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戰敗後,諸葛亮為何提起法正?法正若在真的能讓劉備放弃伐吳嗎?

湖北 95℃ 0
摘要:夷陵之戰後,諸葛亮歎息:法正若在,必能勸阻劉備東征;即使不能勸阻,他跟著劉備一起去東征,我們也一定不會敗得這麼慘。在襄陽城下,諸葛亮勸劉備趁機奪取襄陽,劉備未納。作為丞相,諸葛亮需要盡可能保持與劉備的一致,不可能公開與劉備唱反調。

夷陵之戰後,諸葛亮歎息:法正若在,必能勸阻劉備東征;即使不能勸阻,他跟著劉備一起去東征,我們也一定不會敗得這麼慘。

諸葛亮的話,道出了他當時的無奈,也道出了夷陵之戰慘敗的原因。

諸葛亮的無奈:勸阻伐吳之事上,諸葛亮不如法正。1、攻戰之事,諸葛亮的話語權不如法正

與傳說中的“言聽計從”不同,儘管早年的《隆中對》成為劉備集團的發展綱領,但在具體的攻伐之事上,諸葛亮的話語權很小。

在襄陽城下,諸葛亮勸劉備趁機奪取襄陽,劉備未納。

到了要奪取西川後,征三巴,奪漢中,劉備也是採納黃權、法正之謀,諸葛亮似乎沒有發言。

看來,在攻伐方向上,法正的話語權,是要大於諸葛亮的。

2、勸諫之力,諸葛亮不如法正。

作為丞相,諸葛亮需要盡可能保持與劉備的一致,不可能公開與劉備唱反調。

同時,由於“海外關係”(諸葛瑾在吳),他也不便過於强烈地反對伐吳。

囙此,我們會發現,諸葛亮通常是好好履行劉備賦予的責任和義務,很少勸阻劉備。

相比之下,法正、趙雲在勸阻劉備的事情上,就有力得多。

法正曾以“燕昭王用郭槐而廣納人才”的典故,勸劉備重用許靖;也曾以“你都不避箭,我也不避箭”的說法規勸劉備撤軍。

就是趙雲,也曾以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勸阻劉備分封過多的益州財物給功臣。

看來,諸葛亮在勸諫一事上,不如法正,甚至不如趙雲。

法正如果在,能不能勸阻劉備東征呢?

諸葛亮也說不好,否則,何必加上“即使勸阻不了,一起去東征,也不會敗得這麼慘”的話呢?

只能說:法正如果在,勸阻劉備東征的可能要大很多。

夷陵之敗,在於劉備身邊缺乏有經驗的良將謀士法正若在,必不會敗得這麼慘,此言不虛。

劉備東征,身邊帶的是張南、馮習之類的將領(暫時忘掉小說中的關興、張苞吧),所帶謀士中,馬良不長於軍伍,黃權雖强,卻早早別領一軍。

囙此,他處置失當,是難免的。

那麼,為什麼說法正若在,不會大敗呢?

連曹操也歎息:我很瞭解劉備,這些事情劉備是幹不出的,後面必有高人相助!

這個高人,既是法正,也是黃權。

對於避免大敗的方法,黃權也提出了“本謀”:東下之路,順流而下,進很容易,退很難。所以,我先帶軍去探其虛實,您領大軍在後,相機而動!

這個本謀,無疑是爭取的。

三峽水險,如果找到了突破的方法,劉備再順流而下,可以“千里江陵一日還”。但如果沒有找到突破方法,就是大軍齊進,也是進退兩難的。

劉備不聽,大舉東下,曠日持久,連營百里,連曹丕都看出劉備的敗相了,何况陸遜呢?

以法正的軍事才能和說服藝術,即使他不能找到突破陸遜的方法,他做出更穩妥的處置,應當是可以的。

除了“法孝直若在”的歎息之外,諸葛亮對法正還有另一段描述:“當年劉備在警察時,曹操、孫權夾擊,孫夫人在內跋扈,真是狼狽不堪,得了法正為羽翼後,展翅翱翔,不可複製”。

這段話,更顯示出法正對當時劉備集團的重要性。

總的來說:法正是少有的一個能以一己之力,對蜀漢政權的發展起到顛覆性作用的人物,他的過早去世,確實是劉備集團的一個無法彌補的損失。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