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晚上回家停車要靠“搶”;“撿漏”一個停車位比“雙十一”搶貨還難;就算停到了車位第二天早上也有“意外驚喜”……這樣的停車難題已經困擾泗涇同潤山河小城的居民們許久,但最近,這個停車僵局被破解了
同潤山河小城建成於2008年,現有居民3514戶,社區內共設定停車位1810個,其中地面車位936個,地下產權車位874個。由於建設時間較早,社區在規劃初期未考慮到未來人口和車輛數量的激增問題,加之如今城市化高速發展,外來人口導入量和社區內房屋出租率增長,導致原先的社區停車位規劃與現有實際車輛數不能匹配,從而引起居民停車難問題的加劇。
“車擋車、車堵路現象最嚴重的時候,我們每天早上都會因為停車問題接到報警,居民與居民之間、居民與物業、居委會之間的衝突逐步陞級。”提起當時的亂象,社區物業相關負責人依然難掩頭疼。
能否製定一個科學、合理的停車管理辦法,規範社區居民的停車行為?當時,社區正值業委會換屆,但是居民的停車需求十分迫切,能否將業委會換屆與《停車管理辦法》的製定同步實施?而在業委會力量相對薄弱甚至缺位的情况下,又該如何開展工作?為此,居委會與物業工作人員多次諮詢鎮房管所,相關工作人員根據實際政策,針對社區情况和難點一一給出指導意見,並請來專業的協力廠商指導老師,協助解决在實際推進過程中產生的問題。
“走出去”+“請進來”,充分調動積極因素
“要想解决問題,不能只顧著自己拍腦袋想,‘閉門造車’沒有用,要多走出去,看看別人的經驗做法,也要把居民們請到我們這來,聽聽他們內心的真實需求。”同潤居民區黨支部書記彭鈺偉說道。自今年初起,居民區工作人員就多次前往具有停車改革經驗的多個社區,上門“取經”,通過實地調研,將適合本社區情况的做法進行綜合吸收。
在此過程中,不斷傾聽居民訴求,先後6次召開業主代表座談會,居民們一一說出自己的想法、需求和意見,不僅讓工作人員充分瞭解居民所需,有助於針對性地解决問題,更讓業主直接參與到社區管理的過程中,增强了主人翁意識。
在頗具難度的徵詢工作方面,居委會也“請”來了得力助手。“同潤山河小城面積較大,住戶也多,光靠樓組長和志願者的力量效果微乎其微。但社區裏70%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如果能通過年輕力量幫我們一起打通年輕人這個群體,那我們的工作就會順暢很多。”順著這個想法,居委會試著與幾比特年輕業主進行了交談。“沒問題!解决停車問題是好事,我們一定全力相幫!”就這樣,年輕人加上樓組長的“新老”模式成了同潤山河小城的一道新氣象,也幫助居委會成功收回了超過全社區三分之二住戶的2416張投票,《同潤山河小城停車管理辦法》得以正式通過、實施,這樣順利的結果就連“見多識廣”的協力廠商指導老師都大呼不可思議。
內聯+外拓,盤活停車資源
社區內有3500餘戶住戶,停車位共1800多個,但社區居民的汽車保有量有多少卻還是個未知數,要解决停車問題,摸清底數是關鍵。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二百七十六條“建築區劃內,規劃用於停放汽車的車位、車庫應當首先滿足業主的需要”的規定,居民區開始對社區業主的第一輛車進行登記。
“根據《民法典》相關規定,我們要首先保證業主的停車需要,但由於現在生活條件的提升,許多住戶家裡都有不止一輛車,出於公平考慮,經過協商,在車位有限的情况下,首先保證每戶業主的首輛車車位。”居民區相關負責人解釋道。經過梳理,社區業主的地面首輛車登記數量達到了1200多輛,地面的936個車位已不能滿足。為此,工作人員根據社區實際情況,合理規劃,在不影響正常出行的基礎上允許居民在社區內道路上有序停車。“居民的硬需求和社區的軟環境都要兼顧,與其‘一刀切’強制管理,不如有溫度的人性化措施。”
在排摸社區整體車位情况的同時,工作人員發現800多個地下產權車位並未“物盡其用”。“開發商手裡還有一部分車位沒有賣出,還有一些業主買了車位卻並沒有使用。”為了盤活這部分地下車位,居民區工作人員多次上門,說服開發商及業主將空閒車位出租給其他有需要的業主。
業主的停車問題解决了,租戶的車怎麼辦?“我們一開始的設想是在滿足業主的首輛車需求的基礎上,將多餘的車位安排給租戶,但在登記過程中發現車輛數目遠超我們的想像,車位缺口還很大。”社區裏停不進,居民區工作人員便把目光投向了社區外。
原來,距社區不遠的潤江菜場對面有一處較大的公共停車場,最初是為了方便前來買菜的居民就近停車而設定。經過瞭解,該停車場在夜間的使用率較低,車位比較充足。於是,在與相關職能部門、停車場的管理方協商後,决定以低於標準價格的優惠包月價,引流部分居民,滿足他們的停車需求。“雖然菜場的停車場離社區有一段距離,但總歸有個能安心停車的地方,而且我們都還年輕,多走個十分鐘就當鍛煉身體了。”說起這個“家門外”的停車場,不少居民還是表示理解與接受。
人員+科技,强化規範管理
停車資源需要綜合,各部門、各單位的管理力量更要聯合到位。為了保證停車管理辦法的順利實施,居委會、物業及業委會商議决定每天傍晚17:30後禁止臨停車輛進入,並重新啟用臨停車輛50元/天的收費標準,同時在每天早晚加强派出所、城管等執法力量,保障現場秩序,並加强志願者日常巡查、保障、引導。“臨停車輛50元/天的標準是第一届業委會時就定下的,後來因為種種原因這個標準形同虛設,此次我們重新啟用,目的不是為了收費,而是為了减少臨停車輛進入社區佔據停車位。”居民區相關負責人說道。
考慮到房屋和車輛買賣帶來的資訊變更,出於公平性,居委會、物業及業委會决定對需要車位的居民實行排隊登記的管道,“這樣做的好處有二,一是保證公平,先來後到,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糾紛,二是能有效地將社區內部的車輛控制在1300輛左右,確保停車亂象不返潮。”
除了人員到位,同潤山河小城還將地下車庫的道閘系統進行了科技陞級。“《停車管理辦法》實行後,社區內的整體秩序有了很大改觀,但我們發現,一些地下產權車位的業主有時為了方便,就把車停在地面,這就導致了地面車位不够,地下卻空著的現象。”在科技升級後,若系統沒有在2小時內接收到原本該停進地下車庫的車輛進入資訊,則將該車輛按照臨停標準進行收費,以保證地面和地下車庫的充分利用。
黨建引領+社區治理,“三駕馬車”拉高居民認同感
一則看似簡單的《停車管理辦法》,破解了困擾大家多年的停車難題,這背後是對幾千戶居民、上千輛車輛、數十個管理部門的多次排摸、溝通、協商。從初步想法到前期籌備,再到組織實施,這一系列工作歷經大半年。這也被同潤山河小城的居民們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原先,居民們對我們的工作成果總是不太滿意,對工作人員也不太信任,但隨著此次停車問題的解决,很多居民的態度有了轉變,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比特老伯,他對我說,‘我相信你們居委和物業,以後的工作我都無條件支持!’他的話讓我們對未來的社區工作都信心滿滿,也讓我們覺得大半年的堅持和努力都是值得的。”回憶起居民的鼓勵,彭鈺偉滿是感慨。
如今,同潤山河小城的新一届業委會也已組建完成,居委會、物業、業委會“三駕馬車”並駕齊驅,不僅“拉快”了社區治理速度,也“拉高”了社區管理質量,更難能可貴的,是“拉高”了上千戶居民們對社區工作者的認同感和信任感,增强了社區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通訊員:辛思進
編輯:韓佳怡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