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召開的重慶主城都市區工作座談會上,提出“要加快促進公共服務共建共用,下更大力氣解决好老百姓關心的就業增收、醫療教育、住房保障、養老服務等問題,在高品質發展中推進共同富裕”。
在“一區兩群”協調發展中,如何促進公共服務同城化發展,讓城鄉居民共亯改革發展紅利,收穫幸福感和滿足感?10月15日,重慶日報記者採訪了市人力社保局、市民政局、市教委等部門。
破除壁壘實現就業服務和就業政策城鄉統籌
“沒想到我們農村戶籍人口也可以進行失業登記,享受靈活就業社保補貼!”47歲的郎玉瓊是奉節人,農村戶口,在北碚區蔡家崗街道兩江名居樂軒量販店從事收營員工作,一直以個人身份參加並繳納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前不久,在蔡家崗街道開展的就業服務宣傳活動中,他瞭解到自己可以申請靈活就業社保補貼,很快便申請了下來。
“過去,就業政策更多限定於城鎮戶籍,農村戶籍無法進行失業登記,也無法享受就業政策。”市人力社保局相關負責人說,為突出統籌城鄉發展,破除城鄉公共就業二元結構壁壘,我市在全國率先完成城鄉就業政策統籌改革,將農村戶籍、市外戶籍勞動者納入就業失業登記範圍——農村勞動者可按規定享受社會保險補貼、創業擔保貸款、培訓補貼等35項政策服務,實現了就業服務和就業政策的城鄉統籌。
同時,我市還建成了“智慧就業”資訊平臺,全部接入“渝快辦”政務服務平臺,實現“一點登入、全市共亯”,讓農村勞動力共亯城鎮地區的崗位資訊、培訓資源,幫助農村地區人找崗位、城鎮地區崗位找人。
“我們還積極探索‘公共+市場’服務模式,搭建由重慶市大學生就業創業公共服務中心、10個區縣分中心組成的‘1+10’大學生公共就業服務體系,為各類群體提供職業培訓、人才對接、創業培育和資訊交流等服務。”該負責人表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城鎮新增就業59.7萬人,同比增長21.3%,完成目標任務60萬人的99.5%。
建成城市社區養老服務設施3132個基本實現全覆蓋
當前,“家門口”養老是主要管道。如何為城鄉居民提供社區居家養老服務?
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他們堅持以社區為依託,按照“一鎮街一中心、一村社一網站”的原則,統籌佈局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在新建社區規劃配套養老服務設施,在老舊社區綜合周邊社區商業、國有資產等閒置資源優先建設養老服務設施。
現時,全市已建成城市社區養老服務設施3132個,基本實現全覆蓋;建成農村社區養老服務設施6060個,覆蓋率達到74.2%,預計明年底實現全覆蓋。
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方面,在街道(鄉鎮)養老服務中心設定全托床位,為社區老年人提供全天候全週期托養照料服務,實現“老有所養”;在街道(鄉鎮)和社區養老服務場所設定生活照料、托養護理等功能區域,為社區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醫等35項基本社區服務,實現“老有所樂”;以養老中心為統領、社區網站為支撐,依託智慧養老大數據平臺,提供線上線下居家養老服務,實現“老有所依”。
此外,我市還製定養老機构等級劃分與評定地方標準,建成各類養老機构1453所,養老床位達23萬張。補齊農村養老“短板”,實施農村失能特困人員集中照護及鄉鎮敬老院提檔陞級工程,建成失能特困人員集中照護機构47所,改造提升鄉鎮敬老院300家,農村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覆蓋率達62.1%。
學前教育普惠率達84.74%城鄉差距逐漸縮小
“讀好書”“上好學”是老百姓對教育的期盼,在縮小城鄉校際差距,推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方面,重慶教育部門如何作為?
市教委相關負責人介紹,一年來,主城都市區新增公辦園175所,公辦幼儿園占比達50.40%,學前教育普惠率達84.74%,基本形成廣覆蓋、保基本、有質量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同時,市教委從源頭治理“公參民”問題,主城都市區47所學校“公”“民”全面脫鉤,新增優質公辦學位達10萬個,每年為學生家庭减少學費支出達19億元,優質教育資源持續新增,每年保障進城務工隨遷子女入學達27萬人。
職業教育方面,緊密對接全市“一區兩群”協調發展,構建“1+2+4+N”職業教育發展體系,將主城都市區打造為職教覈心區,主城都市區8所職業院校入選國家首批“雙高”計畫,占全市的80%;新增服務新興技術等產業專業點172個,撤銷專業點40個,專業與產業對接率達到86%。
“我們還著力於提升高等教育服務能力。”該負責人說,我市優化高校資源佈局,對接主城都市區功能定位,有序實施7所市屬公辦高校新校區落戶5個區縣建設。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支持27個高校科技創新項目進入科創中心和西部(重慶)科學城建設項目庫,現時已有18個初步落戶。
下一步,在基礎教育方面,市教委將實施擴大公辦幼儿園資源供給、提升學前教育保教質量、統籌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實施普通高中發展促進計畫、推進普通高中多樣特色發展五大項目;在職業教育方面,實施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優化職業教育院校和專業佈局結構、提升科技技能人才培養質量、鞏固提高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四大項目;在高等教育方面,實施推進高水准大學建設、調整優化高校佈局結構、加强高校學科專業建設、推動高校分類發展、加大高素質人才培養力度、提高創新創業教育和就業質量、提升服務支撐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能力等七大項目。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