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個月的慢直播裏,用榫卯複建“中國第一木塔”

山西 132℃ 0
摘要:10月初,一場猝不及防的大雨後,遍佈山西省的2.8萬處上至大唐、下至民國的古建築牽動了全網的關注。這週四,杭州“守藝人”劉文輝在小時新聞直播用榫卯積木,開始手工復原山西應縣木塔。在科技更新、機器精准度更高的今天,劉文輝將聯合數名山西木作匠師,用接下去的4個月時間,複搭一座應縣木塔模型。四個月後將在杭州整體亮相的這座“應縣木塔”,有3.8米高。

10月初,一場猝不及防的大雨後,遍佈山西省的2.8萬處上至大唐、下至民國的古建築牽動了全網的關注。

這週四,杭州“守藝人”劉文輝在小時新聞直播用榫卯積木,開始手工復原山西應縣木塔。僅一小時,即收穫了13萬+的播放量。“選擇營造應縣木塔,一是因為山西10月初遭遇强降水,本就歪斜的木塔現狀讓我著實擔憂;二是我想讓更多人看到,中國最傳統的木塔是如何造出來的。”在小時新聞的鏡頭裏,劉文輝這樣說。

在科技更新、機器精准度更高的今天,劉文輝將聯合數名山西木作匠師,用接下去的4個月時間,複搭一座應縣木塔模型。

四個月後將在杭州整體亮相的這座“應縣木塔”,有3.8米高。1400公里外,位於山西的應縣木塔,是世界上現存最高最複雜最卓越的木結構建築,和一座22層高的現代建築等高。

(應縣木塔)

早在梁思成先生1930年代開始帶領營造學社成員做全國古建築考察時,應縣木塔就已經聲名遠播。但當時去應縣的路途不好走,學社此前又見識了太多難負盛名的晚近建築,梁先生給應縣郵局寄了一封信,收件人為“應縣最大的照相館”——他希望得到一張應縣木塔的照片。

(梁思成手繪應縣木塔圖)

不久,梁先生真的收到回信。當他仔細端詳木塔的照片,真是興奮不已,因為照片中儼然是一座極古老的木構佛塔。營造學社隨即動身,第一次進駐山西調查。

如今,再過35年,應縣木塔就整整1000歲了。因為木塔早已扭曲變形,是一座斜塔,它在此次汛情中備受關注。幸好山西方面表示,現時應縣木塔尚且安好。

也是,應縣木塔在900多年的歲月裏,是見識過大風大浪的:它經歷了許多次大地震。據說當年唐山大地震時,這裡的強度也有4級左右,所有屋角的風鐸大響一分鐘,但木塔安然無恙;在1920年代軍閥混戰時,木塔遭受重創——曾經身中200多發炮彈(至今木塔身上還留有大量彈痕),也未被擊倒。

這場慢直播的主角,是965歲的應縣木塔和45歲的劉文輝。

900多年前,匠人們在修建應縣木塔時,採用了“明五暗四”共九層的雙層套筒式結構,即將單層殿堂式建築層層疊壘,全靠木構件咬合而成。全塔沒有一顆鐵釘。

1961年3月4日,應縣木塔被國務院公佈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應縣木塔被金氏世界纪录認定為世界最高的木塔。

歷經9個多世紀的風雨,如今的木塔塔身已經略微傾斜,二層屋簷明顯下沉,柱子向內傾斜……建築情况不容樂觀。而從10月3日起山西迎來的持續强降雨天氣,更引起了無數古建築愛好者的憂慮。

去年10月,新華社一篇有關應縣木塔修繕困境的報導,牽動了山西人劉文輝的心,“我關注應縣木塔有兩三年了,也去實地看過五六次,木塔搖搖欲墜的‘病况’以及‘難產’的修繕方案,讓我更有一種使命感。”不想止於關注,劉文輝腦海中跳出了在自己的廠房內復原應縣木塔的念頭。“建造的過程中,我也想讓更多人瞭解中國最傳統的斗拱裡裡外外究竟是如何搭出來的,來進一步關注古建築的保護。”為此,他聯系了錢江晚報記者。

在翻閱了大量建築技術史料,並整理實地量測驗證的數據後,今年年初搭建木塔的準備工作已經基本完成。

“中國斗拱博物館。”這是中國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送給應縣木塔的別稱。塔內,共有多達54種不同類型的斗拱撐起了這座恢弘建築。“我們現時解構了第一層的三類斗拱,並在現場根據圖紙製作所有零部件。”除了劉文輝,搭建團隊還有三名隊員,分別負責計算、開料和打磨。根據進度表,底層搭建將需要兩三天的時間完成。

那麼,木塔的每一層到底由多少組斗拱組成?這是劉文輝設下的“小懸念”。“大家不妨通過直播和我們一起整理,也許集合大家的智慧可以創造出除木塔外的第55種斗拱。”

這兩天,木塔的第一塊零件——一根立柱已在製作中。在劉文輝看來,這一次的慢直播最大挑戰就是要去耐心地拼完。

來源:錢江晚報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