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應聘社區幹事,是浪費人才還是接地氣

湖北 91℃ 0
摘要:近期,5名博士、14名碩士應聘社區幹事一事引發輿論熱議。高層次人才未應聘科研院所,而是應聘社區幹事。公告顯示,本次招聘流程已進行到體檢環節。根據招聘部門此前所發公告,招聘面向社會計畫招聘社區幹事144人。10月13日,招聘部門發佈了面試入圍者名單,其中5名博士13名碩士,共18人入圍面試。需要指出的是,所謂社區幹事與社工人員是有區別的。

文/佟西中

近期,5名博士、14名碩士應聘社區幹事一事引發輿論熱議。高層次人才未應聘科研院所,而是應聘社區幹事。外界好奇這到底是“曲線救國”,還是“人才內卷”。

10月28日,湖北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簡稱武漢東湖高新區)社會事務局發佈公開招聘社區幹事體檢事宜公告。公告顯示,本次招聘流程已進行到體檢環節。

根據招聘部門此前所發公告,招聘面向社會計畫招聘社區幹事144人。其中,社區幹事崗位又分為儲備人才、本地優才、骨幹專才、頭雁歸才、高層次人才引進5個類別。其中,高層次人才引進計畫招錄數量4人。9月初,招聘部門發佈的公告顯示,5名博士、14名碩士被列為高層次人才類別,且免於筆試。

10月13日,招聘部門發佈了面試入圍者名單,其中5名博士13名碩士,共18人入圍面試。

公開資料顯示,武漢東湖高新區管委會是政府機構,本次招聘由該管委會內設機构社會事務局負責。其職責之一是推進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提升社區治理能力。

培養方向是社區黨委書記

5名博士、14名碩士應聘武漢東湖高新區社區幹事一事,經媒體報導後引發廣泛關注。

5名博士所學專業分別是環境科學、材料科學與工程、作物環境及生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等,坊間將上述專業稱為“生化環材四大天坑”(意指難就業)。其中還有行星地質與比較行星學專業。

武漢人才集團有限公司的一比特工作人員告訴中國新聞週刊,社區幹事與街道辦簽訂合同,屬於街道的編制,非事業編制和行政編制。高層次人才引進人員培養方向是社區黨委書記。

東湖高新區社會事務局的一比特工作人員告訴中國新聞週刊,本輪招聘屬於統籌招聘,他們負責招聘事宜,具體待遇要由用人單位(社區)與應聘者商談。

公開資料顯示,社區是基層居民自治的組織。在農村,基層社區管理組織是村民委員會;在都市基層社區管理組織是居民委員會。在實踐中,社區居民委員會歸街道辦事處領導指揮。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武漢市出臺《武漢市社區工作者管理辦法》(下稱《辦法》)。《辦法》明確,社區工作者含四類崗位:社區正職、副職、委員、社區幹事,共18級崗位等級序列。

《辦法》還明確,武漢各區每年分別拿出20%左右的街道(鄉鎮)公務員職位、基層事業單位管理崗位的招錄和招聘計畫,定向考錄、招聘社區工作者。

此前武漢媒體報導,東湖高新區現有社區82個。去年,該區開始推進黨組織書記事業崗位管理試點,首批11名黨組織書記納入事業編。

後期東湖高新區還將根據專項編制空缺情况,動態調整符合聘用為事業編制人員條件的社區黨組織書記數量。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體制內的工作越來越受到高校畢業生的青睞。《2021年中國本科生就業報告》(就業藍皮書)中的資料顯示,2016至2020届本科畢業生在政府及公共管理部門就業的比例(分別為5.6%、5.9%、6.0%、6.0%、6.2%)持續上升。

與體制內工作受熱捧伴隨而來的是“考公熱”,2016至2020届大學生畢業後準備公務員考試的比例(分別為0.6%、0.7%、0.8%、0.8%、1.2%)也呈穩定上升趨勢。

專家:個人角度無可厚非,社會角度人才浪費

博士應聘社區幹事,外界爭論的焦點之一即是,是否屬於人才浪費,多位專家學者就此事表達了不同看法。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向中國新聞週刊表示,基層是社會矛盾衝突的多發點,如何將衝突化解在基層是重要課題。博士到社區工作,提升了基層管理人員的貭素。

竹立家認為,就整個社會來說,博士、碩士群體在不斷擴大,過去認為博士、碩士就應當做學問或到科技部門,此種觀念應該改變。有知識、有能力、有貭素的年輕人充實到基層,可以提升基層治理水准,助力中國基層治理現代化。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國家發展與戰畧研究院研究員聶輝華向中國新聞週刊表示,從個人角度看,只要是理性選擇都無可厚非。從社會角度看,這是人才的浪費。基層社區崗位不一定非要博士,博士也未必比碩士、大學生做得更好。

聶輝華說,國家為培養博士付出的成本與其工作後產生的社會效益相比並不成正比。經濟學上有關於人才配寘的理論,該理論認為最有創造力的人應該去最有創造性的崗位,比如辦企業、做研究。次之人才可以去公共服務部門工作。如果反過來,那毫無疑問就是人才浪費。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田豐也持類似觀點。田豐向中國新聞週刊表示,這肯定屬於人力資源錯配,博士的才能在基層無法得到完美發揮,應算是入錯門幹錯行。

田豐還提到,基層工作比較瑣碎細膩,需要一定的工作思路和方法。高學歷的人在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上有一些邏輯性的優勢,能更好地領會上級意圖,更好地完成上級佈置的工作。社區治理也的確需要一些高學歷人才,尤其是未來社區治理越來越智能化,越來越依託高科技手段,從未來發展看,高學歷人才參與社區治理不是壞事。

北京科技大學公共管理系副教授楊志雲向中國新聞週刊表示,對此現象不必過度解讀。博士到社區當幹事,只具有典型性,沒有普遍性。博士、碩士學歷代表的是接受過專業化,或者說系統化的學術訓練。這並不意味著他們都能够成為最頂尖的科學家或人文社科知名學者。從事科學研究本身是一場“智力冒險”,絕大多數學者窮其一生也未必能够取得顯著成就。

從就業角度看,楊志雲說,高學歷群體在不斷擴大,就業壓力確實在新增。高學歷人才在科學研究領域就業中也面臨不少困難。比如博士在“雙一流”高校當講師,除准入門檻限制外,還面臨著“非昇即走”(一般約定6年考核時間,達標就晋昇,不達標就解聘)的尷尬處境。

楊志雲認為,當下畢業的博士和碩士主要是“90後”,他們的父輩多是60年代末或70年代初生人,經歷了改革開放的巨大經濟增長,是數十年中經濟和社會地位最高的一代人。其子女在就業選擇中也更加注重情懷和實現個人價值。當然,從人力資本投資的角度看,確實存在人才浪費的嫌疑。國家對博士生、碩士生培養主要是財政投入,人力資本的錯配從成本收益上是不合適的。

對於社區治理,楊志雲表示,絕大多數社區工作不需要多高的學歷,社區治理需要的是內生的參與,與學歷高低關係不大。

與上述幾比特專家觀點不同,民政部全國基層政權建設和社區治理專家委員會專家,華中師範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教授陳榮卓向中國新聞週刊表示,高學歷人才下沉基層不存在“大材小用”或人才浪費問題。

陳榮卓說,我們需要打破社區都是“婆婆媽媽事”的刻板印象。當下社區承載的功能越來越多,越來越細,比如便民服務、社區教育、心理健康、疫病防控、衝突風險預測等。基層治理問題表現形式和社會利益關係越來越複雜,不斷考驗著基層治理隊伍的專業化能力。囙此,在基層治理中就需要一支高素質的隊伍。

陳榮卓提到,相對而言,高學歷人才憑自身的專業知識和理念素養,在推動社區治理創新、依法治理、智慧治理、系統治理等方面,更具優勢。可以說,基層大有可為。“沒有小工作,只有小格局。”

從全國看,多位博士到社區當幹事也比較少見。以深圳市南山區粵海街道為例,其轄區內因有深圳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深圳大學等機构而廣為人知。

粵海街道辦下轄16個社區工作站。粵海街道辦一比特工作人員向中國新聞週刊表示,社區不存在博士學歷的工作人員,碩士學歷工作人員具體數目不清楚,印象中也比較少。

需要指出的是,所謂社區幹事與社工人員是有區別的。社工是政府出資購買的人力服務,其簽約機构是非營利民辦協力廠商機构,屬於勞務派遣性質。

多位社工向中國新聞週刊提到,在社區內,工作人員流動性相對較强,有不少人為獲得基層工作經驗而來,也存在“跳板現象”,即暫時先就業,隨後考入公務員系統。

上述多位專家均向中國新聞週刊表示,不管是“跳板”還是所謂“曲線救國”,年輕人到基層歷練都是一件好事,對基層社會實情也更為瞭解。年輕人也應該有職業選擇的自由。

陳榮卓向中國新聞週刊表示,高學歷人才到基層工作,是需要在基層實實在在地歷練,紮根和服務基層,才能獲得成長的。雖不排除個別人存在投機心理,但相信更多的人還是懷揣著理想和抱負投入基層工作的。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