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黃麗春10月22日報導:如果你想要體驗原汁原味的上海石庫門人家的生活日常和氛圍,位於黃浦區打浦橋街道泰康路的田子坊是個不錯的選擇。在這個以文創產業聚集為特色的3A級景區裏,藝術家的工作室、個性化的特色小店和高山族生活在同一條弄堂,甚至是同一幢老房子。畫家託盤裏的丙烯顏料和灶披間阿婆油煎帶魚的氣味混合在一起,無數時尚和市井的不同側面就這樣渾然天成地交織著,構成了田子坊無可替代的迷人氣質。
與一些老土地靠政府規劃與商業投資,花大價錢推倒重建,變身時尚地標不同,田子坊成為景區,是“自下而上”從弄堂民居裏“長”出來的。不過,無論怎麼自由生長,底子終究是153幢擁有近百年歷史的老式住宅。消防隱患、房屋老舊、反復裝修、巨量客流……這每一項,都是對景區管理者的巨大挑戰。在上海作為超大型都市數位化轉型的行程中,田子坊作為最小城市管理單元,同樣經歷著“數位革命”,那些看似寫滿滄桑的建築背後,“智變”正悄然發生——
田子坊裏的弄堂最寬處不超過4米,最窄處僅2米,一旦人流對沖,後果不堪設想。以往只能依靠經驗,肉眼緊盯監視器來判斷人員進出,難免百密一疏。如今,在景區各個入口,“客流眼”通過監控探頭掃描,實时判斷進出客流量,計算景區內的遊客人數,一旦超過暫態最高客流5000人、疫情期間暫態最高客流3500人的標準,便可及時採取限流措施。
景區裏的老房子多建造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原來都是居住用房,更改為商業用途後,用電量遠遠超負荷,容易引起用電隱患。雖然景區也建立了微型消防站,配備24小時值守人員,但依舊要等到問題發生了才能進行補救。現在,餐飲商戶安裝的電子烟感報警裝置,以及可以在電器超負荷運轉時切斷電源的電器滅弧,都實現了提前預警,變被動處置為主動處置。
這些老房子不僅地基淺,還緊鄰軌道交通和大型綜合體,房屋結構上的安全始終是一個“定時炸彈”。為此,景區管理辦為商戶按需定制個性化設計方案,根據房屋的不同情况,採用不同的物聯網設備安裝建議。比如,房屋繞梁儀用來監測傾斜度,沉降儀用於監測房屋沉降度。付款方式可選擇一次性買斷或是租賃,商戶退租後及時歸還設備即可。
商戶流動頻繁,店招店鋪反復裝修,對於近百年的老房子來說,每次改頭換面都是新的考驗。原本針對看板脫落的傾角儀,安裝的初衷是應對颱風等極端天氣,沒有想到還發揮出額外的效果,也成了商戶變更替換招牌的資訊預警。從靠景區管理辦工作人員上門檢查,到傾角儀即時監控,堵上了不申報暗自裝修的漏洞。
“除了這些,其實還有許多不太容易被注意到的地方,比如垃圾桶具有滿溢提醒功能,不用保潔一個個人工檢查,提高了垃圾處理效率;公共區域的電纜感溫系統,也是基於現有電力條件確保需求和負荷之間的平衡。”對於景區內的每一處智感設備,田子坊專職消防隊長盧海華都如數家珍。
所有不同類型的隱患都對應了不同的解決方案。看似有條不紊,但隨之而來的問題又擺在了景區管理辦面前:不同的設備、不同的供應商各幹各,能否在一個平臺上實現互聯互通?上海“一網統管”探索“最小管理單元”的數位化轉型,為田子坊所面臨的新問題提供了解决的契機。
泰康路200號6樓,這裡被稱為田子坊管理指揮部,一個“數位”田子坊躍然於牆面大小的顯示幕上,大到整個景區立體俯瞰,小到某個商戶客流資訊,都能實时檢測、掌握。“我們從2019年開始啟動‘安全智腦平臺’建設,2020年正式投入運行,通過打通不同供應商之間的壁壘,實現了集中管理,實时守護著景區的安全末梢。”田子坊管理辦綜合科長趙紅介紹說。
據瞭解,田子坊“安全智腦平臺“上融合了多種先進科技,運用房屋、實有人口、感知、AI、水電、12345熱線、客流等十多類數據,聚合50多家生態夥伴,提供消防安全、房屋安全、大客流安全、高空墜物、非機動車安全、電梯安全等20多種數位治理解決方案,將管理單元連點成面,實現以生命體、有機體對治理場景進行感知和管理。通過精准預警、預判、預防各類安全風險隱患,初步形成智慧管理、高效組織的安全防控體系。接下來,在守牢安全底線的前提下,“安全智腦平臺”還將進一步發揮大資料分析功能,為景區營商環境的優化和商戶業態的調整提供科技支撐。
在田子坊烟火氣和摩登感的背後,這些悄然發生的“智變”,為市民、商戶和遊客擎起了一張看不見、摸不著的安全網,這也正是上海作為超大型都市數位化轉型的生動寫照。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