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月前,這裡還完全不像樣子。”一比特上海青浦當地人回憶。現在,在他面前的是剛剛落成的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規劃展示館和一片有模有樣的江南圩田模範區,幾只白色的水鳥在剛剛經過生態治理的湖蕩中嬉戲,悠然自在。
不遠處,水鄉客廳藍環示範段理水築綠項目現場,數臺挖機正在對河道進行疏浚清淤。藍環工程跨越青浦、吳江和嘉善三地,將對25公里河道水系開展整治,建設14道口門、閘門,新建8座橋樑,並提升岸坡景觀。
這些都是示範區水鄉客廳項目的一部分。本月16日,總投資290億元的水鄉客廳重大專案正式開工,這裡將被打造成為生態綠色高品質發展的實踐地、跨界融合創新引領的展示區、世界級水鄉人居典範的引領區。
滬蘇浙交界地的新變,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一個縮影。2018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宣佈支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並上升為國家戰畧以來,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緊扣“一體化”和“高品質”兩個關鍵,統一思想、統籌謀劃,通過一個個有形和無形的關鍵節點,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國家戰畧在各個層面加快落地實施。得益於一體化深入推進,長三角經濟也顯示出更加强大的穩定性和韌性。
空間一體化
“那裡就是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的原點。”示範區生態和規劃建設部高級主管庹先金用手一指眼前太浦河的河中心,很確切地告訴記者。幾步路之外,記者看到了“上海界”的標誌牌,耳朵裏傳來的卻是導航的聲音:“您已進入江蘇吳江。”這裡,是上海青浦、江蘇吳江、浙江嘉善的交界處。幾年前,當地老百姓在說起這片土地時,總是有些恨鐵不成鋼:“你說什麼地方最難管?一定是交界的地方,俗稱的‘三不管地帶’。”因為分屬於不同的行政區劃,各地都傾向於將生產要素留在中心區域,交界地的發展速度往往比較慢。
現在,這個邏輯不成立了。
變化從打通一條路開始。示範區成立之後,跨越元蕩湖、連接東航路與康力大道的互聯互通工程成為重點示範工程,青浦金澤和蘇州吳江之間原本要繞行40分鐘的車程,現已縮短至5分鐘。這也是長三角合力打通省際斷頭路的一個案例。截至今年6月,長三角第一批17條省際斷頭路項目中,包括東航路—康力大道等在內的7條道路已通車,其餘10條正在積極推進建設過程中。
將目光拉升到整個長三角,可以看到省際交通基礎設施共建共用、互聯互通水准顯著提升,區域綜合交通運輸服務和管理能力明顯增强。
鐵路方面,至2020年底,長三角高鐵營業里程超6000公里,覆蓋區域內90%以上的設區市;城際市域鐵路方面,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都市間基本實現城際客運高頻次1—1.5小時快速通達;公路方面,三省一市全面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費站。
間隙彌合,新機乍現。去年,元蕩步行橋貫通後,成了連接青浦和吳江兩地的元蕩湖長三角生態旅遊景點,不僅有專程打卡的滬蘇兩地觀光客,一些准新人特意來此拍攝婚紗照,到了晚上,還有附近的老百姓在橋上唱卡拉OK、跳廣場舞。
以前,滬蘇浙交界處屬於交通末梢,有一個廢舊木料交易市場和一個建築垃圾堆放點。隨著交通改善,促進了各種要素加快流動,現在吳江已盤活存量土地,計畫發展湖區經濟。
同樣,位於這塊區域的水鄉客廳雖然剛開工,但它的外溢效應已經開始顯現。記者瞭解到,此前浙江嘉善整體的規劃是向南發展,但是當聽說水鄉客廳將落子示範區原點後,嘉善已經提出,要向水鄉客廳發展。水鄉客廳建成後預計帶來的會務、展示、旅遊等商機,被市場看好。
長三角一體化後,這裡不是邊緣,而是中心。
動力一體化
這三年,由於長三角經濟地理的重塑,激發出兩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
一種是地理位置集中、跨行業的開發者聯盟模式。以往地方的開發模式,通常是建一個管委會,成立一個開發公司,再招商引資。但一體化示範區不同於以往任何一個開發區,它是跨省級行政區域的,需要不破行政隸屬、打破行政邊界,探索區域一體化治理新機制。從具體的操作中,很多人發現,由行政推動的傳統開發模式不再適應示範區。
“原來是‘刀耕火種’,現在是要尋找示範區建設中的强力推進器。”一體化示範區執委會副主任張忠偉打了這樣一個比方,而他所說的“强力推進器”,正是示範區開發者大會和開發者聯盟。大會和聯盟提供的是一種新的解決方案:靠市場的力量來推動,由企業和社會機构為示範區賦能,讓更多的開發者成為示範區建設的强力推進器。
如今,“强力推進器”已經開始發揮作用。比如,華為公司助力長三角(上海)智慧互聯網醫院建設,構築遠端醫療服務體系,成立華為(吳江)工業互聯網賦能中心,助力產業智改數轉、提檔陞級;三峽集團在示範區內出資建設完成元蕩慢行橋,同時參股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水鄉客廳開發建設有限公司,共同推進水鄉客廳的重大基礎設施、重大功能性項目、生態環境整治、社會公共配套等工作。
另一種,是行業集中、跨區域的產業鏈聯盟模式。今年5月,長三角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慧、新能源汽車四個產業鏈聯盟正式揭牌。去年9月,長三角超導、軟件和資訊服務、數位健康、人工智慧等一批產業鏈聯盟也已授牌成立。
上海市經信委主任吳金城表示,產業聯盟的成立,不僅讓長三角成立了一個跨區域的新的組織模式,也發揮了長三角人才富集、製造業發達、科研機構活躍、市場潛力巨大的優勢。“接下來我們能够更好地發揮三省一市的協同作用,將產業補鏈、强鏈、固鏈,打造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產業集群。”
長三角之內跨區域的產業鏈是如何形成的?可以從一條愈發清晰的大飛機產業鏈看出端倪。今年2月18日,蘇州市政府與中國商飛在太倉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共建國產大飛機產業鏈、創新鏈。而早在2018年10月,太倉市政府與中國商飛民用飛機試飛中心簽訂合作協定。與此同時,G60科創走廊九城也正參與其中。去年6月,中國商飛與長三角G60科創走廊達成戰略合作,G60科創走廊已有14家企業列入中國商飛合格供應商,近千家企業納入供應商儲備庫,其中124家企業作為重點培養對象。
“區域都市優勢互補,資源日益優化配置,長三角正不斷提升發展水准和整體競爭力,率先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高品質一體化發展。”長三角一體化決策諮詢專家、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陳雯說。
理念一體化
“來,抱一下。”在水鄉客廳重點專案開工儀式結束後,張忠偉和幾比特負責收尾工作的同事,緊緊擁抱在一起。和幾比特同事匆匆擁抱之後,示範區生態和規劃建設部劉峰最先揮手告別。“太激動了,如果不走,他就要哭出來了。”一比特工作人員小聲嘀咕。示範區執委會的這些工作人員來自兩省一市,但他們在示範區工作時,就是“長三角人”,講的是“長三角話”。
三年前,三省一市聯合成立的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剛剛在上海的一幢小樓裏開始運轉。記者探訪這個辦公室時發現,這裡“不像傳統的政府辦公室,倒像一家準備IPO、熱火朝天的創業公司”,工作人員常常忘了自己來自不同地方——他們自稱是“新時代的長三角人”。
這三年,“新時代的長三角人”這個群體日益龐大。曾在上海掛職的安徽阜陽幹部聶磊在松江考察G60科創走廊的人才工作時,遇到一比特負責人特意過來打招呼,自我介紹“是從合肥來的”。一開始,聶磊以為他是在上海工作的合肥人、在上海就業,但對方很快糾正說:“我也是來掛職的。”聶磊告訴記者,他看到這位來掛職的合肥幹部負責整個接待工作,做事幹練、調度熟練,看起來和松江本地上海幹部沒有任何區別。
今年3月,長三角三省一市黨委組織部門簽署《推進長三角一體化幹部交流工作合作備忘錄》,緊扣同一體化發展緊密聯系的產業發展、生態環境、道路交通、城鄉建設等重要領域和崗位,選派17名蘇浙皖幹部和17名上海幹部跨區域雙向掛職。上海市委組織部會同蘇州市委組織部創新推動幹部交流,聚焦金融、衛生健康、商務、市場監管等領域,組織優秀處級年輕幹部跨區域任職。
這樣的跨省域人員交流打破了區域、部門、行業壁壘,當大家把接觸到的新理念、新的工作方法和原來的工作經歷結合起來時,自然就激蕩出了創新火花。
在蘇州掛職的上海幹部謝善鴻建言,蘇州要用好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功能,借助上海優勢,積極發展先進製造業;同時,蘇州要更好地發揮作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腹地支撐作用,加强兩地資源共亯和金融交流合作,助力上海成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國際金融中心之一,從而推動長三角建設全球能級最强的城市群。在上海掛職的安徽幹部姚敏,在參與修改完善示範區相關制度時,結合上海城市規劃和建設的精細化管理實例不斷打磨,從中也悟出了上海的“精細化”密碼。
人與人交流的同時,一種制度創新的激發機制也在另一個層面凝聚共識。現時,示範區已形成73項制度創新成果,正加快複製推廣。在長三角區域,上海嘉定、江蘇昆山、太倉三地借鑒示範區開發者聯盟機制,組建產業鏈創新聯盟;安徽滁州、馬鞍山、宣城、江蘇南京建立聯合湖長制,推進跨界水體共保聯治。在全國其他重點區域,京津冀的北京通州與河北“北三縣”借鑒示範區“理事會+執委會”模式加快運作;成渝雙城經濟圈建立生態環境標準協同、資訊共用和聯合執法機制,開展人才互認,開通8條跨省公交線路。
長三角區域本就水系發達、河網密佈,現在,這些高品質發展的“種子”也如同這水流一樣,傳播各地,漸漸萌芽。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