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陽喋血,終究不過夢一場——評襄樊之戰

湖北 55℃ 0
摘要:自劉備三顧茅廬,請臥龍諸葛亮出山以後,其實蜀漢的發展方針已然明確。隆中對,可以說是諸葛亮幫助漂泊半生的劉備第一次看清了復興漢室的希望,然而這一切其實在關羽兵敗麥城時,就已經宣告失敗,而後的諸葛亮北伐,恐怕更多的是對先帝托孤的一種交代吧。然而,二爺驍勇,不但圍困襄陽,而且北渡漢水進一步圍住樊城。而反復無常的孫權,終其一生不過偏安江南,只是可惜了當年周公瑾二分天下之計。

自劉備三顧茅廬,請臥龍諸葛亮出山以後,其實蜀漢的發展方針已然明確。“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隆中對,可以說是諸葛亮幫助漂泊半生的劉備第一次看清了復興漢室的希望,然而這一切其實在關羽兵敗麥城時,就已經宣告失敗,而後的諸葛亮北伐,恐怕更多的是對先帝托孤的一種交代吧。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在漢中擊敗曹操,進位漢中王。派費詩帶著詔命假關羽節鉞。假節鉞者,可在轄境內代行君事,備以全荊委羽,自是要讓其放手大幹一場。按照隆中對的規劃,關羽北上進攻襄陽。進一步吸引曹軍的注意,為劉備率部殺出漢中做好準備。然而,二爺驍勇,不但圍困襄陽,而且北渡漢水進一步圍住樊城。樊城守將曹仁滿寵只能眼巴巴等著援軍來救。然而受命而來的徐晃,卻擔心兵力不足裹步不前。於是曹丞相大筆一揮,於禁統帥七路大軍來救曹子孝,卻沒想成就了關二爺威震華夏的英名!可以說,到此為止,諸葛亮的隆中對,已然將要實現大半,關羽在消滅於禁的部隊之後,曹操勢力在荊州一帶已近乎再無生力軍可言,那麼曹操害怕擔心遷都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然而自古以來,因兵臨城下而避其鋒芒選擇遷都的都沒有好結果。曹操害怕關羽,但是曹操身邊還有冷眼旁觀之士。於是蔣濟、司馬懿竭力共諫封锁遷都,並提出聯吳抗劉之對策,可以說隆中對的完美藍圖只差這最後一塊鐵板了,然而恰恰就是孫吳這塊鐵板若是鬆動,則之前的一系列努力,也不過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自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戰起,孫劉兩家便在荊州問題上反復糾纏,從頭到腳理不清的恩恩怨怨。仗著曹軍入侵漢中,孫權遂得坐地分贓。一占三郡,馬上化干戈為玉帛,和刀兵相交的對頭“更相覘伺,逐利見便”,去找曹操的麻煩。關羽興兵北伐,孫家允其艦船通過轄境在前,攻合肥在後,怎麼看都和關羽好得蜜裡調油。但蔣濟、司馬懿料定孫仲謀懾於關羽威勢,恐其反噬,瞧著關羽風光,斷不會舒服,更料定此人唯利是圖,翻臉比翻書還快,禮儀廉恥之類的虛名向來不在眼裡。

果不其然,還沒等曹操拋媚眼,孫仲謀的效忠信已經飛也似得遞來了。時距孫權攻合肥未及三月。

轉眼間滿手的敗券變勝券,曹操自是喜出望外,摁下遷都的昏招,自東線調兵遣將,召還張遼諸軍,一心一意要清算了關羽。

雖說暗地裡曹操聯吳抗劉看來關羽戰敗已成定局,但是不要忘了,孫劉交好豈非一朝一夕,况且劉備被滅下一個閉著眼都知道等待北方鐵騎的就是孫吳他自己,那麼孫權究竟是為什麼下了這麼大的决心也一定要致關羽於死地呢?這恐怕也要從關羽自身來找一些原因。關羽一向重阿兵哥而輕士大夫,而糜竺之弟,糜芳一向以士流自居,囙此與關羽關係向來不算融洽。關羽北伐,糜芳和傅士仁負責糧草,因南城失火折損軍需,被假節鉞的關羽扔下一句“還,當治之”。正所謂,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這糜芳和傅士仁私下一合計,這關二爺要是打了勝仗回來,我二人還能苟命?於是選擇投降孫吳。正所謂天時地利人和,如今關羽北征在外,後方卻已經倒戈,孫權就是不想要這份荊州大禮包看來都是不行了。

曹孫結盟,曹操這邊心情為之一振。於是派兵繼續增員徐晃,兵力新增的徐晃也終於開始進軍,徐公明靜若處子,動若脫兔,利用關羽分散包圍樊城的弱點,聲東擊西,佯攻圍頭,實取四塚,在曹軍强大攻勢之下,四塚防線險象環生,關羽見狀,親率五千步騎,出營邀戰,以攻為守,但仍寡不敵眾,被迫退回。徐晃當機立斷,率大軍並行追擊,長驅直入,樊城內,曹仁、滿寵亦率軍殺出,兩面夾擊。關羽臨危不亂,退卻得法,未遭大損。大軍回屯漢南,利用水軍優勢隔絕漢江,襄陽仍在口中。而後呂子明白衣渡江,關羽苦心經營多年的江陵、警察頃刻間改弦易張。關羽大軍被首尾夾擊,失敗已然成為定局。

關羽失敗之前,劉備已回成都開始整備軍力,修葺道路為出軍漢中做最後的準備。關羽雖然按照隆中對的計畫,牽制住了曹操的主力部隊,卻沒料想孫權關鍵時刻反水,正所謂一著不慎滿盤皆輸。至此,諸葛亮隆中對的計畫已然落空,而後的夷陵之戰,劉備慘敗於弱冠書生陸伯言的熊熊烈火之下,不過是斷送了蜀漢自打進入益州以來所積攢的有生力量,將興複漢室的視窗徹底關閉。一代梟雄劉備將一個看起來千瘡百孔的爛攤子留給了諸葛亮,可以說從諸葛亮開始到薑維投降於鐘會,此後的蜀漢北伐並沒有實際的獲利,不過是一種充滿英雄主義色彩悲劇式的自我感懷而已。

而作為襄樊之戰的實際指揮官,關羽雖然指揮定奪有度,不失為一代名將,但是缺乏政治智慧,在關鍵的用人之處也是給對手提供了可乘之機,可以說關羽不得不為其的失敗攔下大部分的責任。而反復無常的孫權,終其一生不過偏安江南,只是可惜了當年周公瑾二分天下之計。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