患者甲胎蛋白會升高,仍有40%這一名額仍是陰性。

肝癌是多基因、多組學、多步驟發展而來的疾病,如何實現更大範圍的早期發現?2011年起,周儉教授在樊嘉院士帶領下,率領團隊啟動建立迴圈微小核糖核酸(miRNA)肝癌早期診斷新技術。“這是個漫長、披荊斬棘的過程,從基於實驗的研究論文,到最後應用於臨床的試劑盒子,過程波折但非常有成就感。”周儉說。

團隊構建迴圈miRNA肝癌早期診斷模型,靈敏度較臨床常用的肝癌腫瘤標誌物甲胎蛋白(AFP)提高30%。而今,這項成果已轉化研製出國際首個肝癌miRNA檢測試劑盒,獲得國家藥監局準予的III類醫療器械註冊證,並在全國200多家醫院進入臨床應用。

進一步的多中心臨床試驗證實:試劑盒靈敏度為76.5%,特异度為90.0%,臨床應用後,非但可以彌補40%肝細胞肝癌甲胎蛋白檢測不提示陽性的不足,更極大提高了早期、極早期肝癌的檢出率。國際著名期刊、美國《臨床腫瘤學雜志》曾發文並配文述評稱:該診斷模型有望成為肝癌篩查的首選手段。

預警復發轉移製定個性化方案提升療效

肝癌復發轉移,一直是懸在患者頭上的一塊重石。團隊研發迴圈腫瘤細胞(CTC)預警肝癌轉移復發新方案,只要通過抽血就能預警復發。原來,團隊證實外周血EpCAM+CTC是肝癌轉移復發的“種子”,可作為肝癌切除術後轉移復發的獨立預測名額,這一名額比影像學提前4.8月、比甲胎蛋白名額提前8.5個月預警肝癌轉移復發。

“根據我們的最新研究,針對術後患者,通過CTC檢測可以提前半年提示可能在遠處有轉移,早期處理癌細胞效果會更好。”周儉說。這一成果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7項,並攜手企業研製出國際首臺全自動CTC分選檢測系統。而今在中山醫院,CTC已成為一項常規檢測,檢測價格降了下來,更多病家得以從中獲益。

隨著藥物研發步伐持續加快,這兩年,肝癌治療中能用的藥物越來越多,如何來挑選?團隊還製定“克服腫瘤異質性的肝癌個體化治療新策略”,系統研究了肝癌腫瘤異質性,明確聯合治療提高療效的機制,同時首次發現靶向深度測序能克服腫瘤異質性發現靶向治療位點,構建了“肝癌特异性靶向深度測序方案指導臨床”。上述成果大幅提高了肝癌患者來源異種移植瘤模型(PDX)建模成功率(從25.5%提高至42.2%)並由此建立國際首個PDX資料庫指導患者個體化治療。

值得一提的是,周儉教授所在的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曾於1985年、2006年、2008年、2012年摘得國家科技進步獎。面對研究所此番又一次創新突破,周儉表示,“無論從湯釗猷院士、餘業勤教授還是樊嘉院士、直到自己,延續做著一件事,就是讓肝癌從絕症變成部分可治,提高患者生存率,幫助更多病家從科學技術中看到生命曙光。”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