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的區劃調整,11個地級市之一,運城市為何有13個區縣?

山西 68℃ 0
摘要: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關於我國山西省各個地級市區劃調整的故事,例如太原市、大同市等等。今天,我們聊聊山西省南部的運城市。運城市屬於山西省的11個地級市之一,下轄了13個區縣。與此同時,山西省文化歷史悠久,屬於中華文化發源地之一。在山西省11個地級市中,省會太原市的人口最多,達到了530多萬人。第二名就是運城市,運城市總人口470多萬,下轄了1個區、2個縣級市、10個縣,總計13個區縣。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關於我國山西省各個地級市區劃調整的故事,例如太原市、大同市等等。今天,我們聊聊山西省南部的運城市。運城市屬於山西省的11個地級市之一,下轄了13個區縣。在總人口方面,僅次於上回太原,達到了400多萬。那麼,運城市13個區縣的區劃,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聊聊山西省。山西省屬於我國北方省份,同時,也是我國的中部六省之一。山西省內地質結構複雜,以山地和丘陵、坡地為主,都是易守難攻之地。囙此,古代對山西各地的評估是“控帶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衝,控五原之都邑”。山西省內,設立了一系列的重要關隘,例如娘子關、雁門關等等。在古代歷史上,圍繞這些關隘進行的大規模戰役,比比皆是。

與此同時,山西省文化歷史悠久,屬於中華文化發源地之一。晋文化至今仍有很强的影響力,而且很有自己的特色。山西省總計下轄了11個地級市,總人口3500多萬人。在總人口相比,略少於陝西省。在山西省11個地級市中,省會太原市的人口最多,達到了530多萬人。第二名就是運城市,運城市總人口470多萬,下轄了1個區、2個縣級市、10個縣,總計13個區縣。

運城市13個區縣的區劃,與山西省的區劃調整,有著相輔相成的關係。東漢末年赫赫戰功的名將關羽(不可能,我二弟天下無敵),就是運城人。在元朝之前,歷代王朝基本上都是採用了州縣兩級區劃。13世紀中期,北方的元朝崛起以後,在幾十年時間裏,先後消滅了大金國、西夏國、西遼國、大理國、南宋等政權,建立了一個疆域面積遼闊的帝國。

隨著疆域面積的迅速擴大,元朝缺乏地方管理經驗的特點,非常明顯。面對全國密密麻麻的幾百個州府、幾千個縣,各地的糧食產量、耕地畝數、人口數據等等,讓元朝非常頭疼。我們以耕地為例,由於地質結構和氣候不同,各地的耕地分為了沙土地、泥土地、旱地、水澆地等等,每一種耕地又分為了甲乙丙丁等幾個類型。各地農作物的品種差异巨大,例如大豆、高粱、水稻、小麥等等,出現了五穀雜糧的說法。

依靠唐宋時期的州縣兩級區劃,完全指望不上。唐朝的15道和宋朝的23路,各方面問題很多。最後,元朝結合了宋朝23路的經驗,在金國行尚書臺的成熟框架下,進一步調整和完善,推出了著名的行省制度。元朝把全國劃分為10個行省,例如陝西行省、湖廣行省、河南江北行省等等。當時,鑒於山西地區的重要性,山西各地由中書行省直接管理。

每個省下轄了各個路,每個路下轄了各個州府,每個州府下轄了各個縣,相當於4級區劃。元朝雖然設立了行省制度,奠定了行省制度的框架,但各方面並不完善。元朝各個行省的面積太大,太大了管理難度。而且地方機构設計粗獷,相互重疊。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以後,根據明朝的實際需要,進一步調整了各地的區劃。

例如撤銷了路,設立了省、州府、縣3級區劃,這樣的劃分非常經典,一直延續到了清朝滅亡,前後幾百年時間。與此同時,還設立了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揮使三司並立的模式。在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在位時期,隨著明朝的遷都,形成了南北直隸與13個省。其實,我國很多省份的大體區劃,其實都是在元朝統治時期設立的,例如山西省、河南省、山東省等等。與現在的區劃相比,已經非常接近。

在山西省內,設立了一系列的州府,總計下轄了6個府和2個直隸州,分別是:太原府、大同府、汾州府、平陽府、潞安府、澤州府、沁州直隸州、遼州直隸州。17世紀中期,清朝逐步確立了自己的統治以後,結合清朝各方面的情况,進一步調整了區劃。最終,形成了內陸18個省的區劃格局。在清朝統治時期,山西省的區劃,調整幅度非常大。

調整以後,山西省下轄了9個府、10個直隸州,分別是:太原府、平陽府、潞安府、汾州府、大同府、朔平府、寧武府、澤州府、蒲州府、遼州直隸州、沁州直隸州、平定州直隸州、忻州直隸州、代州直隸州、保德州直隸州、解州直隸州、絳州直隸州、吉州直隸州、隰州直隸州。總計下轄了6個散州、90個縣,那麼,什麼是直隸州,什麼是散州呢?

直隸州同等於府,隸屬於省管理。散州同等於縣,隸屬於府管理。雖然大家都是州,但等級完全不同。當時,運城市的大部分縣,隸屬於平陽府管理。1912年,清朝滅亡以後,我國進入了軍閥混戰階段。各地經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急需進入休養生息。一轉眼到了建國初期,隨著局勢的逐步穩定,我國進入了戰後重建、恢復生產、發展經濟的階段。

與此同時,一系列的重要項目,也在山西省設立。山西省內設立了一系列的專區,例如運城專區、臨汾專區等等。運城專區設立以後,下轄了安邑縣、萬泉縣、河津縣、稷山縣、新絳縣、聞喜縣、絳縣、垣曲縣、夏縣、平陸縣、解縣、芮城縣、虞鄉縣、永濟縣、臨晋縣、猗氏縣、榮河縣等17個縣。

當時,出現了部分縣太小的情况。囙此,到了1954年,運城專區下轄的17個縣中,部分縣出現了合併和調整。幾個月以後,運城專區被撤銷,與臨汾專區共同組成了晋南專區。當時,晋南專區管理了幾乎整個山西省南部地區,下轄的縣數量非常多。其實下轄的縣太多,也有各方面的問題。尤其是在五六十年代,當時的交通、通訊水准很有限。

再加上山西各地的地質結構複雜,召集各個縣開會。距離比較遠的縣,可能提前2天就得出發,否則到不了。60年代末期,我國所有的專區更名為地區以後,晋南專區更名為晋南地區。鑒於晋南地區的管轄範圍太大,不好管理。1970年,設立了運城地區,下轄了13個縣,分別是:運城縣、新絳縣、絳縣、稷山縣、萬榮縣、永濟縣、夏縣、聞喜縣、平陸縣、垣曲縣、芮城縣、河津縣、臨猗縣等等。

70年代末期,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為了適應發展的需要,我國各省下轄的地區,開始陸續調整為地級市。與此同時,一些經濟強縣改為了縣級市。在八九十年代,運城地區的運城縣、永濟縣、河津縣,陸續改為了縣級市。截至1999年,運城地區下轄了3個縣級市、10個縣。2000年,運城地區被撤銷,設立了運城地級市。

與此同時,運城縣級市被撤銷,設立了鹽湖區。此時,運城市下轄了1個區、2個縣級市、10個縣。至此,運城市13個區縣的區劃,徹底形成。分別是:鹽湖區、臨猗縣、平陸縣、芮城縣、垣曲縣、新絳縣、夏縣、萬榮縣、絳縣、聞喜縣、稷山縣、永濟縣級市、河津縣級市。

關於我國各地區劃調整的故事,還有很多。作者在以後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