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神愛,一比特32歲的南京白領,用9年時間摳出了兩套房;
日用品全靠抽獎,交通費全靠領券;
一年買衣服不超過100元,其他都來自別人不穿的二手衣物,三口之家月開銷2000封頂……;
看見別人餐廳裏食物剩下會換算成損失的金錢,看電視劇中人物喝咖啡,豆漿撒了會心痛;
平時不參加聚會,也不逛街,不出門也就不用消費了;
從不消費中獲得滿足。
靠著極度節儉的意識,她大學沒畢業就在山東一個小城市買了套小房子,32歲就手握南京兩套房,初步實現了財務自由;
很多網友不能理解,認為最大的快樂是抱著存錢罐數錢,這不就是守財奴嗎?
或者是走火入魔的精神疾病;
錢不應該是省出來的,是賺出來的。
(2)
也有網友質疑王神愛的摳經歷,後來發現其實那個大學畢業前買的小房子,後來當地規劃整改,恰好變成了學區房,價格翻了幾倍,又遇到拆遷,就賣掉當做了南京第一套房的首付;
說了半天,原本以為是個勵志神話,原來還是走的拆遷,學區房改變命運的路線。
其實,經歷是否實實在在沒有水分,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摳是生活的主題,依靠摳改變了財富狀況,這個才最重要。
從摳的經歷中獲得滿足,快樂,是個守財奴嗎?
她如果只是抱著存錢罐不吃不喝不消費,那大概有幾分守財奴的影子;
但是王神愛用存下的錢來買房,那就說明她的內心是有最終目標:買房的;
所以,摳只是王神愛抵達人生目標的管道而已。
(3)
日本也有一比特省錢一姐,節儉到極致,用節儉的管道獲得了人生三套房;
她是怎麼節儉呢?
從不買正價蔬菜,只買便宜的而且讓利的蔬菜;
一年四季基本只吃烏冬面,就是因為便宜,一頓飯花費大約32日元相當於2.14元人民幣;
即使便宜的烏冬面也是在量販店打烊時,讓利買回來的。
2.14元即使在中國想吃一頓飯,恐怕也難吧;
能吃一包袋裝的康師傅速食麵,還能吃什麼?
省錢還有更妙的,烏冬面裏除了一片蔬菜什麼都沒有,而且直接用鍋吃因為可以少洗一隻碗,不就節約水費了嗎?
用這樣極度自律克己的管道,她在27歲時就省吃儉用的買下了人生第一棟房子;
在她31歲的時候繼續通過極度節儉買下了人生中的第二套房子;
大約33歲時,又買了人生第三套房;
用前面兩套房子的租金覆蓋第三套房的貸款,她的人生越來越向著自己想要的方向行進了;
但是她的生活裏依然只有讓利的烏冬面和讓利的蔬菜。
(4)
這種深入骨髓的摳樣生活,往往來自很早以前的生活經歷;
比如家境貧困,經歷過生活拮据,目睹過沒錢帶來的深刻體驗,所以產生極度强烈的存錢,有錢的意願。
用極度苛刻的節儉實現財富自由,還是應該享受人生,今朝有酒今朝醉,然後努力賺錢換取財富自由?
可能並沒有標準答案。
錢是賺來的不是省出來的,是沒錯,但那也得你會賺錢啊;
可誰知道自己能不能賺錢?沒有賺錢能力的人還不節流,想改變窘困狀況該怎麼實現?
賺錢往往被理解為用錢賺錢,但是不要忘了,錢能賺錢,也能虧錢;
一旦你沒賺來錢,反而虧了錢,還不如你不去賺。
所以,有些錢是賺來的,比如工作,投資,搞副業;
能賺就多賺。
該賺的錢要去賺,該省的錢也要省;
而有些錢是需要省下來的;
有些沒必要的消費,餐廳吃飯點的過多,吃不完剩下,也著實浪費;
沒必要買的衣服,穿了一次兩次不穿了,還不如不買。
人其實不需要花很多錢,衣服,鞋子,消費品只要基本够用就可以了,過度消費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佔有欲。
無論摳出兩套房對還是錯,這兩套房是實實在在的擁有;
房子擁有了,可以自住省下了租金,可以出租,用穩定的租金收入幫自己解决很多現實經濟問題;
用資產賺錢替代人賺錢,人才能從繁忙中解脫出來,而不是被迫謀生。
無論賺錢,省錢,摳錢,都只是管道,不是目的;
當基本的生存有了保障以後,過度省錢也就沒那麼必要了;
此時要把錢花在生活的豐富性上,去體會這個世界的美好,愜意,體會優質的食物,美食,優良的服飾帶來的愉悅感;
會發現,適度消費也很有價值,帶來了生活品質的改觀;
這是另外一類快樂,與省錢不一樣心態的快樂。
兩種快樂,兩種生活質量,但都是生活的真相。
(作者:韓楓,華東師範大學/法國里昂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歐美企業人力資源總監,如果你看了這篇文章想要告訴我你的想法,歡迎留言給我)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