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清明:在針灸中獲得平靜,在治病救人中收穫滿足

湖南 93℃ 0
摘要:湖南省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針灸科學科帶頭人吳清明。吳清明年輕時,與學生進行病例討論。吳清明喜靜的性格與針灸凝神聚氣的特質十分契合。吳清明正在為患者治療。“認可它,才能感受到其中的樂趣;領悟它,才能用它治病救人”,吳清明說。

湖南省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針灸科學科帶頭人吳清明。

紅網時刻新聞記者劉丹通訊員陶豔羅丹長沙報導

細小的銀針刺入人體穴位,撚轉提插間,病痛便得以緩解;用燃燒的艾絨溫酌穴位或特定的病變部位,便可以達到治病的目的。以“針”和“灸”構成的針灸療法從古傳承至今,看似簡單的療法反襯了顯著可見的療效,給自身蒙上了不少神秘感。

1983年,在原湖南中醫學院就讀的吳清明,便是循著一股揭開神秘的好奇心,入了針灸的大門。那時,針灸還是大學中的冷門專業,面臨專業選擇時,一個年級兩百多人,僅有兩人選擇針灸。

吳清明不曾考慮冷門與否,他只遵循內心的選擇。在練習針灸的過程中,他獲得了沒有雜念的平靜感,在平靜中得以堅持對生活的思考與反省;在運用針灸和中藥治病的幾十年中,他也收穫了一份醫者的職業滿足感,這份滿足支撐了他探索醫學的漫漫長路。

吳清明年輕時,與學生進行病例討論。(醫院供圖)

一支筆也是一根針

幾根銀針、一個艾條,怎麼就能治好病呢?接觸針灸之前,大多數人的疑惑,在吳清明心裡也有。這種傳承了兩千多年的中醫療法,以簡便靈敏、安全性與療效俱佳、適用範圍廣著稱。其自帶“神秘光環”的體質,吸引了吳清明成為一名傳承者。

“大部分人覺得針灸很神奇,但是要把針灸作為職業,還是會有一些顧慮”,吳清明回憶。上世紀80年代,中醫發展態勢相對微弱,人們對針灸療法的瞭解尚淺,各個中醫院、西醫院的針灸從業人員也很少,社會需求並不大,囙此選擇針灸作為職業的人並不多,儘管如此,吳清明還是堅持了內心的興趣所向。

看似操作簡單的針灸療法實則充滿奧秘,“針灸入門是比較容易的,但是要做到技藝精湛,能真正治好病、治好疑難病,那就很不容易”,吳清明說,一方面,要把理論基礎打扎實,《靈樞經》《甲乙經》等難啃的理論書要一本一本啃下來,另一方面,勤學苦練加强實踐是必不可少的。

以練習針法為例,有患者的時候,每一次給患者治療都是一次練習,沒有患者的時候,沙袋、布包便成了練習工具。養成隨時練習的習慣更是十分重要。“從學針灸開始,摸著筆的時候,或者手在口袋裏的時候,不知不覺就會在口袋裏動起來模擬練習”,進針、運針、提插、撚轉,一個個精細的手法在無數次的練習中得以熟練。

吳清明喜靜的性格與針灸凝神聚氣的特質十分契合。“針灸是醫生通過手法將內力傳到患者身上,它講究治神,注意力要高度集中,要坐得住、靜得下,囙此需要醫生練好功、練好內力”,吳清明說,在日復一日的練習中,自己的心靈也得到了一種沒有雜念的平靜感。

吳清明為患者扎針。(醫院供圖)

一次治療也是一種思考

吳清明愛好思考,每一天的工作與生活都會通過日記本記錄下來。他說,每一次寫日記的過程就是一次自我反思的過程。這種持續的自省與吳清明的工作實踐相互映照,讓他愈發準確地摸到了運用針灸治病的秘訣。

李先生是一名公務員,有高血壓病史,因工作長期需應酬,突發腦出血,遂來到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住院治療。剛入院時,李先生頭痛嚴重、右邊肢體不靈活、意識模糊。吳清明接診後,結合西藥、針灸、康復訓練等辦法為其治療,減輕腦部水腫、降低顱內壓力、調控血壓,醒腦開竅,通經活絡,李先生痊癒出院。

“醒腦開竅”針刺法,是吳清明針對中風患者最常見的一種療法。吳清明解釋,中醫認為,中風病的根本病理機制是因腦缺血或出血而致竅閉神匿,神不導氣,肢無所用,需開竅啟閉,恢復或改善元神之府——大腦的生理機能,通過針刺人中、內關、三陰交等穴位,並施以特定手法,能取得較理想效果。他表示,中風發生後,不論是腦出血還是腦梗死,及時給予針灸治療,對患者的康復意義都十分重大。

“癱症和痛症是最適用針灸療法的兩大優勢病種,但是針灸的適用範圍很廣,有800多種疾病可以用針灸治療,有100多種疾病可以以針灸作為主要治療管道。”吳清明說,“但是到底能不能治,還要具體看醫生的理論功底和科技水准。”

除了在運用針灸治療中風、面癱等疾病上成效顯著,吳清明在運用中藥治療失眠、焦慮抑鬱等方面也有一套自己的方法。

在治療失眠上,傳統中醫認為“心主神明”,認為心臟和睡眠品質有關,囙此許多中醫從心論治失眠,而吳清明則認為應當從肝論治失眠。

“我們經過流行病學調查發現,人的睡眠狀況和情緒有很大關係,情緒焦躁緊張則容易影響睡眠。從中醫來講,情緒與肝臟密切相關,所以我們主張從肝論治,根據肝血虛、肝陽、肝火上炎、肝膽濕熱等多種症狀表現,歸類到不同證型進行系統治療,臨床證明有很好的效果”,吳清明說。

吳清明正在為患者治療。(醫院供圖)

一比特患者也是一個朋友

吳清明總說自己是個急脾氣的人,而在接診的所有患者和同事眼中,他卻性情溫和、充滿耐心。吳清明說,或許是從事針灸改變了他,讓他變得性格沉靜,但更重要的或許在於他對於醫生這份職業的理解。

“從讀書開始,我們就要背‘大醫精誠’,那個時候便理解了對待患者要一視同仁”,吳清明說,“作為一名醫生,對待患者的態度不能只是冷冰冰的工作交流,像朋友一樣輕鬆交流會更好”。

今年8月,來自江西的李先生(化名)腦溢血後經過治療,說話一直不利索,身體右邊部位有麻木感。輾轉多家醫院後治療效果均不佳,李先生也感到壓力倍增,心情抑鬱。來到吳清明處就診後,吳清明以輕鬆的口吻與其聊天、分析病因,足足聊了三四十分鐘。

事後,李先生感慨地說道:“我得病將近9個月,看了不少醫生,只有吳醫生一個人注意到我的心理狀態,願意和我聊天,幫我解答問題,真的很謝謝吳醫生對我的關心”。

吳清明認為,作為醫生不僅要關注患者的身體狀況,更應該傾注多一點關心在患者的心理狀況上。“患者得病後難免心理會受到打擊,醫生也應該要考慮到這一點,可以儘量多拿出一點時間來關心患者,替他們答疑解惑,這樣對患者身體康復也是有幫助的。”

正是由於這份平易近人的態度,吳清明和許多患者都處成了朋友,交往最長的一個患者是從醫開始便認識的,到現在已經是快40年的老朋友。

吳清明常常和學生說,一定要懂得換位思考,“如果你是患者,他是醫生,你希望醫生是怎樣的?換位思考,就能相互理解,看診也會順利一些”。

不知不覺,吳清明已從醫近40年,在日復一日的實踐與學習中,他對中醫也有了自己的理解。他常常告訴學生,要成為一名中醫,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中醫自信和中醫思維,“以針灸而言,流傳至今也有幾千年歷史,至今都沒有被淘汰,說明針灸的療效是得到驗證了的,我們應該感到認同,也要感到驕傲,這是基礎,另外,要在自信之上再建立中醫思維,把中醫的理論系統運用到診病當中,這是成為一名中醫的必要條件”。

“認可它,才能感受到其中的樂趣;領悟它,才能用它治病救人”,吳清明說。

标签: 針灸 吳清明 中醫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