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式”加油站:一個比“莆田系”醫院更賺錢的生意

福建 80℃ 0
摘要:“沉七洲,浮莆田”。古時莆田有幾塊沙洲組成,當地居民與潮汐搏鬥,向海要田,把幾塊沙洲圍成陸地。與臺灣一衣帶水的莆田,佔據福州和泉州經濟走廊的覈心位置。莆田商幫,是福建莆田市商人的總稱,現時世界各地共有200多萬莆商,其中海外莆籍商人有100多萬,足迹遍及73個國家和地區。一座座小小的加油站,硬是在莆田人手中做成了年產值4萬億的生意!跟國企加油站比,莆田系是加油站價格戰的祖師爺。

無處不在的莆田人

“沉七洲,浮莆田”。

古時莆田有幾塊沙洲組成,當地居民與潮汐搏鬥,向海要田,把幾塊沙洲圍成陸地。

可能正因為如此,莆田人骨子裡就融入了一股“拼勁”。

與臺灣一衣帶水的莆田,佔據福州和泉州經濟走廊的覈心位置。然而,在以農業為主的舊社會,如此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並未給莆田人帶來繁榮興盛。相反,眾多的丘陵地形,平原稀疏,使得人多地少。

但這也給了莆田一個好處——遠離戰亂。

歷史上凡是“九省通衢”、“虎踞龍盤”、“兵家必爭之地”,在亂世都是人口大滅絕的地方。

中原發生戰亂,逃到閩南、閩中,是古人經常的選擇。

當然,普通百姓既沒有路費也沒有地理知識從中原逃到閩南,能够逃避的,應該也是比較有錢的精英階層。

錢多,知識多,在任何動亂時代,都多一份活命的機會。

當地的文化得以延續,族譜祠堂,也香火不斷。

然而聚在這“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方,莆田人想要生存下去,乃至出人頭地,擺在他們面前的只有兩條路:

要麼“學而優則仕”,要麼下海經商。

善於發現商機,團結,抱團,互助;宗族觀念强,重視鄉親關係,宗教迷信多;為了尋找機會滿世界跑,善於打擦邊球,成了當地文化。

這種文化,其實就是閩南文化。這種文化的誕生,和“逃難文化”,同樣也和莆田在古代不適合農耕的地形有關;溫州、潮汕,均是如此。

多數莆田人背井離鄉去异地求謀生計,慢慢也就養成闖蕩天下的習俗,其足迹遍佈海內外。隨著資本積累,莆商開始形成有規模的商幫,活躍在各省,經營著從修鞋到錢莊諸種行業。

莆田商幫,是福建莆田市商人的總稱,現時世界各地共有200多萬莆商,其中海外莆籍商人有100多萬,足迹遍及73個國家和地區。

國內各大中城市有約90萬莆田商活躍在各條戰線,年創產值約2萬億元,國內的莆商主要經營民營醫院,木材,珠寶,建築建材,民營加油站等多個行業。

只要有人在的地方就有莆田人做生意。

莆田系加油站

然而真正讓“莆田系”這個概念進入人們視野的,還是2016年的“魏則西”事件。

直到那個時候,人們才知道,原來很多著名公立醫院的科室很多是被莆田系承包的,全國80%的民營醫院也是由莆田系興辦的。

甚至在全國縣城鄉鎮的徒步区,在都市星羅密佈的高樓大廈裏,莆田製造的“假阿迪”、“假耐克”就滲透其中,藏在不少人的脚上,日行千里。

就連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都有莆田人經營加油站的身影。

上世紀90年代,莆田油商開始鋪設終端銷售網路,把相當一部分力量轉入在國內建設加油站上來。

莆田系加油站從福建向雲貴高原鋪開並迅速向全國蔓延。

2008年前後,莆田系加油站品牌已形成規模,比如中圖能源、中能集團、中福集團等都在這一時期形成規模。

但是,福建油商一直信奉“不文宣就是最好的文宣”,且投資手段多樣化,所以莆田系加油的總量和分布情况一直不太明朗。

早年,能源雜誌曾對莆田系的油商——中福集團有過報導:

中福集團在京、津、冀、遼共擁有加油、加氣站近40座;在京藏高速內蒙古包頭段投資一對服務區,耗資近兩億元;在瀋陽沈北及天津楊柳青建成兩座油品儲存能力1萬噸的油庫。

這只是莆田商人財富的冰山一角,更多的資本,已在全國形成連鎖化經營。

早些年,圈內人士稱福建的石油行業投資者為福建油商,近幾年則統稱莆田系,由此看來,莆田油商已形成品牌效應。

2017年8月,介面新聞發出一篇調查報導,引用中國數據網的數據,得出如下結論:全國共有加油站9.6313萬座。

其中,“三桶油”下屬的加油站共計4.6037萬座,占47.8%;民營加油站4.9103萬座,占50.98%。

近5萬座民營加油站有近4萬座(超80%)控制在莆田系手中。

“莆田系”很多加油站集中在偏遠地區,比如內蒙古,貴州,雲南山區,這些地方都是中石化中石油不願意去的地方。

現時開得最遠的開到了西藏珠峰附近,川西卡拉子山口的加油站,就是莆田人開的,那裡海拔4718米。

一座座小小的加油站,硬是在莆田人手中做成了年產值4萬億的生意!

石油教父

然而,在莆田系加油站崛起的路上,有一個人就不得不提,也是被稱為“石油教父”的林恩强。

林恩强是誰?對於普通人來說這名字很陌生,但是在新加坡的石油業內,他們稱他為“林OK”。

新加坡是世界三大煉油中心之一,每年有超過5萬艘郵輪經過新加坡,帶著這裡的煉油離開港口,換回大把的真金白銀。而傳聞這5萬艘郵輪都必須經過林恩强,他不說“OK”,你有再多錢也辦不到。

這個說法有沒有誇張成分我們不清楚,但林恩强的江湖地位是真實無誤的。所以,業內有一句話叫:

“林恩强一聲吼,東南亞油價也要跟著抖三抖”。

1943年,林恩强出生在福建莆田埭頭鎮的一個村莊。下南洋謀生,幾乎成了莆田人的傳統,林父也不例外。12歲時,他隨母親遷居新加坡,讀完中二後就輟學跟著父親出海打魚。

其時,新加坡已經憑藉地理優勢,有了數十年的石油貿易歷史,成為亞洲最大的石油貿易中心。每天出海打魚,林恩强都能看到不計其數的大小郵輪經過,也目睹了“油耗子”們的身影。

所謂油耗子,就是做石油走私生意、賺取中間差價的人,他們晚上帶著油桶出海,天亮前,再把盛滿原油的油桶帶到附近的地下煉油廠。雖然做油耗子賺得不多,但還是比賣魚賺錢一些。

不甘屈服於命運的他選擇加入了油耗子的隊伍。但比起其他“油耗子”,林恩强更膽大貪心。

別人一晚上跑一趟,他會來回跑兩趟,甚至三趟。僅僅兩年時間,他在圈內已經小有名氣,自然也攢下了一筆錢。

不僅膽子大,林恩强的格局還比別人高。所謂成功人士,往往比普通人多了那麼一點眼界,多了那麼一點改變現實的想法,林恩强也不例外。

做“油耗子”並不光彩,受人鄙視,而且危險性極大,也賺不了大錢。當其他“油耗子”在操心怎麼多撈點油、帶多大桶合適時,他已經在盤算建立自己的供應鏈了。

20歲那年,林恩强陞級了“業務模式”。他改從油耗子手裡收油,再拉著油跑業務。期間,他跑遍了新加坡的運輸公司、郊區電廠、建築工地等需要柴油的企業。

並創辦了興隆貿易有限公司(即興隆集團前身),從“油耗子”變成了“油販子”,正式洗白。

5年之後,他買下了生命中的第一艘油輪——“海獅號”,載重100噸的油輪。

30歲出頭,林恩强搖身一變成了石油大佬,開啟了屬於自己的商業帝國時代。

20世紀90年代初收購5艘超級郵輪並定制19艘特殊郵輪;1998年通過價值1.2億美元的一艘中東郵輪一次性購入46萬噸柴油,更是一舉奠定了其在新加坡柴油貿易市場上的霸主地位。

一次次大膽冒進的行為,他都賭對了。

他所經營的興隆集團成為新加坡本土最大的私營船主和獨立石油貿易商,鼎盛時期運營著小到180噸的近海駁船。

達到31.8萬噸的130多艘大型郵輪,每年高達140億美元的石油交易總值與BP、殼牌等跨國巨頭在亞洲市場的份額相差無幾!

林恩强非常重視對福建籍門徒的培養,在“傳幫帶”的模式下,福建油幫得以壯大,外鄉人也很難進去,就連興隆的普通船員,也有很多來自他的老家福建莆田。

隨後,就是之前提到的“福建石油幫”(莆田系)在20世紀90年代崛起壯大,湧現一批油商,更一度成為國內最為强大的民營石油勢力。

林恩强也囙此被尊稱為“福建石油幫教父”。

可以說,正是他的成功帶起了莆田系油商的崛起。

跟國企加油站比,莆田系是加油站價格戰的祖師爺。

他們敢於降價,賣出去的油通常比三桶油的官方售價便宜5毛-1.5元左右。

跟其他民營加油站相比,他們有著更好的服務意識,遞水遞紙,免費送玻璃水都是常規操作,顧客滿意了,生意自然就好。

無論是對於民營同行,還是國企,莆田系加油站都極具競爭力,這也是他們能够迅速崛起,在全國鋪開的根本!

與莆田系醫院的惡臭相比,莆田系加油站反而在整個石油產業具有特殊意義,正是他的存在,給行業帶來了為數不多的活力,讓石油產業的終端不至於被少數巨頭壟斷。

內容轉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原文作者:包不同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