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食管癌防治國家重點實驗室:希望能把食管癌變成像感冒一樣的小病

河南 98℃ 0
摘要:被老百姓喚作“噎食症”的食管癌,在中國尤其是河南的太行山地區,成為老百姓健康的頭號殺手之一。面對這一國際領先的成績,鄭州大學省部共建食管癌防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立東並不滿足,他心裡裝著一個更大的夢:“希望通過努力,把食管癌變成像感冒一樣的小病,我相信也一定能實現!”省部共建“食管癌防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依託鄭州大學,於2019年11月正式批復建立,是河南第一個醫科國家重點實驗室。

鄭州大學省部共建食管癌防治國家重點實驗室

王立東帶著學生在觀察切片

一張小小的蠟封晶片中,有96組不同樣本。

□頂端新聞·大河報記者樊雪婧文張琮攝影

“得了噎食症,食麥不食秋(意指活不過1年)。”被老百姓喚作“噎食症”的食管癌,在中國尤其是河南的太行山地區,成為老百姓健康的頭號殺手之一。

“現時,患者早期診斷率達到80%,早期治癒率達到90%。”面對這一國際領先的成績,鄭州大學省部共建食管癌防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立東並不滿足,他心裡裝著一個更大的夢:“希望通過努力,把食管癌變成像感冒一樣的小病,我相信也一定能實現!”

用一滴血,他們能精准界定高危人群

省部共建“食管癌防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依託鄭州大學,於2019年11月正式批復建立,是河南第一個醫科國家重點實驗室。

10月26日,記者來到省部共建食管癌防治國家重點實驗室時,王立東正帶領著團隊與食管癌“戰鬥”。在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整齊排列著幾十組食管癌大切片標本,透過顯微鏡,一塊塊巴掌大小的標本中,癌細胞或“張冠李戴”,或“遁形隱身”,都逃不過王立東的火眼金睛。

“你們看,這是淋巴結,這部分是鱗狀上皮,這才是癌,一個食管腺癌。”與食管癌打了26年交道的王立東,一眼就認了出來。

可別小看這樣的標本,正常的切片標本只有這裡的十分之一大小,只選取了腫瘤的一小部分,無法展示整體結構,不易找到發病規律,為此,實驗室便獨創了大切片標本用來研究。

不過,這樣的細胞學研究在實驗室裏只能算得上“外觀”,癌細胞長啥樣,有啥特質,還得依靠分子學來研究。“就好比一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不能看長相,得看本質。”王立東帶記者來到分子生物實驗室裏,在這裡,癌細胞中的分子結構被完整分析,從而尋找發病機制,就能針對基因改變來進行靶向治療。

“啥是靶?有了靶才能打得准。治療也是一樣,相比傳統放療化療好壞細胞一併殺死的管道,靶向治療只盯住壞細胞,打得准,所以治療效果好,副作用也更小。”王立東說,解决了癌細胞長啥樣,就要弄清楚它為啥會變壞,找到變壞的“標籤”,我們就能篩查出無症狀的高危人群,進而做到早發現做治療。

“現時,臨床90%的食管癌患者就診時已屬於中晚期,主要原因就是患者早期無特异症狀。而早期治療5年生存率可達到95%,而中晚期治療的5年生存率不足20%。”王立東說。

如何讓無症狀的早期患者被發現?王立東說,一滴血就能解决。“我們建立了‘環境-遺傳-基因互作’食管癌變機制的新模式,找到了界定高危人群的分子分型標準,確定了用於預警篩查、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個體化防治的分子靶標,利用液體活檢,比如血液、唾液等,就能精准界定高危人群,然後再對高危人群進行色素內鏡和活檢病理檢查,就能大大地提高早期癌的篩查效率,是實現早防、早診和早治的關鍵。”

步履不歇,20餘年走過12萬個村莊

實驗室的角落,不起眼的冷櫃裏沉睡著珍貴的蠟封標本晶片,等待最新基因技術來將其喚醒,並找到其中的抗癌秘笈。

“前來參觀的外國專家說想都不敢想,很羡慕我們的資料庫。”被王立東視為“鎮室之寶”的資料庫和生物樣本庫可不止這些,包含著5.4萬例食管癌高發區無症狀人群36年隨訪研究隊列,50萬例食管癌患者臨床診療、病理和48年隨訪資訊,10萬例手術切除組織,8萬例內鏡活檢組織、6萬例血樣本和1.6萬例臨床診療和隨訪資訊完整、並已去世的食管癌患者癌組織晶片生物樣本庫。

每個樣本櫃裏有哪些珍貴樣本,王立東如數家珍。“雙胞胎對於世界各國醫療科研來說都是珍貴的研究資料,我們擁有2000多對同卵雙胞胎患者的珍貴資料,要知道每100萬人才能找到1對雙胞胎的食管癌患者。”王立東回憶說,這些寶藏是他和團隊一點點積攢來的,20多年來,前後共有7萬餘人,走訪了全國高發區4000多個鄉鎮,12萬個自然村,700多家醫院,和十多萬名各地村醫都成為了朋友。

“只有樣本扎實豐富,才能做好研究,我們的成績可以說是用脚底板走出來的。”王立東向記者介紹,收集來的樣本要分門別類做好處理,或封蠟保存,或冷凍處理,有的還需要存放在零下80℃的環境中,以保證標本的新鮮有效。

正是基於食管癌病理資源優勢,實驗室在食管癌防治研究方面取得了累累碩果,研究成果居國際領先水準:首次發現食管癌易感基因和致病基因;建立食管癌自然發生監控分子指標體系和高危人群界定標準,為建立高危人群預警和早期發現提供重要科技支撐;研製食管癌靶向藥物和生物治療科技;發現多個食管癌相關靶向癌基因、訊號蛋白或轉錄因數的天然小分子抑制劑,並對食管癌預防取得明顯效果……

三代人薪火相傳如今他有了新方向

“沉甸甸”科研成果背後,是一個三代人薪火相傳的故事,這個故事被寫進匾額掛在實驗室的牆上,也掛在王立東的心裡。

匾額裏是這樣一句話:“林縣食管癌防治點要堅持辦好,像林縣這樣的點全國應多辦幾個。”這是1972年周恩來總理的批示。彼時,以沈瓊、裘宋良為代表的河南醫學院首批醫療科研人員進駐林縣已經13年有餘,在這個飽受食管癌困擾的地區,他們開展食管癌流行病學調查,進行食管癌防治研究,建立食管癌醫院和研究所,有效降低了食管癌發生率,也慢慢有了省部共建食管癌防治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雛形”。

1985年,王立東作為第二代食管癌防治研究人員,接過老師的“接力棒”。提起攻關歲月,王立東很感慨:“我三分之二的時間在車輪上度過,剩下三分之一是在實驗室。”

20多年一晃而過,第三代食管癌防治力量也已經在實踐中成長,相繼投入這一工作。“全球每年新發食管癌患者約50萬例,一半以上在中國,其中三分之二的患者分佈在河南、河北和山西交界的太行山地區,林縣、輝縣等地是中國也是世界上食管癌發病率和死亡率的高發區。”王立東說,這是一種中國人、河南人高發的疾病,攻克食管癌是我們的責任。

談起食管癌防治的未來,王立東充滿信心。“在國家重點實驗室這個‘梧桐樹’上,一定會引來更多‘優異人才’,聚力攻關,進一步降低我省食管癌發病率、死亡率,同時,食管癌防治研究模式也為其他腫瘤防治提供經驗,不斷提升我省醫學科研能力,讓老百姓不再遭受癌症之苦。”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