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院士:在抗擊疫情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揮了重大作用

養生健康 87℃ 0
摘要:主持人白岩松在第十三届文化中國講壇上如是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宣導“以人為本”,人的生命重於一切。陸林院士強調,人文關懷很大一部分來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陸林院士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告訴我們,要對集體有責任和義務,如果個人不做好防控,自己感染了,可能影響周圍人。家人同事朋友,遭受痛苦困難,我們會伸一把手。在抗擊疫情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揮了重大作用。”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張曼玉

“中華民族濃縮在文化基因中的胸襟、氣度、愛國愛民的家國情懷和人文精神,相信這些一定會給予我們從大疫到大治的力量。”主持人白岩松在第十三届文化中國講壇上如是說。

去年,在第十二届文化中國講壇上,各文化大家、知名學者和社會名流共話如何歷劫而生,在疫情的危難中把握機會。今年,隨著疫情的發展及其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主辦方更希望與會專家探討人文與科學的融合之道,讓我們能够在這片土地上詩意地棲居,達到精神文明的“共同富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宣導“以人為本”,人的生命重於一切。這也是人文關懷的基點。

2021年10月17日,第十三届文化中國講壇上,主持人白岩松與中國科學院院士陸林、中國工程院院士程京、中國工程院院士韓德民以“疫情時期多元學科的人文關懷與科學探尋”為主題展開對談。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李隽輝/攝

“現代科技與醫療科技的快速發展,會讓我們的生命不斷延長,平均壽命不斷增長,還是會帶來副作用?”面對白岩松的提問,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同仁醫院院長韓德民,醫學生物物理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程京不約而同地表示:要有敬畏心,要按照自然界的規律而生活,達到高品質生活的目標。

韓德民院士表示,長壽是不容易的,不能光追求長壽,要追求健康的預期壽命,不得病、晚得病、得小病,得病快治、別轉成慢病,得了慢病也要有效控制,儲蓄金錢不如儲蓄健康。

陸林院士問大家,為什麼人類有望活到120歲,而有的人可能活不到七八十歲?“那是不良生活方式、環境污染和一些不按自然規律的行為讓人們的壽命縮短。很多人壽命很長,但是生命質量不高,可能殘疾了,或者處於不好的生活狀態,這樣的長壽不是我們提倡的。”

尊重生命,除了要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也要把其他人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最高位置。就如這次疫情,抗疫是一場生命和健康的保衛戰,也是全國上下共同參與的人道主義大行動。

“有人文情懷的人和一個能發揮人類功能的機器人是截然不同的。人是有情感、有意識、有文化、有意志、有感情需要的高級生物體。科技進步到一定程度,甚至在任何時候,都需要人文作為基礎和支撐,在醫學上更是這樣。缺少人文,科技可能是冷冰冰的、乾巴巴的、沒有血肉的,甚至可能給我們帶來傷害。”陸林院士說。

陸林院士以醫生這個職業形象地舉例說:“科技和人文就像兩隻翅膀,想要成為大專家、醫學家,缺一不可。”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李隽輝/攝

人類面對大灾大疫離不開科學發展和技術創新,而科學與人文並重有助於更好地抗擊疾病。陸林院士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我們需要科技來搞清楚病毒的規律、可能對身體造成的損害和併發症以及需要採取的科學措施。但是永遠不要忘記人文、文化在人們保持健康、戰勝疾病過程中的作用。

作為一名精神心理科醫生,陸林院士的專業知識和經歷讓他清楚地認識到人文關懷對於救治患者的重要性。在疫情中,很多戰勝病毒的患者,都是對病毒有科學的認識,並且有良好的心態,能不緊張、不慌張、睡好覺、吃好飯、與家人醫生並肩作戰。“當一個人情緒、心理、文化方面的訓練比較完善的時候,他就有更好的免疫力,就能更好地對抗病毒。如果不能得到人文的支持和關懷,他可能面臨的壓力更大,遇到外界病原體侵害時,免疫力會嚴重下降,甚至失去生命。當有更多的人文關懷時,身體健康免疫力更好,對抗病毒才更有力量。”

落實到行動,人文關懷的開展重在心理疏導和撫慰,給人心靈上的力量。

中國工程院院士、醫學生物物理學家程京。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李隽輝/攝

程京院士分享了一個故事。不久前,網絡上一比特穿著病號服的八旬老奶奶在醫院彈鋼琴的視頻走紅。視頻中,老奶奶坐在一架白色鋼琴前,全神貫注地彈奏著《洪湖水浪打浪》。據媒體報導,老奶奶因患有淋巴瘤來醫院化療,其間,看到醫院大廳擺放的鋼琴,便彈了起來。演奏結束後,現場掌聲如雷,大家請她再彈奏一首。“優雅從來不分年齡”,有人說。程京院士表示,這是在通過音樂治癒心靈。“有的醫院還改造了愛心書屋,很多慢性病人包括腫瘤病人,在這樣的藝術創作空間裏,有很好的心情,可能就會提高免疫力。”

在程京院士看來,醫務工作者同樣很需要通過文化的薰陶、藝術的提升、人文的關懷,提高修養、內涵和貭素。2015年,他在北京香山舉辦了院士專家文化專修班,請來北京大學考古系的教授、故宮博物院的研究員、中科院植物所的專家給院士們上課,大家一起學習人文藝術。學習過程中給大家拍了很多照片和視頻,課程結束後,對比之前的照片,發現大家的愉悅是由內而外的,開心是自然而然散發出來的。

對於醫務工作者,尤其是醫學生和年輕醫生人文關懷的訓練,陸林院士也有很多考慮。他認為,一個好醫生一定是人文修養比較深厚、人文訓練比較扎實的。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同仁醫院院長韓德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李隽輝/攝

另外,陸林院士表示,醫生要關心患者高興不高興、痛苦不痛苦,每天能不能睡好覺、吃好飯。“很多患者信任醫生,病就好了一半。即使醫生科技高明,患者不信任他,病也好得慢。疾病本身很複雜,特別是慢性病,是個綜合體。像胃腸道、心臟、大腦等方面的疾病,可能還跟外界環境有關,跟平時生活方式、工作習慣、成長環境、飲食等有關,不是簡單的手術就能治好的,這時候就需要醫生給患者更多人文支持和關懷。沒有同情心、同理心、包容心的醫生不是好醫生,不善於與人溝通的人不建議學醫,至少不建議去當醫生。”

陸林院士強調,人文關懷很大一部分來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統文化中,從“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到“民胞物與”,從“人類命運共同體”到“人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無一不是在強調人文關懷。

“在疫情期間,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和諧、團結、互助的文化讓很多感染新冠病毒的人很快康復。受疫情困擾時,他們能够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力量,他們不是一個人在孤軍奮戰,周圍有集體的力量,有家人、政府、志願者的幫助,身體恢復得更快。一些西方國家缺少這種文化,強調個人主義,沒有集體的理念,也得不到支持,或者對別人不信任。囙此,疫情長期控制不了,不僅個人損失,集體也都有損失。”陸林院士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告訴我們,要對集體有責任和義務,如果個人不做好防控,自己感染了(新冠病毒),可能影響周圍人。家人同事朋友,遭受痛苦困難,我們會伸一把手。在抗擊疫情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揮了重大作用。”

來源:中國青年報用戶端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