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葬、火葬爭論不休,新喪葬科技出現,零污染不占地,武漢已試行

湖北 73℃ 0
摘要:原創文章請勿用於製作視頻,一經發現便會處理。在古人看來,“落葉歸根”是人類的最好歸處,不僅回饋於自然,也是對逝者的尊重,且後人掃墓祭祀更為方便。為了鼓勵火葬,國家也給出了獎補,減輕火葬費用。正當土葬、火葬爭論不休的時候,如今又迎來了一個新的喪葬科技,那就是冰葬。不過冰葬科技儘管沒有污染,可仍然有很多人不接受。

原創文章請勿用於製作視頻,一經發現便會處理。

01、土葬、火葬爭論不休

生老病死是人一生的必然經歷,而面對死亡,每個人都很敬畏。千百年來,我國也衍生出了健全的喪葬習俗,且每個地方都有所差异,而最主流的喪葬形式就是土葬,早在新石器時期就已存在。

在古人看來,“落葉歸根”是人類的最好歸處,不僅回饋於自然,也是對逝者的尊重,且後人掃墓祭祀更為方便。只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土葬已不適應今天的環境,畢竟我國耕地面積緊張,而土葬佔用了過多的土地資源,如果任由土葬發展下去,那將不利於農田耕作和糧食安全。

為此,從90年代開始,我國就推廣火葬,並製定了相應的《殯葬管理制度》,要求禁止在基本農田安葬,除了少數民族以及準予的土葬改革區外,其他地區均執行火葬。為了鼓勵火葬,國家也給出了獎補,減輕火葬費用。

只不過,火葬的民間推行難度比較大,不少人都不理解,執意土葬。還有親屬火化逝者後,又將骨灰裝入大棺材內,這樣仍然浪費土地。同時,還有人表示,火葬費用更高,現時公墓價格並不便宜,動輒幾萬元一個小墓室,且期限只有20年,過後還要續費,還不如埋在地裏。

而北大教授吳飛也公開表示,火葬是一種不尊重人的體現,等同於將屍體當成“垃圾”,且火葬沒有了儀式,也讓人與人的關係更加冷淡。

02、新的喪葬科技出現

其實說起來“土葬”、“火葬”都有其弊端,土葬不僅佔用土地,還會過多耗費木材,而木材又是環境保護的功臣。

火葬會污染環境,且浪費了大量煤電資源。有資料顯示,焚燒一具屍體,需耗費25°電、30斤柴油,每年因火化而耗費的柴油為60000噸,耗電量為12萬°,至於排放的污染氣體更是無法計量。

那麼,什麼喪葬管道既環保又不佔用土地?正當土葬、火葬爭論不休的時候,如今又迎來了一個新的喪葬科技,那就是冰葬。

冰葬其實並不奇怪,愛基斯摩人就有著冰葬的傳統,不過現代化的冰葬科技是瑞典科學家研究出來的,而韓國率先引用這一科技,後韓國學者將這一科技帶到武漢,在充分的研究後,武漢率先試行。

那麼冰葬的流程是什麼呢?

首先是將逝者的遺體放在-18℃的冰櫃內冷藏,過段時間後,再將已凍住的屍體放在-196℃的液氮中,在極低的環境下,屍體也會變得乾脆。此時就可以通過超聲波機器,將遺體震動成粉末狀。

對這些粉碎的屍體進行二次脫水蒸發,並規律金屬雜質,此時肉體已處理完成,留下的粉末就是骨灰。而後,再將其放入薯粉製作的骨灰盒中,並埋入地下。這種骨灰盒會被分解,而骨灰也會在6-12個月內徹底回歸自然。

如此一來,就可真正實現“落葉歸根”、“魂歸”大地的意圖,整個過程都不會有任何污染,更不會佔用土地,只是其冰葬費用較高。

瑞典科學家表示,之所以研發冰葬科技,是為了解决歐洲墓地資源短缺的衝突。而冰葬後留下的骨灰,是一種不可多得的肥料,將其放在花盆裏,種上花也是不錯的選擇。

不過冰葬科技儘管沒有污染,可仍然有很多人不接受。有人認為這和中華“入土為安”的理念不符,甚至有點“碎屍萬段”的味道。還有人擔心低溫仍有病毒保留,其實-196℃的環境下可殺死一切病毒。

冰葬儘管更環保,不過受中國人的傳統觀念影響,想要大範圍開展並不容易。再加上冰葬成本高,推廣起來更為困難。

當然,目前我國官方也在推行“節地生態安葬”,不少地方更是將其作為喪葬改革、移風易俗的重點方向。所謂的“節地生態安葬”,也就是樹葬、海葬、草坪葬、河葬等。

現時部分地區也出臺了獎補機制,如濟南獎勵1000-4000元,其中海葬可獲4000元獎勵,深埋可獎勵3000元,骨灰安放在骨灰牆等地方可獎1000元,但需要保證不留墳頭、墓碑或其他標誌物。

其他地區,江蘇可獎勵500-5000元,衢州可獎勵2000-20000元,揭陽可獎勵500-1000元。可見,隨著各地的大力推廣和文宣,以及獎補機制,今後會有越來越多人認可節地生態安葬。

至於費用更高的冰葬,想要推廣起來還需要政府支持才行。農村朋友們,你們更認可哪些喪葬管道?

标签: 武漢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