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在天下的孫權,卻因為目光短淺,錯過了唯一能够奪取天下的機會

河北 82℃ 0
摘要:尤其是它私自敗盟,白衣渡江偷襲荊州,擒殺了關羽,更是讓我們不耻。但是,我們不要忘了,三國三國,少一國都不能稱其為三國。東吳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表現,是因為它也是一個想要爭奪天下的集團。囙此,我們有必要對東吳奪取天下的方略做一番探討。在這裡,魯肅提出了東吳奪取天下的戰畧方案,那就是奪取荊州,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

我們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對東吳沒有什麼好印象。尤其是它私自敗盟,白衣渡江偷襲荊州,擒殺了關羽,更是讓我們不耻。但是,我們不要忘了,三國三國,少一國都不能稱其為三國。如果沒有吳國的參與,就不會有三國這個時代。東吳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表現,是因為它也是一個想要爭奪天下的集團。囙此,我們有必要對東吳奪取天下的方略做一番探討。

一、東吳的野望。

在三國的歷史裏,我們對諸葛亮的《隆中對》都十分熟悉。估計很多人都還背過,朗朗上口。蜀漢日後就是按照《隆中對》裏的方略,進行了一步步的戰畧行動。但是,東吳同樣也有奪取天下的方略,那就是孫權和魯肅的《榻上問對》,瞭解它的人就不如《隆中對》多了。

孫權

據《三國志魯肅傳》記載,當年周瑜將魯肅推薦給孫權,孫權和魯肅相談甚歡。於是孫權獨自把魯肅留下,商談天下大事。這就是東吳有名的《榻上問對》。《三國志魯肅傳》中是這樣記載的:

(孫權)因密議曰:“今漢室傾危,四方雲擾,孤承父兄餘業,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顧,何以佐之?”肅對曰:“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錶,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在這裡,魯肅提出了東吳奪取天下的戰畧方案,那就是奪取荊州,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帝號以圖天下。這個方案得到了孫權的認可,在日後的東吳的戰畧行動上,處處體現了這個方案的影子。

魯肅

二、赤壁之戰後的形勢。

在孫權和魯肅制訂奪取天下的方案時,劉備還沒有來到荊州。後來劉備到荊州後,得到諸葛亮的輔佐,採納了《隆中對》的方案,形勢又發生了新的變化。

到曹操南下,奪取荊州的時候,孫權面臨曹操的巨大的軍事壓力,內部投降的呼聲很高。但是孫權內心不願意投降,在得到周瑜、魯肅的支持後,聯合劉備,在赤壁打敗了曹操。曹操看南方一時難以平定,被迫留下部分兵力守衛要點,主力撤回北方。

在赤壁之戰後,東吳按照它的戰畧方針,把注意力放在長江沿岸的要點上。東吳的目標是南郡,周瑜率領東吳的主力和曹仁進行了長期的爭奪戰。《三國志吳主傳》中記載,“瑜、仁相守歲餘,所殺傷甚眾。仁委城走。”最終,東吳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奪取了江陵,實現了全據長江的設想。

赤壁之戰

而劉備集團則迅速南下,奪取了江南的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並且依靠四郡的資源,迅速壯大了自己的實力。這時的劉備集團不是當初的弱小勢力,已經發展成為一支不可小覷的力量。

這樣,孫劉兩家之間就又產生了新的問題。那就是東吳如何處理盤踞在自己的腹地的劉備集團。周瑜等人的建議是,收服劉備,為己所用。比如說扣押劉備主要將領,用聲色去腐蝕他們。使劉備集團群龍無首,分化瓦解。但劉備集團的君臣都是以匡扶漢室江山為己任的,這些手段難以達到目的。再加上魯肅等聯盟派從中周旋,這些建議沒有被孫權採納。

最終,經過魯肅的中間努力,雙方採用了一個比較明智的解決方案--“借荊州”。

周瑜

三、借荊州的影響。

借荊州,是孫權心裡的一個刺。借荊州,實質上只是借了南郡一個郡。但是由於這個南郡戰畧地位極其重要,導致了多年以後,孫權依然因為借荊州這件事對魯肅耿耿於懷。《三國志吳書九》中,孫權評估魯肅說,“(魯肅)後雖勸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可是,如果我們客觀的來看待這件事情,就會發現,魯肅借荊州不但不是他的短處,反而是他的長處。

當時,劉備按照《隆中對》的方案,需要一個出兵宛洛的戰役出發地,於是向孫權提出借荊州的要求。魯肅居間調停,孫權答應了劉備的要求,將從曹魏手中浴血奮戰奪來的南郡借給了劉備。

在當時的情况下,東吳雖然全據長江,但是劉備被包圍在腹心之中。東吳站在第一線,抵抗著曹魏的全部壓力。而劉備則躲在東吳的身後,一面發展自己的勢力,一邊等待時機。這對東吳是不利的。

隆中對

而劉備集團也不甘心被包圍的境地,為了完成《隆中對》的構想,它也需要南郡這個要地,做取益州和北伐的基地。這樣,在魯肅的周旋下,雙方達成了協定。劉備的兵力被送上第一線,減輕了東吳的壓力,使得東吳可以專意淮南。囙此,史書說,“曹公聞權以土地業備,方作書,落筆於地。”可見這件事給曹操心理衝擊之大。

但是,孫權借荊州給劉備的真實意圖並不是幫助劉備實現《隆中對》。他的真實意圖是給劉備一條出路,好把劉備的勢力從荊州攆走。這是他和魯肅戰略意圖的分歧所在,也正是這個戰略意圖的分歧,導致了日後敗盟的發生。

四、不可逾越的障礙合肥與張遼。

孫權在和劉備虛與委蛇的同時,也在淮南對曹軍進行了多次交鋒,各有勝負。但是,南郡一直是孫權的一塊心病。南郡不回到自己的手中,孫權睡不安席。

當孫權得知劉備取益州的消息後,一怒一喜。怒的是,劉備封锁孫權取益州的行動,反而自己去獲取益州。喜的是,劉備既然有了益州的地盤,自己就可以名正言順的要回荊州,把劉備的勢力驅逐出去。

可按照《隆中對》的計畫,南郡是北伐宛洛的出發地,劉備是絕不可能還給東吳的。囙此,劉備推脫說得了凉州再還。孫權一怒之下,出兵湘水,雙方差點火拼。當時曹操入侵漢中,劉備怕益州有失,與孫權以湘水為界,平分江南四郡,雙方暫時和解。

劉備自以為事情到此為止,可他不知道,在孫權心裡,江南四郡全部給東吳也比不上南郡,將來不管怎麼樣,也要拿回南郡。

合肥

孫權在荊州問題告一段落後,就把目光回到淮南來。這次他的目光盯上了曹魏在淮南的重要據點合肥。合肥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清初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稱合肥為“淮右襟喉,江南唇齒。自大江而北出,得合肥,則可以西問申、蔡,北向徐、壽,而爭勝於中原。中原得合肥,則扼江南之吭而拊其背矣。”囙此,孫權對合肥也是志在必得。

可是這一次,孫權遇上了他人生的剋星張遼。十萬大軍竟然打不下七千曹軍守衛的合肥城。剛一遭遇,張遼就直殺入孫權麾下。這時,孫權露出了他外强中幹的真面目,竟然嚇得逃上高塚躲避。連當年不願意進院牆內躲避的袁紹都不如,使得全軍喪膽。接下來攻城不克,撤軍時被張遼在逍遙津突襲,險些丟了性命。

這一仗,張遼威震東吳,孫權徹底喪失了進攻淮南的勇氣。多年以後,孫權還說,“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坐鎮淮南的張遼成了孫權無法逾越的障礙。

張遼威震逍遙津

五、天下之大機。關羽的襄樊之戰。

孫權不得不再次把目光回到了荊州的方向。淮南打不下來,但有長江和自己的水軍,暫時可以保證安全。可是,南郡一直在劉備手中,終究是心腹之患。這時,魯肅已死,接替魯肅的呂蒙迎合孫權,說出了奪回荊州的設想。據《三國志呂蒙傳》記載:

初,魯肅等以為曹公尚存,禍難始構,宜相輔協,與之同仇,不可失也,蒙乃密陳計策曰:“(今)征虜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蔣欽將遊兵萬人,循江上下,應敵所在,蒙為國家前據襄陽,如此,何憂於操,何賴於羽?且羽君臣,矜其詐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東向者,以至尊聖明,蒙等尚存也。今不於強壯時圖之,一旦僵僕,欲複陳力,其可得邪?”權深納其策,又聊複與論取徐州意,蒙對曰:“今操遠在河北,新破諸袁,撫集幽、冀,未暇東顧。徐土守兵,聞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勢陸通,驍騎所騁,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後旬必來爭,雖以七八萬人守之,猶當懷憂。不如取羽,全據長江,形勢益張。”權尤以此言為當。

孫權呂蒙君臣的這段對將來的戰畧方案的產生,主要原因是東吳的聯盟派的主導者魯肅已死,剩下的這些以呂蒙為代表的人已經對劉備方面不滿已久,這時都爆發了出來。這些人認為,劉備集團的崛起是依靠東吳的赤壁之戰起家,而現在發展以後,以劉備關羽為首的劉備集團對自己不但沒有感恩之心,反而懷有惡意。

如果是這樣,還不如除掉關羽,奪回荊州。有自己的水軍為後援,根本沒有必要害怕曹操和關羽。孫權也認可了這個設想。這實際上,孫權集團又回到了“全據長江”的老路上來。這個時候,孫權集團已經决定武力奪回荊州,把劉備的勢力趕回西川。

可憐劉備集團對孫權集團的戰畧變化毫無察覺。關羽已經成了孫權的目標,荊州成了東吳砧板上的肉,劉備集團還在做著結好孫權的美夢。

關羽被擒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北伐襄樊,水淹七軍,活捉於禁,斬殺龐德。緊接著,東吳和曹操勾結。呂蒙白衣渡江,偷襲荊州成功。關羽走投無路,大軍潰散,敗走麥城,被東吳擒殺。

兩年之後,又發生了夷陵之戰。陸遜在夷陵火攻劉備七百裏連營,大敗蜀軍。自此,三國的疆界格局基本確定了下來。

六、東吳取得天下的關鍵。

從最後的結果來看,東吳終於達到了“全據長江”的戰略目標。但是,就最後的東吳的形勢來看,戰畧態勢沒有得到多少改善,甚至還有惡化的趨勢。

在西段,西有蜀漢的威脅,北有襄樊的威脅,被迫投入大量兵力防守。在東段,我們都知道一句話,“守江必守淮”。淮南曹操佔有合肥要地,東吳根本無法把勢力擴張到淮河一線。囙此,曹魏隨時可以把兵力前出到長江一線。東吳本身兵力有限,又新增了更多的防區,根本失去了北伐的能力。孫權和魯肅的問對裡面的爭奪天下的預想成了一句空話。終三國時期,東吳也未能改變自己的被動防禦態勢,直到滅亡。

那東吳難道就沒有奪取天下的機會了嗎?如果我們對整個過程進行縝密的分析,我們還是認為是有的。這個機會,就在關羽的襄樊之戰的時候。

襄樊之戰

首先,孫權有著其他兩個集團都沒有的優勢,那就是外交優勢。曹劉兩家視為死敵,號稱漢賊不兩立。而雙方又都和孫權有姻親的關係。這就使得孫權集團擁有得天獨厚的外交優勢。有了這個優勢,孫權可以置身事外,坐山觀虎鬥,也可以在最關鍵的時候撕破盟約,收取最大利益。孫權不必擔心劉備集團對自己背盟,而自己隨時可以選擇對關羽襲擊的時機,這個優勢可以給孫權帶來巨大的利益。

第二,關羽北伐,能够削弱曹魏的實力,對東吳有很大的好處。在關羽獲勝的情况下,會大幅度的削弱曹魏的勢力,減輕東吳下一步進取中原的壓力。在這個時候,孫權集團應該把主要的兵力投入淮南戰場,儘快解決合肥這個釘子。如果能够奪取合肥,控制淮河一線,不但會改善長江的防禦態勢,還可以為下一步逐鹿中原做好準備。

第三,背盟的時機。要達到孫權的全據長江的戰略目標,必須拿回南郡。但是由於有《隆中對》的戰略部署,劉備集團是不可能歸還南郡的。要拿回南郡就必須敗盟,襲取荊州。那麼,敗盟的時機十分重要。不能早,也不能遲。

如果早的話,等於東吳為曹魏解圍,並可能和關羽拼得兩敗俱傷。如果遲的話,關羽立足已定,就失去機會。所以,時機的拿捏是關鍵中的關鍵。

周瑜魯肅呂蒙陸遜

當關羽和曹魏陷入對峙狀態的時候,東吳要採取援助的姿態,並給予關羽糧草甚至兵力的援助,讓關羽和曹魏拼得兩敗俱傷。如果關羽能够拿下襄陽樊城,給曹軍嚴重打擊,而自己也損失慘重的時候,這個時候背盟襲擊是最好的時機。如果關羽拿不下襄樊,但是和曹軍拼得兩敗俱傷,被迫撤軍的時候,這個時候也是襲取荊州的時機。

如果能够把握好時機,造成曹軍和關羽兩敗俱傷,東吳取得西控荊襄,東控淮河的態勢,那麼,東吳還是很有可能奪取天下的。而孫權掌握著選擇時機的主動權,是應該能够做到這一點的。

但是,由於東吳君臣的目光短淺,行事拙劣,奪取荊襄失之過早,使得曹魏沒有受到應有的打擊。又沒能够控制淮河荊襄一線,戰畧態勢沒有能够得到根本性的改變。還囙此產生了夷陵之戰的連鎖反應,雖然獲勝,可自己也損失慘重,造成了吳蜀兩國兩敗俱傷的結果。這使得曹魏坐收漁利。最終,曹魏一家獨强,吳蜀兩國苟延殘喘,必然滅亡的格局固定了下來。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