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已經“500歲”!江門這樣東西被譽為“神工”……

海南 69℃ 0
摘要:在江門市新會區古井鎮宋元崖門海戰文化旅遊區內,展示著一塊雕刻於明代弘治年間的《慈元廟碑》,其碑文由嶺南大儒陳獻章用白沙茅龍筆著墨、以茅龍書法揮就,被當代畫壇大師劉海粟稱讚為“古今書寫得最有力量感的碑”。起源於新會圭峰山的白沙茅龍筆,從誕生至今已逾500年,被眾多書法大家譽為“神工”。“茅君稍用事,入手稱神工。”2008年6月,白沙茅龍筆作為傳統技藝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

束茅暈濃墨飛白走龍蛇

白沙茅龍筆從誕生至今已逾500年

被譽為“神工”

其與茅龍書法

成為江門五邑白沙文化重要組成部分

△白沙茅龍筆成品、製作原料及部分製作工具。新華社記者鄧華攝

在江門市新會區古井鎮宋元崖門海戰文化旅遊區內,展示著一塊雕刻於明代弘治年間的《慈元廟碑》,其碑文由嶺南大儒陳獻章(白沙先生)用白沙茅龍筆著墨、以茅龍書法揮就,被當代畫壇大師劉海粟稱讚為“古今書寫得最有力量感的碑”。白沙茅龍筆以及茅龍書法的剛勁由此可見一斑。

起源於新會圭峰山的白沙茅龍筆,從誕生至今已逾500年,被眾多書法大家譽為“神工”。白沙茅龍筆的出現相傳和陳獻章有關,囙此白沙茅龍筆和茅龍書法也成為了江門五邑白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白沙茅龍筆技藝傳承人張瑞亨看來,必須將白沙茅龍筆傳承與白沙文化傳承統一聯動,這樣才能賦予白沙茅龍筆新的生命力。

△使用茅龍筆需具備扎實的書法功底,圈中的枯筆為“飛白”,是書法筆法的一種。

山居乏筆,束茅代之

“茅君稍用事,入手稱神工。”陳獻章所作《病中寫懷寄李九淵》,寫盡他對白沙茅龍筆的喜愛。相傳,祖籍新會的陳獻章在故鄉講學期間“山居偶乏筆,束茅代之,遂自成一家,時呼為茅筆字”。

張瑞亨說,500多年前,長居圭峰的陳獻章就地取材,隨手在附近山坳間採集一把茅草,取其根部束茅為筆,蘸墨揮灑寫蒼勁之字。也有其他學者考據認為,由於陳獻章住在鄉間,毛筆供應不上,所以試著用新會特產的山茅代筆,經過長期的實踐後,發現這種新奇的書寫工具有特殊的藝術效果,便從這方面開始探索書法。但無論何種說法,“經陳獻章束茅成筆,白沙茅龍筆便由此問世”均有據可考。

△左為茅龍筆的製作資料——茅草(陳白沙紀念館一角)。右為茅龍筆

筆勢如龍,枯峭野趣

在中國書法傳統中,“筆”一般用動物毫毛製作;而白沙茅龍筆束草而作,筆鋒修長而多鋒,更具“疏而野”的特質。陳獻章利用其優點創出一門剛勁書法。

△張瑞亨練習茅龍書法。

張瑞亨介紹,茅龍書法筆勢若騰蛟起鳳,生辣野趣,剛勁有力,而最明顯的特徵應屬“飛白”。飛白是中國傳統書畫中的一種特殊筆法,下筆時夾雜著絲絲點點的白痕,給字畫新增靈動之感。張瑞亨說:“白沙茅龍筆筆鋒富於變化,能一筆多鋒,毛筆只有一個鋒,且毛筆是幹筆時飛白,白沙茅龍筆是一直都有飛白,且白沙茅龍筆較容易控制飛白技巧,飽墨時飛白更强烈。”

經過長期的練習,陳獻章留下了不少茅龍書法傳世佳作。除了經典的《慈元廟碑》外,《種麻詩》行草書帖也堪稱一絕,筆法枯峭,而枯中帶潤,筆筆似斷筆筆皆連,飛白處尤見精彩,達到陳獻章追求的“動上求靜,放而不放,留而不留”境界。

張瑞亨說,數百年來,不少大家善用茅龍書法,比如陳獻章的弟子湛若水,清代的蘇珥、陳澧等,隨之又推動白沙茅龍筆的發展,制筆技藝也開始在民間傳承和發展。

刮青削草,慢工成筆

傳統白沙茅龍筆以新會圭峰山特有的茅草為原材料,經歷十多個工序,才能製成一支白沙茅龍筆。

△張瑞亨在製作茅龍筆。

張瑞亨介紹,白沙茅龍筆所用草料十分講究,“須選圭峰山背風向陽、不老不嫩、莖壯粗大、長短適宜的茅草。”茅草剪裁後,將莖部錘砸成扁狀,放在蜆灰水裏浸一段時間,晾乾後按照設計的筆形用利刀、銼刀對草料進行快速刮削並手拉成筆坯。筆坯經浸膠、風乾和梳整後,再用紅、白絲絨繞紮,並配以筆帽等飾物,最後還要進行水盆拉鋒,即將筆泡入水中,在水裏拉扯筆鋒進行調鋒,以達到圓、尖、齊、健“四德”。

張瑞亨說,白沙茅龍筆製作過程全靠人手,慢工出細活。每一個步驟都做好,做出來的筆才會足够堅韌。

歷劫重生,恢復傳承

白沙茅龍筆自問世以來,歷經演化,至清末民初變得更加精美。張瑞亨介紹,當年新會出現很多製作白沙茅龍筆的店,現在新會區的惠民路,當年因筆店林立,人稱“做筆街”。“後來因為戰亂,很多做筆工匠流散到香港。”再後來,僅香港有零星幾家白沙茅龍筆行,內地白沙茅龍筆店家均不再做這門生意,僅有少數人做白沙茅龍筆自用。白沙茅龍筆製作的傳承面臨斷代風險。

中日建交後,在外事活動中曾有日本友人談到過托人購買白沙茅龍筆的往事,“相關負責人打電話來新會詢問白沙茅龍筆的事,省工藝總公司於是撥出一筆專款計畫把白沙茅龍筆恢復出來。”張瑞亨記得,那是1978年。在這一年,在新會工藝美術廠工作的張瑞亨與白沙茅龍筆正式結緣。

△張瑞亨製作的茅龍筆。

為了恢復製作白沙茅龍筆,新會工藝美術廠組成了一個白沙茅龍筆恢復團隊。當年17歲的張瑞亨,家中收藏有白沙茅龍筆,且有一定繪畫基礎,囙此得以進組。後來,張瑞亨調至岡州畫院工作。因為喜歡茅龍書法,他便在家製作白沙茅龍筆自用,間或贈送給其他藝術家,“後來越來越多人找我買白沙茅龍筆。”慢慢地,張瑞亨成為白沙茅龍筆製作技藝的傳承人。

2008年6月,白沙茅龍筆作為傳統技藝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這令張瑞亨感到十分開心。“這是一種文化認同,也意味著,將會有更多人認識到白沙茅龍筆。”

來源:整理自羊城晚報,圖/新會區委宣傳部

責任編輯:徐蓓蓓

點分享

點收藏

點點贊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