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中,“荒蕪寂寥”似乎是青藏之地長期以來的主色調。
唐代詩人柳中庸就曾用:“青海戍頭空有月,黃沙磧裏本無春。”的詩句來感慨青海之地的高寒荒漠。
然而,這裡的生態實際上是豐富多彩的,特別是近年來青海湖面積的持續新增,為維護本地環境提供了强力保障。
青藏高原處於東亞季風、印度季風和西風急流的彙聚帶,而青海湖作為青藏高原東北部的重要水汽源,將它看做是全球氣候變化的響應區也並不為過。
據青海水文水資源勘測局的報告顯示,1956年青海湖的湖區面積達到4611平方公里,在此後的48年間裏,青海湖面積有增有减,但總體呈現縮減的趨勢。
關鍵節點在2004年,這一年青海湖的面積4213平方公里,在歷經了近400平方公里的萎縮後,青海湖迎來了十幾年的快速擴張期。
2020年,湖泊面積已經達到4543平方公里,只用了16年,青海湖就擴大330平方公里。
青海湖風景
那麼,青海湖不斷變換大小的原因是什麼呢?
追根必先溯源,想要解開這些問題的疑團,我們先要對青海湖有更多的瞭解。
青海湖的誕生
青海湖又名措溫布,藏語意思為“青色的海”,它是典型的斷陷湖,湖岸線較平,岸坡陡直。
約20~200萬年前,青海湖形成初期,還是一個流域廣大的淡水湖泊,它與黃河相通,氣候溫和多雨。
可是在距今約13萬年前的新構造運動中,導致周圍多個山地隆起,堵塞了原本應該注入黃河的倒淌河。
自東向西流的倒淌河
如此一來,沒了出路的倒淌河水只能匯入青海湖,青海湖的外泄通道被阻塞,引發氣候變化,四面又被群山所包圍,久而久之就變成了現在的鹹水湖。
青海湖的消退
前文說到,青海湖出路被堵,導致氣候產生變化。這種現象雖然緩慢,但影響卻是持久而又重大。
據史料記載,南北朝時期青海湖號稱千里周長,但到了唐代就僅剩400多公里,清乾隆時又縮減為350公里。
相關人員根據古湖堤遺址的考察,判斷出青海湖水位下降了約有100米左右。
到了近現代,科技革命在全球掀起製造浪潮。
上個世紀50年代以來,全球氣候暖幹化現象逐漸明顯。囙此導致青海湖水位下降、土地沙漠化、草場退化的情形,比以往要更快一步。
此外,隨著工業的發展,各種資源的開發,青海湖的生態環境與經濟建設也有了衝突。雖然它的變小跟人類活動的因果關係不大,但也確實產生了影響。
青海湖在變大
青海湖湟魚
進入新世紀以來,青海湖的生態問題受到廣泛關注,為了保護好青海湖流域的生態環境,相關部門定下內部治理、外部保障、科學檢測的治理方針。
經過多年持續的人工治理,以及全球變暖等因素的綜合作用下,青海湖這才用了十幾年時間,就遏制了退化現象,還有望恢復以往的風光。
人們為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而歡欣鼓舞。
如果青海湖按照現在的趨勢,繼續增長下去的話,有人預測可能會在數百年內,它就能重新成為黃河水系的一部分。
到那時,青海湖的湖水變活,鹽度勢必會急劇下降,重新變成淡水湖泊。
2010年,黃河洪峰通過壺口瀑布
有人可能會說了,這樣不是挺好的麼!既能給西北人民提供飲用水源,又能擴大綠洲的範圍。
不過俗話說: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青海湖變大,固然好處多多,但同樣可能會對周邊的生態,產生更加劇烈的變動。除了青海湖本身,黃河主幹再加上青海湖流域的水量後,對河道沿岸是否會形成威脅,也未可知。
當然,上述都只是猜測,有些不著邊際。可事實上,在青海湖的周邊,已經出現因湖面擴張而造成的損失了。
擴張的隱患
中國科學院跟河南理工的程儉、劉昌華等教授對此做過深入研究。
2021年3月,他們在《湖泊科學》上發佈文章,講述了自2004年以來,因青海湖的快速擴張,導致對當地人居設施與草地的一系列影響。
青海湖風光
2004-2019年青海湖的水位累計上漲3.27米,擴大面積超過300多平方公里。
如果按照一個縣城平均50平方公里的面積來算,青海湖的漲幅,已經足够有6個普通縣城大了,而且這種增長仍以每年20km²的速度持續著。
雖說西部地區大多地廣人稀,但現今已經淹沒了附近切吉鄉、金灘鄉以及青海湖鄉的部分居民點,此外還有幾十公里的道路也被淹沒。
程儉教授等人製作的未來50年青海湖擴張示意圖
同時他們還做了模型預測,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况下,未來50年,青海湖水位將會再上升10米,淹沒178個居民點和1200多公里的道路,即使是青海湖北面的青藏鐵路,也會被淹沒113公里。
此時的青海湖,它的面積將會達到6563平方公里,比如今的面積還要大2000多平方公里。東非國家模裡西斯的面積,也不過才2040平方公里。
而青海湖擴張的代價,就是沿湖的優質草場。
青海湖邊
最近幾十年,青藏高原上的湖泊外溢現象屢有發生,不僅給當地帶來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更嚴重的還影響到了生態。
青海湖中的鳥島,已然有了苗頭。
近年來由於湖水的上漲,導致鳥島的部分道路、碼頭和建築物或被淹沒或被破壞,如此種種,必然需要更多的關注。
2011年5月,青海湖鳥島
青海湖所在的青海省,素有三江之源、中華水塔的美譽。豐富多樣的物種及其獨特的地理位置,都使它成為調控中國,乃至全球生態系統的關鍵一環,而大自然的多變,由此可見一斑。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