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暖陽灑落,湖水蕩漾,山野間色彩斑斕,工人開始採收紅辣椒,紅彤彤的蘋果還掛在枝頭上。
這幅景象,來自山西呂梁山。
在外界印象中,全國14個連片特困地區之一的呂梁山是落後、貧困、荒凉的代名詞,如今,這裡生態得以修復,農業莊園星羅棋佈,特色農業和現代農業得以發展,並形成數十個馳名遠近的農業品牌。
這一切的背後,離不開讓山西人“又愛又恨”的黑金——煤炭。10年來,呂梁當地很多煤炭企業轉型做起了特色農業和現代農業。
近日,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走進呂梁山,在田間地頭、場棚圈舍間還原當地煤企的轉型之路。
在雙碳路線發佈的大背景下,呂梁這一煤炭“重鎮”的特色農業之路,或可為資源都市的轉型提供鏡鑒。
十年轉型 煤企幹農業漸成品牌
據呂梁市柳林縣公開資料顯示:近十年來,柳林縣累計造林面積超過66萬畝,其中包括28萬畝紅棗基地和25萬畝核桃基地,全縣森林覆蓋率超過34%。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經營小煤窑起家,到後來煤礦生產一線的帶班技師、生產礦長,再到煤企淩志集團農業園區的負責人,如今,柳林縣的鄧文傑從農民又重新做回了農民。
這一個來回就是30年。鄧文傑告訴記者,30年前,成天為吃飯的事發愁。而今,他也愁,愁的是如何抓住煤企支持農業的機會,把這個產業發展好。
創建鄧文傑所在農業園區的正是曾經風口浪尖的淩志集團。如今,淩志集團已經併入國企離柳集團。眼下,其正在為呂梁市的供暖進行保供。
而呂梁市地處晋西,是著名的革命老區。
2012年9月,呂梁市委牽頭針對該市農業弱、農民多、農民窮的問題進行了5個多月的調研,並於2013年提出計畫:大力發展雜糧、核桃、紅棗、食用菌、林下中藥材、馬鈴薯、設施蔬菜、畜牧等八大特色產業,狠抓加工龍頭和品牌市場兩個關鍵環節,力爭三年形成農村經濟轉型發展的新格局。這就是呂梁市農業“8+2”行動計畫。
呂梁市農業農村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為全面推動“8+2”農業產業化工作,呂梁市成立了市、縣兩級工作組,市、縣、鄉三級共抽調農口系統幹部科技人員2000多人包鄉鎮、包村、包重點產業。呂梁市財政設立了1億元的專項扶持資金,對基地建設、合作社組建、龍頭企業發展等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進行補助,每個縣市區也配套相應的資金扶持產業發展。
據山西省和呂梁市統計局數據,2020年,呂梁市生產原煤14134.4萬噸,約占山西全省原煤產量106306.8萬噸的13.3%,比2010年9076.77萬噸新增55.72%。2020年,呂梁市第二產業占比高達59.6%,而農業和服務業的占比僅僅為4.9%和35.6%。2020年,呂梁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26.41億元,同比增長3.7%。雖然,工業較重,農業薄弱,但與10年前相比,已經有了很大改觀,工業的增加值占比下降10個百分點。
十年的轉型一方面加速當地煤炭產業優化發展,另一方面也加速農業項目的崛起。
一名呂梁政府部門長期研究地方經濟的官員告訴記者,呂梁市之所以很多人更願意轉型農業,不是因為農業有多少利潤,而是他們本來就是農民出身,回去做農業輕車熟路。煤企的投資還新增了其他企業深耕農業的信心。
和柳林縣一樣,為了推動經濟轉型,呂梁市多個縣開始引導煤企從事農業或者其他非煤產業的發展。十年時間,呂梁市活豬、雜糧、名小吃、核桃、大棗等數十個農業品牌已經走向全國,每年特色農業大約創造數百億元的銷售額度。
山裡有了職業農民
學中文的賈宇雲做夢都不會想到自己大學畢業後會成為一個農民。2006年賈宇雲進入昌盛農場,從一名農家樂管理員開始,到現在已經是這個農場的總經理了。而農場也從一開始的400畝坡耕地起步,發展成今天擁有2000畝面積的現代農業產業園。賈宇雲是一名職業農民,除了精通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外,他還要謀劃農場的投資建設、整體經營。
農場現有固定工人12人,長期雇工20多人。“如果光靠農業本身,養活工人,還可以略有盈餘,但是要算上持續不斷的基礎投資,農場的收入就是杯水車薪了。”賈宇雲告訴記者。
記者瞭解到,到現時昌盛農場已經累計投入資金1.8億元,形成了農旅融合發展格局。這是煤企滙豐興業集團投資控股後的變化。早在2010年,當地著名煤企滙豐興業集團介入前,已經創辦4年的昌盛農場正陷於困境。
柳林縣也是全國優質主焦煤生產基地。這個縣10年前就因為每年產煤2000多萬噸而聲名遠播。2020年,柳林縣煤炭產量更是達到3730萬噸。
在這個因煤而興的山區縣,10年前的經濟社會發展還很落後,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僅僅為3630元。如何讓工業反哺農業成為當地政府的一個課題。
2008年,山西開啟史無前例的煤炭資源大綜合,到2011年基本完成。山西省礦井數量由2005年的4278座减至1053座,辦礦主體由2200個减少到130個左右。退出煤炭的資金也在尋找出路。
2011年,柳林縣出臺“1+2”策略,要求煤企轉型——煤炭主體企業和駐地大型企業上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轉型項目,同時領辦或扶持一個農業園區項目。
“策略的出臺在一定程度上也迎合了企業的內在需要,”柳林縣新聞辦主任牛華清告訴記者,“當時有很多煤企已經自發轉型,支持農業的發展。原因一方面是煤企在2008年前後煤炭的黃金期積累了一定資金,另一方面,企業家都是當地的農民出身。”牛華清認為,這些企業家的土地情結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2013年,柳林縣的淩志集團開始平山填溝,高標準發展設施農業項目。到現時,已經累計投入資金2億元,形成了1280畝集溫室大棚蔬菜、花卉、水果種植、養驢、養雞為一體的現代化農業園區。園區內的固定工人達到151人,每年薪水大約需要650萬元。
據柳林縣有關部門統計,該縣當時10家煤企共領辦了9個農業園區,涉及8個鄉鎮的35個行政村,而規劃總投資超116億元。同時,當地煤企還興辦教育,發展物流、新材料、飯店服務等產業。
呂梁山第一代農業產業工人就這樣在煤企轉型的大環境裏誕生了。
2011年,呂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僅僅為3426元,而2020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656元(人均純收入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不同時期不同的統計方法產生的結果)。
“農民收入的新增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其中,煤企轉型起到了帶動作用。”從華中農業大學一畢業就到淩志集團農場工作的杜强,已經搞養殖10年,從養豬到養驢、養雞。現如今除了一副眼鏡和偶爾開口說話時的專業涵養,很難把他和普通的農業工人分開。
投入大利潤薄,“黑金農業”仍在尋出路
2021年4月22日,呂梁市再次出臺《關於支持農業高質量高速度發展推進鄉村產業振興若幹政策措施》,提出了35條支持政策措施。該市“一盤棋”規劃佈局,以縣佈局特色產業,以“鏈條化、規模化、科技化、標準化、品牌化、數位化、聯盟化、集團化”為根本路徑,推動“活豬、肉牛、食用菌、雜糧、馬鈴薯、藥茶、紅棗、核桃”八大產業優質高效發展,力爭“十四五”末,農業產業銷售收入達600億以上。
事實上,呂梁煤企的轉型一開始就暗藏拍腦袋決策問題。因為一開始的轉型大多數企業選擇小而全、投資大、帶有回報社會性質的農場,平山填溝、修路攔壩,種地、栽樹,發展生態田園。農場農產品生態、綠色的高品質需要煤炭企業的大投入,直到現在依舊超越市場需求太多,高品質的農產品只好低價進入普通消費市場。
“種植、養殖本來會有點利潤的,但利潤不大,需要精打細算,像農村人過日子一樣,大手大脚就不掙錢了——遇到行情低谷和自然灾害則更加艱難。”杜强說。
從當地高校呂梁學院跳槽到這個農場工作的高豔斌已經是副總經理。他告訴記者,柳林縣煤企領辦的農業園區起點都很高,他所在的園區自動收集雨水能够滿足一年的灌溉使用,而大棚和圈舍都有供暖、控濕、換氣系統。淩志集團每年都要往農場“輸血”上千萬元,以滿足農場的持續建設和日常運維。
這樣的問題同樣困擾著柳林縣乃至整個呂梁市其他煤企農場。運維、勞動力成本偏高,分散經濟產業化、品牌化艱難——回報社會式的情懷投資在經歷十多年的艱難跋涉後,面臨的諸多問題無法回避。
“呂梁轉型最缺的是人才,是品牌的打造和運作能力。”被譽為“柳林現代碗團之父”的賈旭東坦言。
現代農業在試錯中生長
2010年,立志要為柳林人在煤炭之外找一條生路的賈旭東,在當地傳統名小吃的品牌化道路上,經過8年的摸爬滾打,這時再也堅持不下去,此時是煤企滙豐興業集團的投資和貸款擔保救活了他的公司——柳林縣溝門前風味食品公司。
有了煤企的支持,賈旭東在品牌打造和生產自動化的道路上發力。記者在溝門前風味食品公司的生產車間看到,曾經純手工的地方小吃,生產早已工業化。為了在自動化的同時保持手工的工藝優勢,賈旭東對多個生產設備進行了反復研發和陞級。賈旭東告訴記者,他們企業花在研發上的經費已經上千萬元了。
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執著,近年來“溝門前”碗團、“賈師傅”芝麻餅等產品走出山西,2020年銷售突破了1800萬元,而今年預計會突破3000萬元。不僅如此,“溝門前”的綻放帶動了柳林碗團的全行業崛起。緊隨其後的蕎歌、七狗、石勒、南河沿、金疙瘩、蕎姑姑等一批碗團品牌加速產業化發展。據賈旭東預測,2021年柳林縣的碗團產業將會突破1億元。
柳林碗團軍團的崛起讓柳林紅棗、臨縣紅棗、汾陽核桃、交城駿棗、離石空心掛麵、興縣小米、嵐縣洋芋等傳統優勢農業看到了希望。記者瞭解到,臨縣在對紅棗深加工上獲得成功,以紅棗產品為依託“陽府井”讓該縣上萬畝紅棗有了更好的去處;興縣“山花爛漫”小米每年以訂單農業的形式消化掉2萬多畝優質穀子。
呂梁農業的整體崛起不僅源自特色農業品牌的成長、壯大,還源自有一批足够影響山西的大型農業公司的崛起。
2012年,在退出煤炭經營,並經過兩年種植大棚之後,中陽縣的高三元開始創辦厚通科技養殖公司。“一開始只是想養上萬頭猪找個事情做,可到了後來經過幾輪考察後,就覺得要幹就幹好,幹別人不會輕易幹的事。”厚通科技養殖公司的總經理張星星回憶,他本人原本是縣農業系統的科技人員,是縣裡的領導特批他去幫助企業家做轉型的。到了後來,竟然發現自己已經離不開這份事業,索性辭去公職,成了一名職業經理人。
經過三年創業,到2015年11月,一、二元猪進駐,並且到2019年發展成山西最大的種豬繁育企業,一、二元母猪數量超過7000頭,年繁育小猪12萬頭,育肥活豬3萬頭。
張星星告訴記者,到現時他們已經投入資金2.5億元。在他們的養殖場,進入需要隔離,懷孕母猪要做兩次B超,園區供暖是拿豬糞做熱源……滿滿的高科技。2018年,企業實現盈利800萬元,2019年盈利達到2000多萬元,而2020年盈利達到1億元。今年雖然受到猪週期的影響,但是就算虧損,企業應該也能扛得住,而那些資金、科技薄弱的企業將面臨出局。據瞭解,呂梁市今年夏天剛剛成立的國有農業發展公司潤農科技公司將通過出資數億元資金投資建設新的種豬繁育項目,並委託給厚通科技養殖公司運營,試圖强化其龍頭地位,帶動呂梁活豬產業集羣的發展。
山西呂梁煤企投資農業已悄然從簡單的情懷投資向專業的現代農業陞級,不過這仍需要長期的摸索和試錯,這條陞級之路或充滿坎坷。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白華兵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