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艺文精品原創舞蹈詩《黎族家園》在上音歌劇院亮相

上海 69℃ 0
摘要:然而卻有這樣一場熱情似火的演出,送來祖國最南端的黎族風情繪卷。19日晚,海南艺文精品原創舞蹈詩《黎族家園》在上音歌劇院亮相,點燃魔都之夜。

11021_p1.jpg

  近日申城秋風送凉。然而卻有這樣一場熱情似火的演出,送來祖國最南端的黎族風情繪卷。19日晚,海南艺文精品原創舞蹈詩《黎族家園》在上音歌劇院亮相,點燃魔都之夜。

  謝幕時,觀眾的掌聲一浪高過一浪,與演員的歡呼聲互相應和。在“五指山哩五條河,你知哪條流水多?你知道哪條流向海,你知道哪條流回來”的歌聲中,臺上台下依依惜別。這部由海口市藝術團創作排演的作品,憑藉濃郁的少數民族特色與當代藝術語彙、視效舞美的有機融合,贏得了上海觀眾的認可與喜愛,大家紛紛表示“震撼”“大開眼界”。

  而另一邊,首次踏足上海的團隊也收穫了驚喜與感動。“環境、配寘與服務優良的劇院,上海觀眾的高素質,都出乎我們的意料。”導演蒙麓光如是說。在她看來,正是這樣的支持,令海南的藝術家面對極其緊張的合成時間與首次演出的劇場,得以克服體能與心理的雙重壓力,收穫回家般的溫暖,從而在舞臺上超常發揮。

  此次“試水”成功後,《黎族家園》還將在11月4日和5日亮相“演藝大世界藝聚大上海”舞臺藝術作品展演季,迎接更多上海市民走進劇場,瞭解黎族文化、海南文化。而以此為起點,滬瓊兩地的文化交流合作將進一步向縱深拓展。

  展現黎族風情,傳播大海之南非遺文化的無窮魅力

  蕉葉掩映船屋前,一比特黎族老婆婆安靜制陶,而一眾黎族“拜扣”(黎族語“女人”)各自撫陶,邁出輕盈的舞步,好不閒適!隨後畫面一轉,在“裸眼3D”幕布打造的熱帶雨林中,“帕曼”(黎族語“男人”)唱起歌謠,一幅充滿沉浸感的狩獵圖呈現在觀眾眼前。一個半小時的演出中,從神話到器樂,從舂米狩獵的勞作日常,到對歌嫁娶的特定習俗,黎族獨特的民族舞蹈語彙、深厚的文化內涵與現代舞美三者有機統一,令身處繁華都市的上海觀眾目不暇接,充分領略“南溟之甸”人文風物的絢爛斑斕。

  “震撼恢宏的視聽盛宴!”這是上海音樂學院大二學生胡澤贇觀演的最大感慨。在她看來,作品不單是把黎族人民的勞作形態進行了藝術化的提煉表達,呈現一幅大美生活畫卷;更透過這部作品,讓自己感受到傳承民族文化精神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堅定了新一代年輕人的文化自信。

  而這也是主創的初心所在。黎族是海南的世居民族,也是海南島最早的先民和開拓者。他們在與大自然和諧共處中,不僅建設著自己的美麗家園,也創造了豐厚的民族文化。儘管只有100多萬人口,卻擁有深厚的民族文化積澱。其中,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更是列入世界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經由黃道婆學習改良,更推動了後世江南地區紡織水准的發展,有了“衣被天下”的美譽。

  “上島”三十年,蒙麓光的藝術創作都圍繞深挖黎族文化、海南文化展開。早在2001年,她創排的《達達瑟》就給上海文藝界留下深刻印象。而海口市藝術團成立的十多年來,從人偶劇《鹿回頭》、舞劇《天堂鳥》,到舞蹈詩《黎族家園》《錦繡家園》,幾乎每一部作品也都致力於講述黎族故事。“在別人看來我們是‘一根筋’,可不管我們的創作理念如何更迭、採用的科技如何更新,我們弘揚與發展民族文化的信念不變。”也正因為這份執著,令《黎族家園》獲得全國少數民族艺文會演的“劇碼金獎”和“最佳舞臺美術獎”等一系列國家級重磅獎項,還在今年入選文旅部“百年百部”傳統精品複排計畫重點扶持作品,並圓滿完成展演活動。《達達瑟》《黎族家園》《錦繡家園》也實現了參加三届全國少數民族艺文會演,收穫三次金獎的佳績。

  創排作品也激發著新一代黎族青年舞者的文化認同,幫助他們完成了一次深刻的“精神還鄉”之旅。對於劇中“大力神”的飾演者、90後舞者何子平來說,跟隨團隊多次深入黎族聚居地采風與隨後的創排,讓他從對民族文化知之甚少,到現在對樂器、歌謠、非遺技藝如數家珍。而另一比特主演、編導劉子秀則感慨,《黎族家園》不但精進著自身的藝術體悟,也使其成為黎族文化、海南非遺文化的堅定傳播者。

  而這一用心也得到上海觀眾的欣賞與認同。觀眾李文妍就對舞臺上展示各種非遺技藝的80多歲老人吉色開印象深刻。尤其非遺技藝展示一節,青年樂手黃龍乙吹響黎族傳統樂器“鼻簫”,在悠揚的樂聲中,吉色開展示著非遺織錦技藝,“不僅讓生活的寫實場景與舞蹈寫意畫面融為一體,更似乎暗含著非遺文化代代相傳的美好願景”。

  這一獨到的編排,最初是為舞者們爭取“趕妝”時間而來,卻意外成為舞蹈詩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下次來演出,我們還要請老人在中場休息時繼續展示非遺技藝,令觀眾可以近距離感受!”有感於上海觀眾熱烈的反響,熱情好客的海南藝術家已經開始為即將到來的下一次上海演出細緻籌畫,“我們準備了珍珠、貝殼、織錦等海南特產作為伴手禮,希望很快可以與上海的觀眾朋友們分享濃郁的熱帶風情。”

  “以文會友”,日益密切的交流合作讓滬瓊藝術家收穫滿滿

  儘管《黎族家園》在滬是首次獻演,可與上海的情緣卻始於作品創排之初。上海歌舞團首席演員、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主演侯騰飛,就是第一代挑梁的“帕曼”。19日晚,作為觀演者的侯騰飛,緊張不比昔日戰友少。熟悉的旋律與場景,將他“帶”回當年排練備戰的現場,令他“起了一身的雞皮疙瘩”。“海島颱風天多,一旦遇上就有可能遭遇停電,我們不得不架起應急燈照明,在沒有電扇的高溫天裏在走廊加緊排練。”作為“外援”,侯騰飛並未囙此退卻,反而主動承擔部分編導工作,為作品出謀劃策。

  儘管創作過程非常艱辛,可同吃同住同創作近三個月,令他倍加珍視與海南兄弟姊妹的深厚“革命情誼”。在侯騰飛的參與助力下,《黎族家園》在2016年第五届全國少數民族艺文會演首次亮相,便一舉摘得“劇碼金獎”。而一同斬獲的“最佳舞臺美術獎”背後,亦有上海文化企業的參與。

  可以說,《黎族家園》正是近些年滬瓊文化交流合作日益密切的縮影。崛起於南海之濱的海南,作為中國最大經濟特區,正全力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而勇立在東海潮頭的上海,作為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當前正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滬瓊不斷深化改革開放的實踐行程中,“以文會友”的文化交流也令兩地藝術家與觀眾收穫滿滿的文化獲得感。

  尤其是近兩年,兩地的許多重要新創與經典作品,都在彼此觀眾心中留下難忘時刻,也成為兩地文藝工作者互相激發、學習的重要途徑。2018年,海南省歌舞團帶著原創民族舞劇《東坡海南》參演第二十届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為上海觀眾呈現一個戴笠踏屐的蘇軾,譜寫一曲“黎漢一家”的民族團結讚美之歌。2019年,上海兩部紅色題材現象級新作——上海歌舞團的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和上海雜技團的雜技劇《戰上海》的全國商演首站均在海南省歌舞劇院,贏得當地觀眾“色水”(當地方言“很酷”)的高度評價。上海越劇院也在這一年,將全國巡演收官之站定在海南陵水,在拓寬越劇傳播版圖的同時,也讓黎族觀眾在家門口感受到江南文化的魅力。

  交流不止,合作更深。下月在上汽·上海文化廣場的兩場演出,將推出全場80元的“優惠票”,讓更多滬上觀眾走進劇場感受黎族歌舞及非遺文化,促進滬瓊兩地文化交流。而明年春天,上海也將積極參與海南國際藝術展和海南國際音樂節。

  此次文化交流演出由中共海南省委宣傳部、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主辦。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