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回隔離28天!封關超600天,我們離愉快去香港還要等多久?

上海 63℃ 0
摘要:“你說過兩天來看我,在本月6日林鄭月娥本届任期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中,將儘快與內地通關視作“頭等大事”。最新消息是,國家出入境管理局决定在廣東省試行恢復內地居民辦理赴港商務簽證,11日起開始申請。持有效赴港證件及核酸檢測陰性證明人員,入境香港後享有豁免隔離政策。不知不覺,香港與內地封關已經超過600天了。思前想後,高康去年底回了趟上海,來回隔離28天時間換來在上海5天自由。

“你說過兩天來看我,

一等就是一年多。”

在本月6日林鄭月娥本届任期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中,將儘快與內地通關視作“頭等大事”。

最新消息是,國家出入境管理局决定在廣東省試行恢復內地居民辦理赴港商務簽證,11日起開始申請。持有效赴港證件及核酸檢測陰性證明人員,入境香港後享有豁免隔離政策。

儘管只是個別地區單向通關,但畢竟邁出了第一步。那麼,好消息還會繼續嗎?

不知不覺,香港與內地封關已經超過600天了。冷冰冰數位背後,是活生生的故事。

“入境隔離14天政策是去年(2020年)2月8日開始的,當時說5月7日結束。”微信電話那端,在港的中資企業員工高康(化名)回憶,當時他已經安排好5月底回上海探親。之後,隨著疫情反復,特區政府將政策多次延期,如今已經延至明年(2022年)3月底。高康的心態,從開始樂觀等待,到後來愈發失望,再到如今徹底躺平,用上海話就是“橫豎橫了”。

“怎麼會不想上海的家人?”再便捷的通訊管道也不可能替代面對面的那種感覺。思前想後,高康去年底回了趟上海,來回隔離28天時間換來在上海5天自由。儘管代價有點大,但高康還是覺得很值得,“在上海沒什麼人的公園中,脫下口罩安心躺在草地上自由呼吸,這種感覺真好。”

有人要去港,也有人要來滬。

見到港企高管宗先生的時候,他剛結束香港入境上海後的“14+7”隔離和健康監測。由於工作原因,他不得不往返於滬港兩地。於是,這一年多來回滬港3次,付出了20多次核酸測試及4個月隔離的成本。更重要的,是工作節奏的變化,“原本是現在想下周幹什麼,現在多算上21天,變成這個月想下個月幹什麼。”

一年多來,滬港兩地人員往來數下跌99%,原本密度很高的滬港班機量一减再减。“最少的時候一天就兩班直航。每次我回上海會坐下午的那一班。”宗先生解釋,這樣可以上午在家多陪陪家人,一起吃頓午飯。

更難熬的,是想動而不能動。

去年疫情剛出現時,廣東女孩短短留在深圳,港籍男友匆匆趕回香港。從此,一條淺淺的深圳河,成了彼此間最遠的距離——來回28天時間。“異地戀最難的是,生病時,他不在身邊;難過時,也沒有人來為你擦眼淚;委屈時,沒有辦法打氣加油。”

於是,短短和男友决定,兩人在深港交界的中英街見上一面。那天,近在眼前卻不能觸摸對方的無助感,讓兩個人都哭了。就這樣站著聊了一上午,邊上的警衛實在忍不住了:“你們還沒聊够?”當然沒聊够。那天後,他們又回到一河之隔的异地生活。

赴港採訪中,類似無奈的故事聽了很多。不敢丟下飯碗而奔向對方,是所有跨境情侶的痛楚。一年多來,有人堅持不了而不得不分手,而短短他們决定繼續等待。“我們决定,等通關後就結婚。”

“要像永遠不會通關一樣活著。”一比特香港媒體人在朋友圈中留言,但她後面還有半句,“要像明天就會通關一樣生活。”

封關的影響遠不止於跨境人員往來的驟停。

最直觀的例子,外人少了,靠人流吃飯的旅遊業、餐飲業、酒店業日子遭遇寒冬。過去要2000多元港幣一晚的星級酒店住宿,如今掛600多元依然門可羅雀。即便是本地人常去的餐館、酒吧、影院、健身房,也因為疫情反復觸發政府的“限聚令”,或是閉門謝客,或是縮減入內規模,勉强度日。

這些行業是勞動密集型行業,連鎖反應就是香港失業率一段時間內創出新高。還有,就是人的心態。用宗先生的話,“內地這麼大,去別的地方能透口氣,香港那麼小,又不是所有人都愛去郊區爬山。”“關了”這麼多天后,當地航空公司開發出“香港飛香港”的班機,天上轉悠一圈,只為給那些憋壞的港人找回熟悉的感覺。

解决這一切需要兩地恢復正常通關,但這又回到疫情防控上去了。

作為一比特非本地人,高康承認,香港疫情防控其實蠻難做的。這座城市的國際樞紐定位决定它不可能長期、完全封閉起來,不得不面臨巨大境外輸入風險,“防控措施嚴也不好,市民覺得自由受到限制,感到不舒服;松也不好,疫情在社區蔓延,感到不安全。就在這之間來回搖擺”。一段時間內,特區政府一直處於救火狀態。

之前,境外人士入境後可選擇居家隔離14天,但這種形式全憑個人自覺。於是取下電子監測手環,在隔離期內離開住所上街的情况,時常出現在媒體上。還有,就是之前香港核酸測試以深喉唾液測試為主,也就是常說的“吐口水”,其準確性實在是一言難盡。

曾經有段時間,香港上上下下都把希望寄託在疫苗上,但之後殘酷的事實證明,沒有嚴格的防控措施,單憑疫苗遠遠不能恢復如初,更何况香港那並不算太高的疫苗接種率。

當香港出現第三、第四輪社區傳播時,就有人呼籲要搞全民強制檢測,但最終“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當地複雜的政治社會環境,讓特區政府對此慎之又慎。路徑的依賴,社會輿論的掣肘,只能在原有政策工具箱中找手段,並層層加碼。

顯然,可以做得更多。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澳門與內地在去年9月23日就恢復雙向通關。港媒發了《香港應該向澳門學什麼》的文章。文中提到,關鍵就在於不可以對內地帶來額外風險。

“要保持兩地可以持續通關,就必須防範疫情再次暴發。所以澳門方面必然會採取直接而且快速的應對措施,再配合一直應用的健康碼政策,避免新一波的疫情暴發。觀乎香港市民對於要求香港與內地通關的聲音從未絕耳,澳門應對疫情的手法與應變速度其實非常值得香港政府借鏡。”

要知道,即便澳門這段時間出現零星個案,特區政府已經在短時間內迅速進行了三輪全民核酸測試。

“希望香港把疫情防控作為頭等大事來抓。”去年11月6日,韓正副總理在會見林鄭月娥時說。

今年1月23日淩晨4時,特區政府發出公告:明確佐敦為“受限區域”,區域內人士須留在處所並按政府安排接受強制檢測。不遵從強制檢測令或限制與檢測宣告即屬犯罪,並可處第四級罰款(2.5萬港元)及監禁6個月。這是香港疫情出現一年來,特區政府發出的首張“禁足强檢令”

之後,當社區出現確診病例後,“禁足强檢”成為特區政府的通行做法。與此同時,面對全球反復的疫情,特區政府按抵港人士來源地來作風險評估,通過登機、檢疫及檢測措施,防止個案輸入社區。

這些措施會不會很熟悉?沒錯,精准防控是門科技活,病毒從不會來區分這塊土地到底實行哪種政治制度。

“疫情防控方面,在過去近3個月時間裏,香港社會基本沒有社區感染,社區內已基本‘清零’,社交距離措施已有序放寬。”到了今年9月,林鄭月娥在接受我們專訪時表示,各行各業恢復營運,多項大型活動順利舉行,市民生活大致如常,經濟復蘇勢頭良好。

防控形勢的好轉給了香港上下信心,也看到了通關的希望。

9月上旬,林鄭月娥宣佈“來港易”於當月15日推出在內地居住,除中高風險區的非香港居民抵港均可豁免14天強制檢疫隔離措施。

“特區政府願盡最大努力去改善任何措施或程式,儘量與內地達成一致,令內地有信心,認為香港不會成為防疫缺口。”在9月底舉行首次內地與香港疫情防控工作對接會後,林鄭月娥又做出了如上表態。

“儘量與內地達成一致。”成為特區政府最新表態,而不是過去刻意強調香港與內地的“异”。在防控疫情過程中,考慮“一國”的權重理應比考慮“兩制”多一些。同樣的,在疫情防控中,他處的成功經驗,亦可以用在本地中。

我們常說,“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擁有獨特的制度優勢。這種“獨特”,不能只理解為香港資本主義制度的獨特,還在於其可以綜合兩地制度各自優勢之獨特。用人之長來補己之短,不融匯不足以融合,不綜合各自優勢不足以綜合各方力量。香港要想保持活力和競爭力,就要盡最大可能來借鑒吸收外部的積極因素,才能讓其獨特的制度有動能、永續、得生長。

好消息傳來,特區政府正積極準備第二次內地與香港疫情防控工作對接會。相信隨著香港疫情可控,離恢復通關總會越來越近。

只是期待那天能早點到來。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