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千萬人參保27省全覆蓋,惠民保身陷賠付兩極

養生健康 82℃ 0
摘要:現時,國內已有58家保險機構在27個省參與了超過100個的都市定制型醫療保險項目,項目總參保人數超過了7000萬。2020年起,“橫空出世”的一大批都市惠民保不斷佔據新聞頭條,憑藉低參保、低門檻、高報帳的規則引發關注。今年7月,廣州惠民保險產品“穗歲康”發佈的理賠半年報顯示,上半年“穗歲康”總共賠付1.84億元,案件獲賠率約為92.4%。

讓惠民保再飛一會兒

現時,國內已有58家保險機構在27個省參與了超過100個的都市定制型醫療保險項目,項目總參保人數超過了7000萬。

惠民保參保情况如何?10月21日,國新辦召開的三季度銀行業保險業數據資訊發佈會上,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政策研究局負責人葉燕斐給出了上述數據。

2020年起,“橫空出世”的一大批都市惠民保不斷佔據新聞頭條,憑藉低參保、低門檻、高報帳的規則引發關注。資料顯示,今年4月,上海“滬惠保”上線31小時後,參保人數便突破200萬。

不過,據葉燕斐介紹,現時大多數都市的惠民保業務還未經歷完整的保險期間,賠付率受項目賠付條件設定、當地基本醫保政策和參保率影響較大,賠付風險暴露並不充分,不排除部分地區會出現虧損的可能性。

賠付兩極:即將穿底與報不出去

惠民保虧損,並不是個笑話。

今年9月,上海“滬惠保”公佈了一則數據:上線首月,“滬惠保”總受理件數為3995件,累計賠付金額為2111萬元。然而截至到第2個月時,總賠付金額已經飆升至1.28億元,同比增長506%。

值得注意的是,“滬惠保”的總參保人數為739萬,按照每人115元的保費來計算,總保費為8.5億元左右。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如果持續按照這個賠付率來算,“滬惠保”或許難逃當年深圳惠民保的老路子。

2015年,平安養老保險在深圳市政府的授意下,推出“重特大疾病補充醫療保險”,成為我國最早的一款惠民保。這款保險推出當年參保年費為20元一人,上市僅兩年,虧損的賠付金額便已超過8000萬元。2019年,深圳惠民保迫不得已將保費提高到每人每年30元,結果這一年收了2.25億元的保費,賠付出去了2.3億。

健識局梳理發現,類似的故事不在少數。今年7月,廣州惠民保險產品“穗歲康”發佈的理賠半年報顯示,上半年“穗歲康”總共賠付1.84億元,案件獲賠率約為92.4%。然而,這款保險的參攷人數約為330萬左右,總保費僅為5.94億元。

如果持續按照這個比例增長,“穗歲康”今年的賠付金額可能會達到4億元。將近70%的錢用在賠付上後,公司也只能勉強維持個盈虧平衡。

難道說,惠了民,保險公司就會沒活路嗎?

倒也不是。戲劇性的是,天平的另一端是:賠不出去。

2020年,在杭州市醫保局牽頭下,中國人壽、人保財險、太平洋壽險等多家知名保險公司聯合承辦了惠民保“西湖益聯保”。根據當時的規則,這款產品的保費為150元一人,任何年齡、戶籍的居民均可申請投保,且不對既往病症進行限制。寬鬆的政策下,“西湖益聯保”的參保率甚至高過上海“滬惠保”,達到40%左右,參保人數在470萬左右。

然而,根據7月份最新發佈的理賠數據,“西湖益聯保”的總理賠金額僅為1.2億元左右,理賠金額占保費收入的20%不到。

一比特資深保險人士對健識局分析稱,這是由於保險公司在產品理賠分則上設定了過多規則,使得理賠門檻過高所導致的。

現時,很多都市尚未公佈相關理賠數據和案例。上述人士估計,設定規則、抬高理賠門檻的情况不在少數。

規則放寬:政府背書的“商保”

今年7月,北京市醫保部門首次參與推出惠民保產品“普惠健康保”,保費定價195元一年,囊括100種海內外高價特藥,最高可獲得300萬元的醫療保障。消息一經發佈,便掀起惠民保在今年的第二波熱潮。

實際上,2015年深圳推出首款惠民保後,南京、珠海等地陸續發佈了相似的保險品種,且大多將常見重疾納入保障名單,整體保障水准較高,卻一直沒在市面上激起很大的水花。

直到去年2月,中央發佈《關於深化醫療體制改革的意見》,要求到2030年全面建成以基本醫療保險為主體,醫療救助為托底,補充醫療保險、商業健康保險等共同發展的多層次醫療保障制度體系。

業界將這份檔案視為官方對商保的正式首肯。自此之後,各都市的惠民保產品便如雨後春筍般開始冒出。據統計,截至今年5月,全國共上線135款惠民保;6月,惠民保合計參保超過9300萬人,保費規模超過100億元。

“惠民“是惠民保打出的第一塊大旗。根據部分城市惠民保規則,只要是當地的基本參保人,不限戶籍、年齡或職業,均可投保。大部分參保金額在30元到200元之間浮動,但能獲得200萬元甚至更高的保障。

聽起來,惠而不貴。

但實際上,衝突從一開始就存在。保險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大數法則對小概率的個體風險進行群體分散。當可分散的群體,也就是參保人越多,均分後的風險就越小,所需承擔的保費也就越少。

而有研究者認為,惠民保長久運營的前提,就是維持住參保人群和較高的參保率。如果較為健康的參保人意識到惠民保對自己的用處不大,便很難產生續約的動力。

這對於需要高續約率來維持的惠民保來說,幾乎是致命的。

對於北京的“普惠健康保”,健識局聽到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一比特初次參保人員表示,“一頓飯的錢,買就買了,畢竟是政府大力宣傳的事情”。

另一比特有投保經驗的投保者則認為,這個規則並不實惠。北京惠民保設定的2萬元理賠門檻太高。“一般情况下,只有住院能達到這個標準。如果一個人看病花了10萬元,按照1800元的起步線和90%的報帳比例來算,報帳完的花費就是11800,離2萬元還有8200元的距離,根本達不到理賠標準。”

2020年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顯示,公立醫院人均住院費用為11364.3元。要花10萬以上的病,基本都是重大惡性疾病,發生概率很低。

第一次“花一頓飯的錢”保障了一年,第二年續約時,一些人就會產生疑慮。上述保險從業人士對健識局表示:大家買了保險之後,就總期待“什麼都能賠”。有些買了意外險的,如果得了大病沒拿到賠償,還會覺得保險公司有問題。

許多都市的惠民保存在續保率下降的問題,如佛山參保人數從2020年的95萬人降至2021年的80多萬。

首次參保率也不算理想。今年7月,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發佈的《城市定制型商業醫療險模式優化與制度定比特報告指出,當下只靠醫保或其他行政部門,而各級政府不介入的話,惠民保的參保率一般無法突破40%。

實際上,除了深圳、上海等個別地外,大部分都市惠民保參保率普遍在20%以下。

路在何方:惠民保挖掘生存空間

惠民保的模式能不能持續?

業內普遍認為,答案是肯定的,只是還需要一些時間。

事實上,純商業保險的價格普遍偏高,健康群體的參保意願並不强烈;而普通保險對職業和既往症都有限制,對投保人而言,惠民保會成為一個很好的選擇。對於保險公司來說,惠民保也給公司提供了新的低成本獲客通路。

湖南大學保險精算與風險管理研究所所長張琳認為,惠民保的參保人群會成為保險公司新的“市場增量”。在她看來,惠民保誕生之初是為了抵制“互助寶”,也就是曾經風靡一時的“一人生病,眾人分攤”式投保產品。

互相寶不具備相關資質,在各地相繼被關停。同時期興起的惠民保憑藉低保費、高保額,以及廣泛覆蓋的優勢,被寄希望於“成為構建多層次保障體系的最新選項”。

在某種意義上,惠民保其實可以被理解成為一個都市版的“相護寶”。只不過,惠民保所依託的是正規的保險公司,在管理上也趨於規範。

今年6月2日,銀保監會發佈了《關於規範保險公司城市定制型商業醫療保險業務的通知》,指出部分地區的惠民保存在數據基礎不足、缺乏風險測算,且並未充分利用既往醫保數據進行精算定價等問題,被業內視為政策層面開始對惠民保進行系統性監管的訊號。

此外,中國人民大學相關研究者發佈的一篇論文顯示,現時,承接惠民保的保險公司服務水平參差不齊,無法實現與醫保系統對接並完成一站式結算。同時,也不具備線下客戶諮詢、理賠等服務能力,難以提供健康增值服務。

不過,有從業者樂觀認為,儘管距離探索出一套適用於惠民保的合理的賠付率和利潤線仍需要一定時間,但它的前景總歸是好的。

而葉燕斐也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現時的惠民保需要經歷“一個探索的過程”。

文丨古月

運營|廿十三

每天兩篇深度稿件,解碼醫藥健康

#惠民保賠付兩級分化##惠民保仍需探索#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