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88歲,想買套房養老

山东 77℃ 0
摘要:但是,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老年人也加入到“買房大軍”的行列。雖然他們已經進入人生尾聲,原本應該歲月靜好、安享晚年,但這些老人也仍會像自己的後輩那樣,為一套理想的房子操心盤算、東奔西走。1993年,60歲的老馬從北京的一所高校退休。這段歲月靜好的日子成為老馬最珍貴的回憶。再加之有親人在身旁照料,88歲高齡的老馬認准青島作為自己最後的養老歸宿。

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提及買房這件事,在很多人的認知裏,都應該是要成家立業的年輕人或者是年富力强的中年人要操心的事。但是,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老年人也加入到“買房大軍”的行列。雖然他們已經進入人生尾聲,原本應該歲月靜好、安享晚年,但這些老人也仍會像自己的後輩那樣,為一套理想的房子操心盤算、東奔西走。

也許在“住”這個人生大事上,似乎從來跟年齡無關。

“給孩子少點負擔吧。”

1993年,60歲的老馬從北京的一所高校退休。與許多剛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老年人一樣,忽然放鬆下來的他走下講堂,開始尋找新的人生快樂。他終於有時間給妻子做頓飯,幫她料理花花草草。

其實剛退休那會兒,老馬特別不適應,好在那時大孫子剛上幼儿園,每天的接送成為他的固定任務。老馬還記得,那時他送孩子上幼儿園後,老伴就上街買菜,等他回來後做午飯,老兩口1點多午休,醒來後老伴打開收音機邊一邊放著評劇,一邊做家務;他則坐在書桌前,繼續讀書寫作,直到被老伴催促去接孫子。這段歲月靜好的日子成為老馬最珍貴的回憶。

十年前,老伴的猝然離世一下子讓他失去主心骨。在夫妻倆居住的不足60平米的老家屬樓裏,老馬忽然就病倒了,兒子給他請過保姆照料,雖然身體逐漸好轉起來,但老馬的孤獨感卻與日俱增。

幾年前,小他20歲的妹妹來北京看望他。兄妹倆多年分隔兩地,在家人的支持下,年過八旬的老馬被接到老家青島跟妹妹一家一起生活。兩個老人的子女常年在外工作,於是他們兄妹倆成為彼此最近的依靠。

與北京乾燥的天氣、繁忙的街道不同,作為中國最宜居都市之一,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的青島向來是老年人安居養老的首選之地。再加之有親人在身旁照料,88歲高齡的老馬認准青島作為自己最後的養老歸宿。

但新的問題出現了。老馬如今已88歲高齡,都說“人老先老腿”,這兩年,老馬新添了靜脈曲張的毛病,這讓他每走半個小時都要坐下來,把腿抬高,緩解腫脹。所以,走樓梯這種事對老馬簡直是噩夢。

由於妹妹在青島的老房子沒有電梯,為了方便照顧哥哥,她特意在外租了一個帶電梯的房子。但租房養老畢竟不是長久之計。思前想後,老馬决定要在在青島買個大一點的房子,這樣不僅方便孩子們回青島看望他們,也希望自己和妹妹可以住得稍微舒服一點。在盤了下家底之後,老馬的預算也差不多出來了,首付180萬以內。

雖然已是耄耋之年,腿脚也不利索但老馬仍然思維清晰,接受新事物比同齡人快,電腦和互聯網使用起來也非常嫺熟。今年年中,他在網上聯系上了居理買房網在青島的諮詢師,開始了自己的買房之路。

老馬的需求很簡單:面積大一點、環境好一點、有電梯。資金方面,老馬自己有30萬,其它的首付款子女會承擔。另外,他和子女都沒有購房資格,所以只能用妹妹的名義。

雖然需求明確,錢也不是問題,但看房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很多案場的銷售覺得他的預算和需求不匹配,就不是很上心。有時候看到中意的樓盤,老馬提出想去工地看看,對方都不太願意帶他去,全都是諮詢師帶著他去實地看,給他一遍遍講。

“其實不是預算不够,只是不想再開口讓子女出錢了。”老馬說出了心裡話。

“現在的社會競爭很大,孩子工作壓力也重,給他們减少負擔,這是我這輩子最後能做的。”在和諮詢師聊天的時候,老馬總把這句話掛在嘴邊。

“我怕有一天,樓都下不去了。”

與老馬不太一樣,上海老太太梅阿姨想買房粹是因為聽說自己住了50多年的老弄堂即將拆遷。

她太想走出去了。

在鄰居眼中,年過六旬的梅阿姨的命運十分坎坷,早年喪偶的她,沒能留下一兒半女在身邊。而且,她腿脚患有先天性的麻痹症,每走幾步都要喘氣休息。過去的幾十年,她都獨自一人住在黃浦區長樂路的那個破舊的弄堂裏。

上海的弄堂本是最具烟火氣的地方,但梅阿姨的居住條件非常簡陋。長長的巷子裏,衛生間是公用的,而且需要走很長一段路。平時還湊合,但一到梅雨季,梅阿姨經常腿疼難忍,這時候去衛生間就成了一件痛苦且艱難的事,但梅阿姨就這樣硬生生的熬了幾十年。

無人照顧、腿脚不便,這樣的人生際遇,放在一些人身上,想必可能會就此消沉下去,但梅阿姨一直對生活比較樂觀。即便已近古稀,但梅阿姨依舊希望生活質量可以提高一些。這不,在得知可能拆遷的消息後,梅阿姨就打算用拆遷款買個新房子。

至於對房子的樣子,梅阿姨希望的很簡單:有個獨立衛生間,有個電梯。

年齡越來越大了,摸著黑、淋著雨跑公共衛生間的生活,梅阿姨覺得越來越吃力了。她怕有一天,她連樓梯都下不去了。

“我媽都90多了,再不住好點沒機會了。”

貴州的李奶奶今年90多歲,如果不出意外,在下一個生日之前,她就可以住進城區裏有電梯的新房子。

這對看了近一個世紀風風雨雨的李奶奶來說,卻也是人生第一次。

和梅阿姨一樣,李奶奶家裡之前也是遇到了拆遷。在女兒的建議和幫助下,李奶奶决定用自己的積蓄買一個城區裏大一點的、帶電梯的新房子。因為她想離女兒近一點,離醫院也近一點。畢竟歲數在那擺著,難免毛病多,這樣都好有個照應。

除了這些,李奶奶的女兒選房時還有一個特別的要求:交房要快。

“老人等不起啊,90多歲了,雖說身體還硬朗,但也經常生病,我們這些老城區的二手房大多沒電梯,符合要求的吧,價格又太高,我們就說看看新房,希望媽媽有生之年能有個寬敞的房間。”李奶奶的大女兒今年也快70歲了,她自己也是做奶奶和外婆的人了,回憶起老母親這幾十年的居住環境,她有些自責。

據她講述,小時候她和父母還有弟弟妹妹一家五口擠在簡陋的平房裏。直到1995年,母親組織看她家困難,給分配了樓房,他們一家才搬出去。但老房子戶型窄、條件差,尤其是沒電梯的弊病很快在母親上了年歲之後成了大問題。

“老人家辛苦了一輩子了,到這個歲數了,再不住好點我怕沒機會了。”李奶奶的大女兒歎了一口氣。

有人歡喜,有人夢碎

老馬的兒子知道老父親還在為自己考慮,但他不願父親苦了自己。在得知父親和姑姑都滿意其中一個樓盤後,他和表兄妹商量,又凑出了30萬幫助老人把首付敲定。最終,老馬購入了一套118平米的三室一廳。簽約當天,老馬的妹妹給陪他們買房的居理買房網的諮詢師送了一頂遮陽帽,表達感謝。

因為她覺得,現在肯花時間在老年人身上的年輕人,畢竟都不多了。

上海的梅阿姨終究還是沒能有個帶電梯的新房子。因為拆遷被擱置了。梅阿姨還是走不出這條破舊的弄堂。

對於一直耐心陪著她跑東跑西看房的小夥子,梅阿姨覺得很抱歉,因為她覺得耽誤了人家帶其他客戶的機會。但同時又很感激。先不說那位年輕人沒說一句怨言,她更記得有一次新盤的樣板間在二樓,但是售樓處沒有安裝電梯,正當她在樓下手足無措的時候,陪同看房的這位居理買房上海諮詢師二話不說彎下腰直接把她背上了樓。

雖然一輩子沒有享過兒孫的福,但那一刻讓她覺得仿佛有了兒子。

她在想,哪怕一輩子困在這條弄堂裏,這世界也總會有很多好心人會關心照顧像她這樣的獨居老人吧。

在有限的預算下,符合李奶奶心願的房源非常少。在居理諮詢師的詳細分析和建議下,經過反復比對,李奶奶的子女們鎖定了老城區的一個新樓盤,沒有精裝、戶型一般,但交通方便,能保證2021年底交房。

現在李奶奶的子女們都翹首企盼年底能讓老人家住上新家。那不僅是他們的一份孝心,更是李奶奶一輩子的念想。

追求幸福的權利,從來和年齡無關

美國學者K·M·迪特裡克說,“人出生在各色家庭中,在成年後又有了自己的家,到了老年不管這些是否發生變化,每個人仍會有自己感覺中的家。”對於我國老年人來說,家的概念更為豐富。它不僅是一座房子,更是與子女享受天倫之樂,從中獲得安全與滿足感的地方。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家庭結構小型化,“空巢老人”已經成為一種社會現象。

根據國家統計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有2.6億人,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1.9億人。據專家預計,到2030年我國老齡人口將近3億人,而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或將達到90%。

不管是老馬、梅阿姨,還是李奶奶,他們無疑是無數“中國式”父母的縮影,也是億萬空巢老人的寫照。他們年富力强時為家庭和子女日夜奔波,退休後主動承擔照顧孫輩的重任,年老體弱後,自己又不願成為子女的拖累,選擇獨自終老。他們一輩子都在圍著孩子轉,一輩子都在為孩子做出這樣那樣的犧牲。

或許這不應該是中國父母的宿命。

榮格說,“每個人都有兩次生命,第一次是活給別人看的,第二次是活給自己的”。老年人雖然已經“日薄西山”,但他們依舊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權利。他們的願望值得被關注,更值得被尊重和認真對待。

畢竟,我們都有老的那一天。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