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裡的能人動起來——瑪沁“十化”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故事②

青海 63℃ 0
摘要:“唉,難呐!前兩年,村裡人看到的角巴太,總是滿面愁容。那時,角巴太還是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大武鎮永寶村村委會主任。永寶村的發展是瑪沁縣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
“唉,難呐!”

前兩年,村裡人看到的角巴太,總是滿面愁容。

那時,角巴太還是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大武鎮永寶村村委會主任。永寶村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全村208戶803人,絕大部分靠放牧為生。2011年,跟周邊的不少村子一樣,永寶村成立了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同樣是搞養殖,角巴太沒想到合作社的發展比自己掙錢難得多。

吃一塹長一智。幾年下來,合作社的困境讓角巴太意識到了一個嚴峻的問題:想要讓村子發展起來,沒文化真不行。當然,這個“領頭羊”操心的事不止這一件。村裡有3萬多畝(2000多公頃)集體草場,最近幾年,很大一片變成了黑土灘。為了解决這個問題,2017年,多方“取經”的角巴太先在自家的2000畝(133.33公頃)草場上種起了燕麥草。

老問題還沒解决,新的困難就來了。種草對於拿了半輩子牧鞭的角巴太來說是大姑娘上轎頭一回。選草籽、播種……一樁樁一件件都是麻煩事兒。就在角巴太一籌莫展之時,有人給他拿了個主意:咱村前兩年考出去的那個大學生劉青華學的就是這個專業,你問問他?

要不,問問?

角巴太知道這個年輕人,大學畢業後一直留在外地工作,幾年下來,幹得還不錯。

抱著試試看的態度,角巴太撥通了劉青華的電話。這邊的問題一說完,那頭就給出了專業的建議。一來二去,兩個人便熟了起來。在劉青華的指導下,角巴太種的草長勢格外喜人。

春去秋來又一年。借著鄉村振興的大好形勢,角巴太琢磨半天,又跟劉青華商量起來:你這麼有本事,能不能回村帶著村子一起發展?

一邊是自己從小長大的地方,一邊是自己多年打拼的事業,思來想去,這個三十出頭的年輕人决定衝動一回。

“行,不談待遇,先回來幫您幹三年!”

2019年3月,劉青華放弃在重慶月薪2萬元的工作,背著行囊回到了永寶村。理清思路後,他和角巴太决定從合作社入手,一邊種草治理黑土灘,一邊養殖白藏羊。

為了選擇最適合的草種,角巴太家的小陽臺成了二人的實驗室。從西寧選購了20多種草籽後,劉青華各取100粒種在花盆裏。兩周後,根據長勢擇優選擇。

種子選定了,這草誰來種?

貨比三家,劉青華發現市場上每畝草場最低的種植費用也得300元左右。為了把錢花在刀刃上,二人租設備、找工人,自己摸索。

雖說是高標準種植了3405畝(227公頃)飼草,可一想到這關係到村集體經濟能否成功破零,角巴太和劉青華乾脆在草場邊上搭個帳篷住了下來。七天之後,隨機選擇1平方米大小的草場,翻開後看到90%草籽都發了芽。劉青華長舒一口氣:“心裡石頭落了地,終於能睡個踏實覺。”

角巴太的壓力更大:“萬一種不成,咋有臉見老鄉?”

這次嘗試,讓永寶村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的雙贏。不僅使昔日的黑土灘重現生機,也為合作社注入了活力。2020年,隨著一捆捆飼草運往四面八方,村集體經濟收入近百萬元。

草長起來了,劉青華又和羊較上了勁。在他看來,自己有草,搞養殖的成本和風險大大降低。很快,這個提議得到了村民的贊成。2020年8月,437只優質白藏羊從瑪多縣來到永寶村“落戶”。依靠“兩年三胎”的養殖技術,在科學管理和精心照料下,現時已發展到715只。

49歲的華旦一家五口。多年來,靠著2000畝(133.33公頃)草場和30多頭牛,一家人的日子過得並不富裕。本想外出打工,可一沒文化二缺科技,總是四處碰壁。一年前,他在合作社找到了放牧的工作。雖然幹的老本行,可每個月有了5000元的固定薪水。

秋風陣陣,又是一個收穫的季節。抬起一個25公斤重的草捆,被選為村黨支部書記的角巴太算了筆賬:按一噸1400元來算,今年飼草收入預計能够達到60萬元。再出售100只白藏羊,又能新增16萬元收入。

永寶村的發展是瑪沁縣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在這股浪潮下,瑪沁縣選優配强村黨支部書記,全縣43個村(社區)“兩委”主要負責人按程式實現“一肩挑”。同時,基層黨組織以“十化”黨建為引領發揮村級專項工作組作用,著重引導致富能人、返鄉優秀大學生、科技人才等參與村級事務發展,積極搭建發展平臺,充分調動優秀能人參與村級發展的積極性。這意味著,越來越多像劉青華一樣有文化、有科技、有能力的年輕人,在廣闊的農村牧區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三年之約已到,劉青華卻絲毫沒有退縮的念頭。

指著遠處的一片土地,劉青華目光堅定地說:“那片黑土灘今後也會變成綠洲!明年我們打算擴大白藏羊的養殖規模,讓合作社的發展再上一個臺階!”(鹹文靜殷之皓劉程錦)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