邙山大戰中李密手下大將如雲,為什麼還會敗給王世充?

河南 113℃ 0
摘要:而在洛陽之戰中,他們曾在與王世充“前後百餘戰”中屢敗王世充,打得王世充只能龜縮。可是,在最後的邙山決戰中,瓦崗軍卻被曾經的手下敗將王世充打得一敗塗地,迅速崩潰。由此,就隋末大局而言,李密將奪取關中,高屋建瓴的機會留給了李淵。五月二十八日,李密、裴仁基與段達、龐玉的隋軍列陣而戰,大敗,死傷過半。隨後,王世充統一指揮洛陽隋軍十餘萬,與瓦崗大戰。

瓦崗軍是很能打的。

徐世績、秦瓊、程知節,都是後來開唐名將,而其統帥李密也是“天資明决”之人。

瓦崗英雄屢敗隋軍,威名遠揚。

而在洛陽之戰中,他們曾在與王世充“前後百餘戰”中屢敗王世充,打得王世充只能龜縮。

可是,在最後的邙山決戰中,瓦崗軍卻被曾經的手下敗將王世充打得一敗塗地,迅速崩潰。

這是為什麼呢?

戰畧失策:錯失機遇,註定了洛陽之戰是“煉獄模式”自瓦崗軍領袖翟讓讓賢於李密後,瓦崗軍又接連取勝,成為威震中原的反隋主力。

在攻佔滎陽等地後,李密决心攻取洛陽!

617年四月,李密出兵,一度發展十分順利。虎牢等地紛紛歸順,裴仁基、秦瓊、羅士信、程知節等人也是在這個階段加入瓦崗軍的。

其後,瓦崗軍更是輕鬆襲破了回洛倉,控制了大糧倉,直逼洛陽城。

可是,很快,瓦崗軍就遇到了麻煩。

隋軍組織起來,奮力抵抗。

瓦崗軍對偃師、金墉等城久攻不克,回洛倉也反復易手。

顯然,洛陽並不容易攻克!而且,當時,周邊地區,尤其江都等地仍有大批隋軍、群雄軍。

五月,柴孝和提出:不如避實就虛,趁虛攻取關中。再回師關東,一舉定天下!

當時,儘管長安仍然是隋都城,但隋煬帝即位後,統治重心已經逐漸東移到洛陽。

隋煬帝到江都後,洛陽仍有隋軍20餘萬(不包括後來才來的王世充)!而且,運河通後,江都隋軍等地回洛陽也是極方便的。

避實就虛,先取關中,以高屋建瓴之勢圖取天下,可謂當時的上策。

而當時如果瓦崗真的圖取關中,恐怕無人能够阻擋。

後來,李淵起兵後,决意全力先取關中,擔心李密來搶,特意卑詞致書,穩住李密。

而瓦崗軍商議此策的時間,比李淵起兵早了2個月!

可是,李密雖認為這是上策,但仍然以義軍“皆山東之人,怎肯隨軍西去”,擔心翟讓等人在河南“各競雌雄”為由拒絕了此策。

由此,就隋末大局而言,李密將奪取關中,高屋建瓴的機會留給了李淵。

就洛陽之戰而言:李密在洛陽的作戰,註定要陷入與若干方向強敵連續苦戰的困境。

表面勝利掩蓋不了戰鬥力的缺陷決議既下,李密再攻洛陽!

駐守洛陽的楊侗只得緊急向隋煬帝求救,隋煬帝調集大軍,前來增援。

五月二十八日,李密、裴仁基與段達、龐玉的隋軍列陣而戰,大敗,死傷過半。

六月十七日,李密整頓、補充後再戰,擊敗隋軍,奪回洛倉。

隨後,隋煬帝又調王世充等人增援洛陽。

隨後,王世充統一指揮洛陽隋軍十餘萬,與瓦崗大戰。

王世充軍的戰鬥力確實高出義軍一籌。

王世充率精兵在洛北列陣,李密親率精兵渡河迎戰,結果大敗,柴孝和落水而死。

李密遂發揮起義軍機動靈活的特點:一面與敵正面相持,一面襲敵後方營地,調動王世充後,大敗之。

隨後,翟讓率軍出戰,不利而退,王世充猛追,李密乘其不備,兩翼、背後夾擊,大敗之。

最後,王世充在得到大批援軍後,渡洛水來戰鬥。

隋軍指揮不統一,秩序混亂,但先成橋的虎賁郎將王辯橋孤軍突進,居然佔據優勢,“密營中驚擾,將潰”。只是王世充未知情况,鳴金收兵。

結果,李密趁機反殺,大敗隋軍。

黑石、洛水,連番失利後,王世充“畏縮不敢出”。

儘管瓦崗軍連敗王世充,但是,也暴露出巨大的問題:瓦崗軍正面交戰能力不及對手。

在洛北之戰等正面對決中,瓦崗軍往往失利,而在洛水之戰中,即便是孤軍冒進的隋軍,也打得瓦崗軍“將潰”。

洛陽附近的隋軍,皆是精銳。瓦崗軍只有發揮農民軍機動靈活的作戰特點和卓越的指揮,才可以擊敗對手!

此消彼長:形勢使然就在王世充部被壓制時,形勢再次發生重大變化。

首先,是瓦崗軍內部的變化。

617年十一月,李密殺掉了瓦崗軍創始人翟讓!

儘管李密對翟讓舊部多加安撫,極力控制影響,但瓦崗軍“密之將佐始有自疑之心”。

其次,是“協力廠商介入”,“鷸蚌相爭”

618年三月,隋煬帝被殺了!

宇文化及率禁軍及江淮士卒10餘萬人,企圖北歸。

無論對洛陽楊侗,還是對李密,宇文化及都是一個巨大威脅。

但是,夾在中間的李密,顯然是最先受到威脅的。

尤其是:對於缺乏糧草的宇文化及來說,李密手中的那幾個糧倉,比洛陽城的誘惑大多了!

李密只得接受楊侗册封,專心對付宇文化及。

後人把李密與楊侗聯合,陷入“鷸蚌相爭”態勢認為是李密戰敗的主要原因。

其實,是宇文化及進佔黎陽,打擊李密在先,李密如果不接受楊侗册封,就會陷入“腹背受敵”。

李密的選項並不多,這一點早在他放弃趁虛進軍關中,一意圖取洛陽的時候就已經决定了。

最終,李密擊敗了宇文化及。

不過,瓦崗軍元氣大傷,“其勁兵良馬多戰死,士卒皆倦”。

而且,由於府庫空虛,李密連獎賞將士都很難做到,士氣低落。

同時,洛陽敵軍變强了。

原本,隋軍既有原駐洛陽守軍,又有各地援軍,彼此不一。而洛陽內部權力鬥爭也十分激烈。

就在李密與宇文化及激戰期間,王世充政變,奪取了權力。

囙此,王世充已可以自如統一調度洛陽一切資源作戰。王世充悉心備戰,“人心漸銳”、“器械精”。

此消彼長間,王世充開始反擊了。

揚短避長九月初十,趁瓦崗軍初破宇文化及元氣未複,王世充發兵來攻。

瓦崗將帥再次討論對敵之策。

裴仁基指出:王世充精兵來攻,洛陽必虛;我們正面據險抵擋,側面襲洛陽;王世充知洛陽有危必然回救;我軍不與急戰,就按照這個套路,疲憊他,“破之必矣”。

李密極為贊許:公言大善!

同時,李密指出:王世充兵精器利,利在速戰;瓦崗糧草充實,利在持久;瓦崗只要憑堅城挫敵鋒芒,可以全勝!

裴仁基、李密的思想,延續了瓦崗軍長期以來靈活機動,不與硬拼的指導思想。

而且,當時,洛陽城外的金墉、偃師這樣的堅城,北邙山這樣的險要,興洛倉這樣的糧倉均在瓦崗軍掌握,完全有條件這麼玩!

不過,單雄信等人堅決反對。

他們認為:我們人多這麼多,而且江淮新附將士(宇文化及舊部)正想立功,怕什麼?

大多數將領都主張採取單雄信等人的速戰方略。

李密按不住眾將,只得放弃其正確意見,屈從眾將。

顯然,李密並非智力不濟,而是其治軍挑戰已經接近極限。

先是翟讓事件,後是連番苦戰,再是慘勝後因府庫無錢“有功不賞”,眾將的情緒已經接近臨界點。

李密壓不住眾將的情緒,只得“惑於眾議”,做出了揚短避長的決策。

試探之戰次日,王世充派數百騎兵進攻偃師城北的單雄信。

裴行儼、程知節率軍自北邙山救援,與敵遭遇。

裴行儼中箭倒地,程知節救起;敵騎來追,程知節奮勇殺回,挫敗敵軍。

程知節的個人勇武,救下了裴行儼,也避免了慘敗。

但是,這一天的作戰中,驍將孫長樂等十餘將領受重傷!

顯然,經過一個多月的此消彼長,雙方戰鬥力的差距進一步拉大了!

同時,王世充發現:瓦崗軍仍然輕敵,“不設壁壘”。

實力不濟,卻滿滿的優越感,這樣的部隊,已經是軟柿子了!

王世充决心一戰破敵!

一戰而破王世充所率精銳,多是江淮勁卒,信巫術。

王世充一番迷信操作,洗腦,打雞血。

當夜,王世充派200精騎潜入北邙山設伏。(裴行儼、程知節等名將正駐此,不能察覺,可見其士氣之低)

次晨,王世充帶領打了雞血得江淮勇士朝著瓦崗軍主力衝殺過來。

瓦崗軍兵力數倍於敵,他們相信王世充會進攻偃師這樣的據點,但是,未曾想到王世充敢來找瓦崗主力決戰!

李密等人倉促迎戰,在敵人不要命的衝擊下一時陷入被動。

當然,對李密這樣的老江湖,你想靠一波猛衝就解决問題是不可能的。瓦崗兵多,一旦緩過神來,王世充的“襲擊紅利”消失,瓦崗軍仍有勝算。

王世充沒有指望一波沖死瓦崗,他製造混亂,只是為了釋放一個更大的混亂計策:謠言計。

激戰正酣時,瓦崗軍突然看到李密被綁起來示眾,敵軍高呼:李密被抓了!

這個李密,當然是王世充事先準備的長相酷似之人。

不過,亂軍之中,起義軍不明就裡,士氣大挫!

這時,埋伏於北邙山的200騎兵從高處疾馳而下!

他們並沒有直接攻擊瓦崗軍激戰部隊,而是疾馳到瓦崗營寨,縱火焚營。

前面看到自己的主帥被抓了,後面看到自己的營壘被燒了···

原本自稱急著要立功的新附軍隊,張童兒、陳智略等人直接投降!

瓦崗軍徹底崩潰!

王世充大勝!

大崩盤邙山之戰中的崩潰,只是瓦崗軍大崩盤的開始。

當時,以兵力論,瓦崗軍仍然居多!

但是,崩盤已經開始了。

王世充乘勝進攻偃師,義軍將領被部下劫持,投降!裴仁基等名將也跟著被俘。

隨後,洛口倉守將邴元真也派人迎接王世充。

此時,李密最後掙扎了一次。

他得知炳元真要投降,“知而不發”,試圖將計就計:好好埋伏,然後對渡洛水的王世充軍“半渡而擊”,挫敗敵人,穩住形勢!

李密,一如既往的有謀呀!

但是,崩盤的力量,是謀略扭轉不了的。

到王世充渡河時,士氣低落的瓦崗軍偵察部隊居然沒有發覺!等到王世充直抵洛口倉時,單雄信等人又不肯出擊···

都這樣了,還玩什麼玩···李密徹底死心了,逃走了···

炳元真、單雄信等人投降。

此戰,瓦崗軍被俘者達十餘萬人,損失了多位戰將,從此一蹶不振!

邙山之戰,李密被王世充以少勝多,一蹶不振。

平心而論,李密之敗,並非其用兵之能不及對手。

對如何敵我優劣勢,以及如何擊敗王世充,李密是很清楚的。

諷刺的是,在此戰的幾個關鍵節點,李密都明明知道該作什麼,卻偏偏要放弃···

在戰畧上,他知道趁虛進軍長安,是上策。

可是,他擔心眾將不肯跟隨西去,又擔心翟讓“各競雌雄”而選擇進軍洛陽,“挑戰高難度”。

結果,他擊敗了洛陽隋軍,迎來王世充;擊敗了王世充,迎來宇文化及;擊敗了宇文化及,又迎來恢復元氣的王世充···

在戰術上,儘管他清醒地認識到敵我雙方的優劣勢,認為應該採取“守勢”消滅王世充,卻依然屈服於眾將的壓力,被迫選擇不利於自己的速戰速決。

即使到了最後時刻,李密依然看到了穩定形勢的機遇:半渡而擊,挫敗敵軍。但軍心已渙散,基本的偵察不到位,基本的聯合打擊無法執行,最後只有無可奈何地迎來大崩盤。

囙此,歸根到底,李密的失敗,是瓦崗軍組織建設上的失敗。

瓦崗軍雖坐大,但在政權建設、軍隊建設、軍事決策上仍然非常粗糙。

軍隊建設上:軍隊仍然是各將率部“以義聚”。

在李密殺翟讓、瓦崗軍連番苦戰、慘勝無法得賞後,“以義動”的凝聚力也到了臨界點。

軍事決策粗糙:最高領導,雖有過人之處,但在決策上仍然只能“民主決策”,無法獨斷專行。

這些弱點,註定了表面强大的瓦崗軍,已經到了崩潰邊緣,更不可能成為一統天下的政權。

瓦崗英雄要充分發揮其才能,還要去找真正的“真龍天子”。

無論古代還是現代,要走得遠,內部建設與戰鬥能力同等重要,不可偏廢。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