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醫學教授張洪濤:入境隔離期要延長嗎?防控還有啥辦法?

福建 56℃ 0
摘要:距離莆田“零新增”不足一月,“西北遊”疫情再起。此輪本土疫情至少已波及陝西、內蒙古、寧夏、甘肅等11個省份,感染者上百人,涉及到多個旅遊團或自駕遊,疫情仍有進一步擴散的可能。根據10月24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佈會消息,此次“西北遊”疫情也是由境外輸入引起。入境隔離期是否有必要延長?就此,長期關注全球抗疫的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副教授張洪濤接受了澎湃新聞的獨家專訪。“旅行團”傳播鏈6天確診破百。

距離莆田“零新增”不足一月,“西北遊”疫情再起。此輪本土疫情至少已波及陝西、內蒙古、寧夏、甘肅等11個省份,感染者上百人,涉及到多個旅遊團或自駕遊,疫情仍有進一步擴散的可能。

年內,國內已經歷了廣州、南京、揚州、莆田等多起局部疫情,都與境外輸入關聯。根據10月24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佈會消息,此次“西北遊”疫情也是由境外輸入引起。

那麼,對於境外輸入疫情應如何加强防控?入境隔離期是否有必要延長?如何製定好持久抗疫的長期規劃?持續近兩年的新冠疫情對我們有哪些啟示?就此,長期關注全球抗疫的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副教授張洪濤接受了澎湃新聞的獨家專訪。

“旅行團”傳播鏈6天確診破百。央視新聞圖

以下為採訪實錄:

澎湃新聞:10月17日以來國內出現多點散發本土疫情,一周之內至少已波及11個省份。感染者大多有跨地區旅遊活動,疫情進一步擴散風險仍在加大。您覺得防控措施還有哪些可以優化?

張洪濤:還是需要“多管齊下”,一個是新增核酸檢測抽檢,另一個就是加强針。這次首先發現感染的退休夫妻,9天內(10月8日-16日)做了4次核酸檢測,這是我們現在普遍要面對的一個情况,去人多的地方就要檢測。其實日常還可以配合定期抽檢。

就像不久前的莆田疫情,一開始就是在小學抽檢中發現的,只要一個地方有病毒,它總是會抽查到的。這跟國外不一樣,國外一些地方發現了也難以控制,因為第一個它的檢測能力不够,第二檢測出來它也不隔離,所以傳開後就很難控制。但是中國現在有這個能力,一定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對來說不要太緊張,配合抽檢,只要能及時發現就能想辦法控制。

另外就是加强針。對於重點人群、一線工作人員,比如餐館工作人員、司機、港口工作人員等等,他們暴露的可能很大,應該及早接種加强針,相對减少他們傳染的可能性。這次“西北遊”疫情已經反映出這個問題。

澎湃新聞:10月24日召開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佈會上介紹,根據現有流調和病毒測序結果,病例的病毒全基因組序列與國內此前的疫情的同源性低,提示本次疫情是由一起新的境外輸入源頭引起。就此,有網友提出入境隔離時間應該延長,您怎麼看這個問題?

張洪濤:這就需要我們要調整心態,從整體上考慮,到底什麼才是the best(最好的管道)。前一段時間,已經有不少地區在延長入境隔離時間,有“14+7”,有“14+14”,甚至還有“28+28”。其實,超長隔離期也可能新增感染風險,並傳入社區。

看實際情況就會發現,很多“超長潜伏期”的情况無法證實,但是因集中隔離造成感染的情况卻是屢屢發生。比如,去年12月,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出現疫情,首發病例感染的感染源可能是隔離點垃圾。今年9月,廣州市越秀區一名隔離飯店工作人員感染,原因是在收集垃圾時意外暴露於病毒。

《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預防新冠爆發的隔離系統故障》論文截圖,該文於當地時間9月1日發表於《澳大利亞醫學雜志》。

隔離點發生感染的幾率有多大呢?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今年9月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每隔離10萬名旅行者,就會產生5起感染事故。當然,發生交叉感染的頻率,也取決於隔離者中有多少感染者。同一份研究表明,每隔離1000個陽性人員,就會產生約6起感染事件。這些在隔離點發生的32起感染事件中,有一起感染事件引發的疫情暴發導致800人多死亡(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第二波疫情);9次“封城”級的疫情與隔離點感染事件有關。

當然,我們完全可以相信中國的隔離非常專業和認真,出事的可能性比較小,但是成都市郫都區和廣州市越秀區所發生的疫情也表明,可能性雖然小,但不等於零。

“超長潜伏期”本來只是小概率事件,如果為了預防這樣一個小概率事件,就把隔離時間加倍,就等於把隔離點感染的風險加倍。隔離人員如果在快結束時被感染,在解除隔離時,就有可能正處於潜伏期,正好逃過檢測,將病毒帶到社區。這是否有“抓芝麻丟西瓜”的感覺呢?

再比如,之前揚州全員檢測,也發生過採樣點一人感染後,幾十人被傳染的情况。這些例子提醒我們,如果只是為了防止一個“小概率”事件,而在一些措施上不斷“加碼”,可能會帶來更大的風險。

其實這是一個觀念上的問題。我們需要更精准的抗疫,而不是在一些措施上搞“軍備競賽”。

隔離措施沒有加碼,不代表防疫部門就做得少,可能恰恰相反。真正的抗疫需要採取務實的抗疫措施,既要做到位,又不要擴大化,給人民生活帶來不必要地不便。也就是說,真正的抗疫,是要看到效果,又要讓老百姓感覺不到太多的不便。要做到這樣的效果,就需要精准抗疫。

精准抗疫,才是堅持持久戰的最佳辦法。我們需要製定一個持久的策略,找到一個平衡點,而不是一味地“嚴防死守”,“嚴”到大家喘不過氣來。

澎湃新聞:防控方面,是否有更多科技手段可以應用?

張洪濤:就核酸檢測來說,我們現在最需要的是改進採樣方法,可以採集唾液來進行檢測。我們在美國學校裏,檢測就是吐口唾液交給工作人員就行了,上午給下午就能拿到結果。採樣方面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如果要做大規模的檢測,採集唾液能减少感染的可能性,只要每個人發個樣品收集管,吐唾液寄到檢測中心就行了,不用聚集排隊。

澎湃新聞:您認為,我們應該如何認識目前國內疫情的局面及發展階段?

張洪濤:我們對疫情新局面的評估,應該有一些量化標準,以此製定合理可靠的措施。第一,疫情到底有多嚴重?感染人數有多少等。第二,疫苗接種及加强針接種的比例有多少?打了疫苗對一般感染的保護率、尤其是對重症的保護率是多少?這些都有待真實世界數據補充,這是我們科研人員一直在強調的事情。

重要的是,我們現在有必要調整心態,正視疫情。不少國家都在“躺平”放鬆,疫情會一直往前走,中國會持續有輸入風險,不可能像世外桃源一樣完全不受影響。要意識到,一下回到2019年前的狀態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要有一個長期抗疫的心理准備,做好打持久戰的規劃。

澎湃新聞:我們注意到有一些國家的抗疫政策也經歷了很多次變化?

張洪濤:新加坡已經在摸索經驗了。10月9日,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發表全國講話,表示考慮到Delta變異株的傳染性,“清零”策略不再可行,並強調重開邊境的重要性以及“與病毒共存”策略。李顯龍呼籲,要從根本上更新心態,新加坡國民應該尊重新冠,但絕不能因恐懼而麻痹。Worldometer資料顯示,此時,新加坡連續5日新增感染病例在3000例以上,為歷史最高值。

2021年9月1日至10月24日新加坡每日新增新冠病例統計,數據來源Worldmeter。製圖:澎湃新聞記者李季實習生方麗

新加坡人口大約為550萬,截至2021年7月31日,新冠死亡人數只有37人。此後,新加坡雖然迎來了一波疫情,但到12月25日05:47GMT,每百萬人口中新冠累計死亡數也只有58人,遠低於美國(2268人)和全球平均水準(636.8人)。由於近期疫情上升速度比預想的快,新加坡又收緊了防疫措施。

新加坡衛生部公佈的疫苗接種情况,截至當地時間10月21日,已有超過456萬人完成全程接種,占比84%。新加坡衛生部圖

雖然疫情在反復,但是新加坡新冠疫苗接種進展很快。現時,新加坡已經有84%的人口接種疫苗。30歲以上、全程接種疫苗6個月以上的人士可以開始打加强針。在疫苗的保護之下,新冠已經不再是非常可怕的疾病:據新加坡衛生部截至當地時間2021年10月24日12:00pm的數據,在過去的28天裏,84581比特感染者中,98.6%的人是無症狀或輕症,0.9%的人需要氧氣支持,0.1%的人病情不穩定在ICU中持續監測,0.1%的人是危重症在ICU中接受插管,還有0.2%的人死亡。

當然,在開放之後,隨著感染數的上升,即便重症比例不大,住院病人和ICU病人數也肯定會新增,醫療資源有被迅速擠兌的風險。這是放弃“清零”政策的後果,對此,新加坡有充分的認識。

反觀中國,即便新冠降低為“流感級”,如果感染規模太大,對於中國也是一個極大的風險。中國與其他國家不同,即便是一般的感冒,大家也有跑醫院、打點滴的習慣。即便疫苗接種率達到群體免疫之後,如果大家無法改變對新冠的態度,那麼一旦開放後出現疫情,醫院很可能會被擠兌。

現在新加坡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希望新的嚴控措施能讓新加坡迎來疫情的轉折,逐步走向計畫中的與病毒共存。中國現在可以不放弃清零,但也應該製定一個路線圖。如果說抗疫是持久戰,那麼我們總要找到一個能持久的生活新管道,然後該怎麼生活就怎麼生活。

澎湃新聞:新冠疫情持續已經快兩年,對我們有哪些啟示?

張洪濤:在新冠之前,如果說到感冒,可能不少人都會覺得是受寒了,不一定會想到是病毒引起的。新冠之後,其實也推動了科普。對於病毒感染,現時沒有多少特效的藥物,主要還是靠人體的免疫系統。其實人體可能每年都會感染多種病毒,對於一般的病毒,只有在我們的免疫系統能力不够强大時,才會造成疾病。如果從宏觀的角度去看,人類是無法跟病毒、細菌等各種微生物分開的,始終是一個共存的狀態,如果能達到一個平衡點,就能正常生活。對於新冠,也要調整心態,有一個合理的預期。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