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能力評估師:讓養老服務更周到

北京 83℃ 0
摘要:作為人社部2020年發佈的一項新職業,老年人能力評估師正逐漸成為老人們身邊不可或缺的“好夥伴”。這一群體的職責,是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生活活動能力、認知能力、精神狀態等健康狀況量測與評估,以便更個性化地開展養老照護服務。58歲的郎銀華是這間養老驛站的站長,也是一比特老年人能力評估師。郎銀華拿出老年人能力評估表,在社工人員和家屬的協助下一項項進行。

編者按

重陽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對老齡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大力弘揚孝親敬老傳統美德,落實好老年優待政策,維護好老年人合法權益,發揮好老年人積極作用,讓老年人共亯改革發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

全面瞭解老年人的身心能力,是提供精准化養老服務、讓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的必要前提。作為人社部2020年發佈的一項新職業,老年人能力評估師正逐漸成為老人們身邊不可或缺的“好夥伴”。這一群體的職責,是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生活活動能力、認知能力、精神狀態等健康狀況量測與評估,以便更個性化地開展養老照護服務。這個群體和老人之間有怎樣的故事,其發展現狀、前景如何,老人們對此有什麼感受與期待?我們走近老年人能力評估師,多維度聚焦這個為“夕陽紅”提供悉心照護的群體,以期共同推進中國養老服務業的發展。

在北京市海澱區文晟家園養老服務驛站內,老年人在參加活動。光明圖片

光明日報記者王美瑩光明日報通訊員高源

入秋後的北京,凉意漸濃。天還沒亮,郎銀華就穿著深藍色的工作套裝出門了。每天早上7點半,她都會準時趕到海澱區文晟家園養老服務驛站,打掃衛生、開窗通風,為一天的工作做準備。

這間占地170平方米的養老驛站,輻射的社區包含大量回遷房,60歲以上的老年居民約有三四百人,80歲以上的有28人。驛站為這些老人提供助餐服務、日間照料、上門評估、康復理療等養老服務。

58歲的郎銀華是這間養老驛站的站長,也是一比特老年人能力評估師。2008年,她成為全國第一批助理社會工作師;2009年考取老年人健康評估師資格證;去年順利取得老年人能力評估師資質證書。從業以來,她在多家養老機构擔任院長,同時為老年人開展能力評估,這一干就是十餘年。

是評估師,也是家庭衝突調解師

在社區大門口,郎銀華遇見了一比特去晨練的大爺。她笑著打招呼:“今天中午早些來,有您愛吃的洋芋雞塊!”

來到驛站整理完畢,郎銀華看了一眼時鐘,剛好8點。今天上午,她要到附近社區做一次上門評估。她囑咐社工人員檢查評估設備,自己則再次和老人家屬聯絡,確認預約時間內老人的狀態是否適合接受評估。

養老照護的每一項服務,都是從評估開始的。老年人能力評估一般在養老機构內進行,部分居家養老、行動不便的老人,評估師會上門。“上門評估之前,對老人情况的初評非常重要。”郎銀華說,一般情况下,評估師會和家屬多次溝通,提前瞭解老人的實时健康狀況,以免評估過程中發生意外。

這次上門評估,是前天傍晚確定的。當時,郎銀華正準備離開驛站,一比特神情焦急的中年男子闖了進來:“你們能幫幫我嗎?我媽一直拒絕吃飯。”郎銀華關切地詢問細節,初步判斷老人患上了認知症,並隨男子登門瞭解情况。推開門,看到散落滿地的食物和話語混亂的老人後,郎銀華堅定了自己的判斷。她安撫了老人,並和男子商定進行一次上門評估。

在北京市海澱區文晟家園養老服務驛站內,老年人在參加活動。光明圖片

走進老人家中後,郎銀華和她嘮起了家常,社工人員則著手佈置血壓計、急救箱、异形勺、智慧玩具等評估工具。

評估開始了。郎銀華拿出老年人能力評估表,在社工人員和家屬的協助下一項項進行。整套流程下來,花了40多分鐘。評估結果不出所料。男子懊悔地說:“我之前如果知道她生病了,一定不會和她爭吵。”

例行評估一小時左右就可以結束,但郎銀華是個熱心腸,在溝通中只要發現哪個家庭有衝突,都會耐心調解,受益的老人或家屬常常感激不已。“最辛苦的不是評估工作的煩瑣,而是和老人的溝通、對他們的心理疏導,以及對老人與家屬之間衝突糾紛的調解。這些特別需要耐心。”郎銀華說。

在評估中“傾聽”每位老人

中午12點,20多個老人在驛站裏吃過午飯,或歇息或溜達。郎銀華一進門,便忙著問老人們:“今天的三葷兩素味道怎麼樣?”“張阿姨,定制菜品對您的血糖控制有幫助嗎?”……

匆匆吃了幾口飯,郎銀華又開始工作了。她走進驛站裏的評估室,把牙刷、圍棋等評估用品整齊地擺在桌上,準備對社區居民徐大爺進行評估。評估前,老人需提前向驛站預約並填好基本信息表,以節省評估總時長,避免老人在評估過程中產生厭煩情緒。

一張方桌,幾張表格,評估正式開始。“我說三樣東西:蘋果、勺子和國旗。您記好了,一會兒再問您。”眼前的老人口齒伶俐、思維清晰,郎銀華在“認知功能”一欄中打下滿分。老年人能力評估表包含日常生活能力、社會參與、認知和精神狀態、感知覺與溝通四大模塊,評估師會根據四項評估結果,初步確認其能力等級為“能力完好”“輕度失能”“中度失能”或“重度失能”。

七旬老人尹玉鳳和外孫女阿籽在戶外寫生。新華社發

隨著徐大爺按要求準確畫出指針指向10點45分的鐘錶,“筆上功夫”結束了。郎銀華又帶著他去測試“脚下功夫”。驛站地面上印著三組脚印,評估師觀察老人按指令行走的情况,即可估量出其平時走動時跌倒的風險,進而給出照護方案。

評估完成了,郎銀華看著開朗風趣的徐老爺子,連連誇讚:“您身體很棒,就是要多注意血壓呀!”徐大爺被評定為“能力完好”,對應的護理等級為“三級護理”。然而,這並非最終的評估結果。郎銀華表示,評估結束入住驛站後,護理員還將對其進行14天的觀察。“有些老人評估時狀態好,但觀察時又出現各種問題。”觀察期過後,評估師綜合判斷,最終確定老人的能力等級和護理方案。

隨著養老服務行業的發展,老年人能力評估標準也逐漸細化:能力認定從粗略劃分到四大等級,護理方案從統一管理到“一人一案”。徐大爺的母親也曾被郎銀華護理過:“那時的評估很簡單,現在細緻多了。”

“這個職業,要把愛和責任傾注進去”

映著夕陽餘暉,郎銀華把評估表中的資料錄入電腦系統,一天的工作接近尾聲。

作為一項社會瞭解度不高的新職業,評估工作不被家屬理解的情况時常發生。“最初評估時,有些家屬會為了評估結果好一些、護理費用少一些而隱瞞老人病情。”郎銀華說,其實這是對老人和家庭的不負責任,只有“讀懂”每位老人,才能給他們最合適的照護。而一旦評估不準確,就會導致老人無法得到有效照護,每況愈下的身體狀況反而會加重家庭負擔。

下班前,郎銀華發佈了一條朋友圈:“銀杏葉的花語是堅韌和沉著……歡迎大家來驛站用銀杏葉製作手工送給你牽掛的人。”配圖是手工製作工具和提前收集的銀杏葉。

驛站入口處有一面照片牆。包餃子、手工活動、文藝晚會、老年糢特隊……一張張照片定格了老人的笑顏。

看著窗外滿眼秋色,郎銀華向社工們回憶起自己因為家中老人需要照料而選擇進入養老行業的故事。“做養老服務是憑良心的。家庭需要我們,社會也需要我們。老年人能力評估師這個職業,要把愛和責任傾注進去。”她聲音有力,眼裡卻寫滿了溫柔。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王美瑩、王斯敏光明日報見習記者趙家寧光明日報通訊員高源

《光明日報》(2021年10月19日07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