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囤貨,這一夜到白天,引發太多猜測和討論。
1日晚間,商務部發聲,鼓勵家庭儲存一定生活必需品滿足日常和突發情况需要。
平地驚雷,到底傳遞了什麼訊號?
2日午間,央媒經濟日報發文稱:不要過度解讀甚至誤讀儲存一定生活必需品。同時在文章中特別說了一句:大家想像力不要太豐富!
儲存一定生活必需品
PART.
1
以往疫情期間,無論是官方,還是供給方(例如量販店),都在文宣勿恐慌、勿囤積,此番商務部發文稱,“鼓勵家庭根據需要儲存一定數量的生活必需品,滿足日常生活和突發情况的需要”。
仿佛一反常態。
有人解讀為“可能打”,有人認為和中美關係有關。
但我們回到商務部發文的出處,原是商務部近日印發的《關於做好今冬明春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市場保供穩價工作的通知》中,才提到那句話。
經濟日報文章中,明確指出,網友的密切關注可以理解,但如果囙此過度腦補,累積焦慮,完全沒有必要。通知的本意就是怕疫情散點突發讓人們措手不及,大家想像力不要太豐富!
“
事實上,通知中的這句話,主要是針對疫情防控,部分社區臨時封控,可能造成生活不便。從長期看,也是宣導居民提高應急管理意識,新增必要家庭應急商品儲備,作為國家應急體系的必要補充。
”
試想,如果百姓家中幾天甚至一段時間的存糧、必要的藥品,以及其他應急物資的儲備。即使疫情反彈,突如其來的搶購潮的“波峰”也會被“削平”很多。到那時,不僅政府的壓力小很多,老百姓的壓力也會小很多。
所以,商務部發文,主要是針對疫情可能帶來的連鎖反應。這是未雨綢繆,吸取了往年的教訓而做出的提醒。
建立家庭一定的生活必需品儲備,相當於給全社會提供了一個安全墊。
PART.
2
由於平原相對較少,山地較多,再加上土地所有制的因素,中國人的居住形態跟歐美有很大不同。我們的人口是高度集中在中心都市,出現了很多超大都市(城區人口超過1000萬)、特大城市(城區人口超過500萬)。
這種高密度的居住管道,有積極的一面:比如節約耕地,高密度人口容易產生新業態(比如快遞、外賣成本低,推動網購的發展)。
但這也讓都市變得脆弱。
疫情之後,高層對“國家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若干重大問題”進行了再思考,領導人在求是雜誌發表了專文,其中有以下表述:
國民經濟要正常運轉,必須增强防灾備灾意識。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要大力加强防灾備灾體系和能力建設,捨得花錢,捨得下功夫,寧肯十防九空,有些領域要做好應對百年一遇灾害的準備。
要堅持兩條腿走路,實行中央儲備和地方儲備相結合,實物儲備和產能儲備相結合,國家儲備和企業商業儲備相結合,搞好軍民融合儲備。要優化應急物資品種和儲備佈局,要合理確定儲備規模,全面加大投資建設力度。
另外,這篇文章還提出了“逐步解决中心城區人口和功能過密問題”,方法是“要建設一批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生態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區新城,推動多中心、郊區化發展”。
隨後,住建部等部委多次發文要求控制建築物的高度,主要內容有:
1、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都市嚴格限制新建150米以上超高層建築,不得新建250米以上超高層建築。
2、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上都市嚴格限制新建250米以上超高層建築,不得新建500米以上超高層建築。
3、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都市新建150米以上超高層建築,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上都市新建250米以上超高層建築,作為重大公共建設項目報都市黨委政府審定,實行責任終身追究。
4、縣城新建住宅以6層為主,6層及以下住宅建築面積占比應不低於70%。鼓勵新建多層住宅安裝電梯。縣城新建住宅最高不超過18層。
疫情,確實在方方面面改變著福斯的生活,也倒逼著我們增强抗擊風險的能力。
除了儲備一定量的糧食、藥品等生活基本物資,還可以在家裡面準備人防應急包、少量現金,很有必要。
最後,再附上一份江蘇省家庭應急物資儲備建議清單,為進一步提升社會公眾灾害風險防範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小夥伴們可以參考儲備起來了。
·END·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