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學歷的他已獲18項專利改良革新把“不可能”化為“可能”

上海 41℃ 0
摘要:今年54歲的他僅有國中學歷,卻有著機械設計天賦,加上自身刻苦努力,把一個個“不可能”化為“可能”,已先後獲得18項專利,去年被評為全國勞模,在整個行業中起到了示範作用。白清良僅有國中學歷。

  “白工好!”

  上海北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裏,機器聲隆隆作響,一根根半米多長、二指多粗的黝黑鐵棒自動通過加工機器,棒端的毛刺、棱角被切削成一定角度的光滑斜面,完成倒角工序。白清良帶著記者在車間裏走,不時有年輕工人向他微笑致意。

  “這些鐵棒被製成汽車轉向器裏的齒條、减震器裏的活塞杆等零部件之前,首先要完成倒角。原本人工操作倒角,10秒加工一個零件,還有吸入工業粉塵致病的隱患;如今有了棒料綜合處理機,完成一個零件只需1.7秒,解放了工人的雙手,粉塵問題、安全問題也得到了解决。”白清良說。

  這些棒料綜合處理機的前身是自動倒角機,研發設計者正是北特科技工裝部首長白清良。今年54歲的他僅有國中學歷,卻有著機械設計天賦,加上自身刻苦努力,把一個個“不可能”化為“可能”,已先後獲得18項專利,去年被評為全國勞模,在整個行業中起到了示範作用。

  北特科技是一家生產加工汽車零部件的企業,公司位於嘉定區華亭鎮。2002年,白清良進入北特科技工作,起初是名資料檢驗員。

  2008年的一天,公司老闆來到資料檢驗車間,說起了零件倒角的難題。人工倒角費時費力,公司老闆詢問白清良,能不能想辦法設計一個自動化設備?

  白清良是黑龍江人,在老家做過電焊工、修理改進過農機具,有機械設計方面的經驗。接下老闆的“派單”後,白清良日思夜想,一個個小機构、小零件在腦海裏漸漸有了三維圖案。他花了好幾個月,不斷鑽研改進,自掏腰包尋找供應商加工、採購所需零件,親自組裝調試。最終,一臺自動倒角機設計完成,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公司一口氣訂制了3臺這樣的機器,投入生產後,原來負責倒角工序的工人由12人降為4人。如今,這臺自動倒角機經過白清良多次改進更新,已“進化”成融合了下料、倒角、打跳動等6道工序於一體的棒料綜合處理機。

  白清良研發設計自動倒角機,靠的僅僅是修理農機具的經驗和一點點天賦嗎?當然不是。設計一臺機械設備背後的辛勞和汗水,鮮為人知。

  白清良僅有國中學歷。別的工人能輕易看懂的圖紙和三維圖形,他看起來猶如“天書”。

  “工匠更要有自我革新的决心”。來到上海後,白清良買了臺可擕式筆記型電腦和很多專業書籍,每天晚上自學軟件知識,經常一熬就是一個通宵。學了大半年,白清良已能熟練運用AutoCAD,但也付出了代價:眼睛過度疲勞,原本1.5的好視力被磨成了近視眼。

  矯直機的自動上下料系統,每年約為公司創收30萬元;雙頭車床自動上下料裝置,每年約為公司創收65萬元;連杆夾棍滾絲設備,每年約為公司創收40萬元……自動倒角機的研發成功,開啟了白清良一發不可收的工裝自動化設計之路。

  “創新,就是要追求突破,敢於顛覆傳統、敢於挑戰經驗,始終相信任何事都會有更好的解決方案。”白清良說。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