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對諸葛亮提出的戰畧如果管用,蜀漢為什麼最先亡國?

河北 72℃ 0
摘要:諸葛亮在三國故事中的第一次亮相,來源於三顧茅廬的故事。他給劉備提出的統一全國戰畧就是著名的隆中對。在隆中對中,諸葛亮在分析了當時的形勢之後,提出了北拒曹操,東和孫權的外交戰畧後,把進取戰畧定為奪取荊州,進一步攫取益州、漢中,以此根據集聚兵力、招攬人才、休養生息……一旦北方政局出現重大變化,則兵分兩路,主力進取關中地區;偏師則有荊州北上宛城、洛陽。

諸葛亮在三國故事中的第一次亮相,來源於三顧茅廬的故事。他給劉備提出的統一全國戰畧就是著名的隆中對。在隆中對中,諸葛亮在分析了當時的形勢之後,提出了北拒曹操,東和孫權的外交戰畧後,把進取戰畧定為奪取荊州,進一步攫取益州(主要是巴蜀地區,今四川、重慶)、漢中,以此根據集聚兵力、招攬人才、休養生息……

一旦北方政局出現重大變化,則兵分兩路,主力進取關中地區;偏師則有荊州北上宛城、洛陽。兩路大軍夾擊中原,以興複漢室的大義獲得群眾支持,取得稱霸中原的有利戰畧態勢……

中國山脈分佈圖

這一戰略的提出為當時實力孱弱的劉備集團規劃了一條明確的發展路線,劉備集團也是按照這個規劃一步一步進行的。憑藉這個戰畧,劉備從一個寄人籬下,兵不過數千、將僅有數員的微弱勢力發展成為天下三大勢力之一。

但是,前期順利推行的該戰畧在蜀漢建國後卻陷入瓶頸!最終,蜀漢不僅完成統一天下,恢復漢室的宏願,反而成為了三國中最早滅亡的政權!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唐國強版的諸葛亮

細看隆中對的戰畧,會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除了佔據荊州,隆中對戰略規劃的步伐與漢高祖擊敗項羽,最終建立漢朝的進軍方向基本一致……但為什麼劉邦可以成功開創西漢二百多年的統治,為後世打下良好的基礎,劉備卻功敗垂成,成為後人哀之歎之的結局呢?只能說時代真的不同。

劉邦所處的時代中,他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而他最大的助力實際上來自他最大對手項羽。項羽在進入關中後,對天下格局做了大幅度的調整:在表面上尊懷王熊心為義帝,都於陳縣,而暗中密令英布、吳芮、共敖將其殺死於南遷途中;另一方面,則自立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以霸主的身份將全國分成十八個王國,分封給諸侯、部將和降將……

項羽分封諸侯示意圖

這個册封有很大的漏洞。首先就是關於義帝的安排,作為所有舊楚人名義上的主君,由項羽進行安排本身就不符合規制,已經落下話柄。之後將其殺死更是給自己安上了不義的惡名,後來的彭城之戰中劉邦以為義帝復仇的名義召集諸侯聯軍攻入彭城就是明證。

這還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的是這個分封沒有考慮到地方實力派的實際情況,而是單純憑藉個人好惡與想像進行安排。這種脫離實際的格局設定本身就存在著巨大隱患。諸王各自之國不久就爆發了一系列衝突。

陳餘因不滿項羽的分封起兵擊走常山王張耳,迎代王趙歇為趙王(趙歇本就是張耳、陳餘共同擁立的趙王);燕王臧荼擊殺遼東王韓廣(原燕王),完全佔有燕地;齊地實力派田榮擊敗項羽册封的齊王、膠東王、濟北王,統一齊地……這些都刺激了作為霸主的項羽。尤其是距離彭城極近的田榮,更是項羽重點打擊的對象。

趁著項羽攻打齊國的時候,劉邦從漢中出發,還是三秦。此時佔據關中的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都是原秦國降將,他們的王爵實際上是以新安被屠殺的秦軍士卒換來的,因而受到秦地百姓的唾弃。

相反劉邦在進入關中後,善待秦朝宗室,約法三章,深得當地人的支持……再加上兵仙韓信的出色指揮,漢軍很快就拿下了整個關中地區,擁有了舊秦國的版圖。這為後來劉邦在楚漢之爭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即便是彭城戰敗後極端不利的狀態下也可以依賴關中、漢中和巴蜀的人力、物力與項羽在滎陽長期對峙。

傳世的劉邦畫像

而劉備卻並不具備這樣的條件。諸葛亮提出隆中對的時候,曹操已經基本統一北方了。到了劉備打敗同為漢室宗親的益州牧劉璋,完全控制巴蜀之地時,關中已經完全被曹操控制。甚至漢中的張魯也已經被曹操攻滅,曹軍的觸角已經威脅到了巴蜀地區。

儘管憑藉後來的定軍山之戰等戰役的勝利,劉備拿下了漢中這一地區,但染指關中的時間視窗已經喪失。即便拿下關中,經歷了董卓、李傕、郭汜等軍閥反復蹂躪的關中地區也無法提供足够的人力、物力支撐之後的軍事行動。

劉備

諸葛亮後來數次北伐將重點放在祁山一線,就是為了獲得隴西優質的兵源與戰馬,獲得長期作戰的物質保障。更重要的是,曹魏周邊沒有實力相當的敵對勢力,可以牽制曹魏的兵力與注意力,讓蜀漢可以從容蠶食關中地區。

除了對手的失誤外與漢高祖取天下的行程相比,隆中對還存在幾處致命的問題所在。

首先是沒有後期的具體戰畧。劉邦在與項羽滎陽對峙後,採取了多線並進的發展策略。北路,韓信在消滅魏國之後,開始進取代、趙、燕等地。首先在井陘之戰,背水一戰擊敗20萬趙軍,接著迫降燕國。

漢初三傑,劉邦勝利的重要保障

次年(西元前203年),韓信攻齊,一舉按下齊國都城臨淄。接著在濰水擊敗齊楚聯軍,消滅楚將龍且率領的20萬楚軍。中路,漢軍聯合彭越不斷騷擾楚軍後勤線,讓楚軍後勤難以為繼。南路則策反了項羽曾經的部將、九江王英布,牽制了楚軍相當的兵力。三路配合加上劉邦在滎陽牽制了楚軍的主力,最終扭轉了漢軍在戰爭初期的不利局面。

與劉邦的多路並進不同,劉備集團只有兩條戰線可以選擇:由漢中進取關中、由荊州北上攻打宛、洛地區……後一條戰線正是關羽進攻的路線。歷史上關羽在這條戰線上的進攻一度迫使曹操準備放弃許都,但最終在孫權偷襲荊州後敗走麥城。

關羽

在關羽失去荊州後,由漢中出發的進攻路線,被諸葛亮修改後成為後來蜀漢的主要進攻路線,但一直沒有什麼亮眼的戰績!其原因多種多樣,最為關鍵的是後勤不足!

另外一點則是荊州地區的取捨。在隆中對最初的規劃中,荊州始終佔據著重要的位置,不僅是奪取四川地區的基礎與前進基地,也是後期經略中原的一個要點。在最初的設想中,荊州和關中會是鉗制中原的兩把利齒。

所以,劉備在關羽死後不顧一切發起對吳國戰爭,不僅僅是為了復仇,更重要的是為了收復荊州,恢復鉗制中原的態勢,但最終猇亭之戰的戰敗讓這一切成為幻影。劉備集團無法捨棄荊州的同時,孫權集團更無法捨棄對荊州地區的控制。「欲固東南者,必爭江漢,欲窺中原者,必得淮泗;有江漢而無淮泗,國必弱,有淮泗而無江漢之上游,國必危。」

對於任何以吳越地區為覈心的政權來說,任何敵對政權或潜在敵手「據有荊州全境」,都是致命的問題。後來的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南宋末年在四川、重慶被蒙古軍隊反復蹂躪的情况下,南宋依靠襄陽——樊城防線依然堅持了很長時間。但當這條防線被摧毀蒙古軍隊摧毀後,僅僅一兩年的時間臨安就成了援軍的戰利品,南宋徹底滅亡。

「全據長江,形勢益張,易為守也」,可以說是孫吳集團的覈心利益所在,是孫吳集團上下孜孜以求的戰略目標。為了自身的安全,他們絕對不可能長期容忍荊州控制在劉備集團(後來的蜀漢政權)手中。儘管雙方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是盟友關係,但爆發衝突是必然的。而隆中對卻忽略這一關鍵點。

可以說,隆中對從一開始就是建立在理想基礎上的戰畧計畫,它存在許多的一廂情願。不過他的價值依然是不可忽視,他應該是第一種成熟的南北對抗戰畧。後世巴蜀、荊襄、吳越三大地區成為南方政權在南北對峙時必須控制的三大節點。這實際是對隆中對的完善。

諸葛亮能看出這些並提出計畫,的確是十分厲害的存在,因為把這些理論完整總結出來已經到了明清時期。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