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卡林江西,還能不能逆襲?

湖南 67℃ 0
摘要:在外的江西遊子,時常遇到這樣的尷尬——朋友們介紹起自己的家鄉,滔滔不絕,眉飛色舞,輪到我們,常常不知從何說起。在歷史課本中,江西是紅色的,南昌起義、井岡山、蘇維埃,革命老區是江西的底色。在許多外省人眼中,江西是灰色的。引發强烈共鳴,缺乏存在感的“阿卡林省”,成了江西代稱。省會南昌也成了“阿卡林市”。江西老表,還能逆襲嗎?

·這是第4149篇原創首發文章字數5k+·

·劉子|文關注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

江西的底色

在外的江西遊子,時常遇到這樣的尷尬——朋友們介紹起自己的家鄉,滔滔不絕,眉飛色舞,輪到我們,常常不知從何說起。說來說去也還是八一起義、井岡山、廬山,再加個瓦罐湯。

“像個闊過的老地主兒,不時擦亮過氣的舊牌匾”。

在歷史課本中,江西是紅色的,南昌起義、井岡山、蘇維埃,革命老區是江西的底色。

在旅遊宣傳片中,江西是綠色的,廬山、三清山、鄱陽湖、婺源,四處生機盎然,“風景這邊獨好”,是長三角、閩東南、珠三角的後花園。

在許多外省人眼中,江西是灰色的。這些年網上流行各種“環江西概念”,環江西3萬億經濟圈、環江西自貿區、環江西高鐵圈、環江西高校圈……引發强烈共鳴,缺乏存在感的“阿卡林省”,成了江西代稱。

|環江西3萬億經濟圈

省會南昌也成了“阿卡林市”。在主流都市排行榜中,多在三四十名,作為一個600多萬人口的大城市,中規中矩。回首上世紀90年代末、21世紀初,依託“京九鐵路上唯一省會城市”、孟建柱“三個後花園”的定位,南昌本有機會崛起。當長沙、合肥等周邊都市成為網紅、風生水起,南昌卻漸漸失去存在感。

產業發展上,省、市各級政府曾重點打造的汽車、光學、VR、中藥等產業,都沒能走出多遠。數起來,今天依然有行業主導力的企業,也無非是江西銅業、贛鋒鋰業這樣的自然資源型企業,和正邦集團這樣的飼料企業,也不盡如人意。

乃至江西人的口碑,也不好不壞,一聲“老表”,一句“一會讀書,二會養豬”,透露出老實質樸能吃苦,但缺乏闖勁、創造力,幹不成大事的意味。

話說多年前,筆者以前從事廣告行業,一比特湖南籍同事就總結說,在廣東、上海等廣告業發達地區,湖南人、江西人往往就是好搭檔,但“湖南人幹策劃,江西人幹設計”——湖南人動腦、出想法,江西人在電腦前摳圖、熬夜幹體力活。

我聽了哈哈大笑,總結得挺對。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只是放眼“今朝”,比拼工業、科技、大城市,江西崛起的辦法真不多。

江西老表,還能逆襲嗎?

《可愛的中國》,可愛的江西

江西四周,集中著中國最富裕的一些地區。江西老表猛一抬頭,發現自己已然成了“富人堆裏唯一的窮人”。

不光沒有朋友,還爹不疼娘不愛。資料顯示,在周邊省市以及中部地區,江西是央企投資最少的省份。譬如“環江西高校圈”的形成。

八九十年代,江西自己還在起步,但為了支援其他省份,毅然發揚革命般的衕誌友誼。

如曾是財政部直屬五大財經院校的江西財經大學,為了支持中央財經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等高校建設發展,毅然抽調了眾多老師。後來,名師不見回流,反而持續流出。學校也由財政部直屬調整為江西省與財政部省部“共建”。

曾經航空部直屬六大航空院校之一的南昌航空大學,“華東”開頭的華東交通大學,曾經的中國一流名牌大學江西農業大學,江西理工大學(南方冶金學院)等,和他們曾經的地位相比,都是江河日下。此消彼長,“環江西高校圈”成為必然。

這就像江西人交朋友,明明自己不富裕,還要往外送,明明自己有困難,又執拗著不肯開口求助。頗有些迂腐的可愛。

哭窮顯然不是江西人的性格。作為“富人堆裏的窮人”,怎麼混?比財產、比資源,都不太明智。跟在富裕同學屁股後頭撿漏,也永遠只是小跟班,沒有出息。

什麼樣的窮人才有前途?人窮志不窮。

這恰巧就是江西的底色!

江西人方志敏,在他的《可愛的中國》中,用沉重的反思,不屈、樂觀的精神,期望著一個明媚、平等、可愛的未來中國。今天,社會已較為富裕、平等、明媚,但要說“可愛”,好像差那麼點意思。

譬如環江西的發達省市,富裕、先進、時尚,但多少有一些精明、物化的意味,但要說“可愛”,用詞並不太妥當。

當富裕的同學需要產業轉移,當“富人”歷經紛紛擾擾想過幾天清靜日子,當先富需要帶動後富,“可愛”,就成了現代市場經濟的稀缺品質。

回顧上文江西的底色,艱苦樸素的革命精神是可愛的,無論在何種時代都需要弘揚,今天尤甚;

江西的生態環境是可愛的,相對落後的工業,卻保存了生態後發優勢,在“富人圈”三五個小時的高鐵或自駕行程中,綠水青山當然就是金山銀山;

江西的文化是可愛的,從唐詩宋詞裏的廬山、滕王閣,到傳承千年不斷的景德鎮,到井岡山的青春歲月,看起來雖然有些傳統,但底蘊深厚,老少鹹宜,煞是可愛;

|廬山頂上牯嶺鎮

江西人也是可愛的,“老表”聽著或許有些落後、不够精明,但換一種眼光,也是當下都市文明、工業文明日益缺少的品質。在外務工的江西人,吃苦耐勞,忠誠度較高,還不多事,都有口皆碑。

江西人的性格,也許不易誕生商業巨頭、資本巨鱷、科技大佬,但內斂、勤勞、認真、踏實的品格,散發著時代呼喚的工匠精神氣質,尤其適合高精尖製造。遠到景德鎮瓷器,近到對精細度要求極高的航空、光學,江西應當明晰自己獨特的人文地理優勢,找准、培育自己的產業,在資本、高科技、概念滿天飛的“富人堆”裏走德國製造、日本匠人路線。

放眼全國,從生態到人文,從江西學子、遊子,到訓練有素、踏實肯幹的產業工人,要論“可愛”,非江西莫屬。江西老表,本身就可以成為一個金字招牌。

與其跟著“富裕同學”撿漏、求出路,倒不如“另起一行”——發揮人文底蘊,並集中力量補强文教短板,從“風景這邊獨好”,到“可愛的江西”,重塑江西品牌!

重塑“南方人文中心”

周邊的“富裕同學”,江西都學不來。現時來說,江西要學習的,反而是河南。

曾幾何時,河南也是富人堆裏的窮人,經過長期的積累,已曙光初露。

今年,河南衛視火爆出圈、持續輸出,讓全國人民訝異,原來濃眉大眼的中原,也可以這麼帶勁。

其實河南文化牌早已開始量變。民企投資的“只有河南·戲劇幻城”,占地622畝,國內第一次將高雅、嚴肅的戲劇藝術形式作為“被消費主體”,“舉重若重”,將河南文旅推向新高度;

|只有河南·戲劇幻城

位於太行山脚下的小縣修武,七年探索出“縣域美學”路徑,通過美學打通產業、文旅、鄉村振興、地方文化重塑,成為全國縣域崛起的重要榜樣……

文化崛起只是一方面。黃河經濟帶、中原城市群、國家中心都市鄭州、高科技產業集群……河南已今非昔比。

如果說河南是地理和文化上的“北方之中”,那麼江西,就應當是“南方之中”!

江西地理位置優越,“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以長江連通東西,以贛江溝通南北。古代從江西上船,就可以到達全國任何一座重要都市。

同時,江西三面環山一面向鄱陽湖,物產豐饒又穩定安全。唐安史之亂後,北方士族數次南遷,首選之地就是江西。今天遍佈江西各地山區的客家人和客家文化,就是古中原文化的活化石。

北宋時期,江西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1/10,位居各地首位,兩宋期間,“滿朝文武半江西”。元代,至元二十七年(西元1290年),江西人口達1400萬,在册戶、人口數分別占全國的20.2%和23.3%。《明史》載“國初館閣莫盛於江西,故有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江西就是全國教育、文化和思想中心。

宋、元、明三代的六七百年間,江西當之無愧南方乃至中國的交通、經濟和文化中心,唐宋八大家、景德鎮陶瓷、元雜劇、程朱理學、江右商幫(贛商)等,都是各自領域的執牛耳者。

明清後,江西經濟地位被“江南東道”和廣東取代,南北交通地位逐漸被湖南取代(湘江、京廣線)。但即便民國及建國後一段時期內,江西依然是南方重要的中心省份。

到改革開放後,陸路水運衰落,江西思想包袱沉重,又沒第一時間趕上高鐵時代,才逐漸跟不上發展步伐。

總的來說,江西的繁盛是長期的,而衰落不過數十年。隨著江西高鐵網的補强,浙贛粵大運河的修建,未來,江西有望重新獲得南方地區交通覈心的位置。

更重要的是文化中心。

在南方地區,江西無疑是最具文化底蘊的:

今天,你可以在海昏侯國觸摸漢代,在滕王閣吟誦“落霞與孤鶩齊飛”,在景德鎮親鑒傳承不息的“CHINA”;

可以在英雄城南昌瞻仰軍旗升起,在贛南重識紅色蘇維埃,可以在井岡山憶往昔崢嶸歲月;

你可以在婺源擁抱鄉愁,在廬山脚下“悠然見南山”,在鄱陽湖畔觀候鳥、歸田園;

儒釋道三家的宗源盡在江西,你還可以在白鹿洞書院、陽明書院感知大儒,在東林寺感悟禪宗淨土,在龍虎山、三清山重新悟道;

今天,你還可以在八大山人紀念館感悟中國至高水墨意境,在武功山漫步雲中草原、露宿山巔,在廬山西海體驗時尚的“海上度假”……

|武功山雲中草原

與江南、嶺南文化略顯單一不同,江西的文化,豐富多元、各具特色又互相融合,充滿著中國文化推崇的天人合一之境。

與河南、山西、陝西的“XXX年中國看XX”也不同,江西的文化,厚重但不枯燥,生動鮮活而極具體驗性,在強調生態文明、文化自信的新時期,是崛起的核心資產。

江西沒能佔據工業與城市化潮頭,已是事實。卻囙此保留了良好的生態和人文,也是事實。在迎面而來的數位化、炭經濟時代,工業文明、傳統農業文明都將成為過去式。此時,農業文明更強調的生態、人本、和諧,反而更容易與數位文明、炭經濟產生“隔代親效應”。

位於吉安市萬安縣大山中的西元村,原本是一個人口外流、日漸荒廢的老村。傳統的山區夯土房,逐漸退讓給大自然,徒留數十棵古銀杏講述過去的故事。

“過去”不意味著就該被淘汰。在建築設計師王求安看來,這樣純粹的“過去”何嘗不是稀世的寶貝。不搞大拆大建的工業式改造,保持村莊原有格局、老房子原有建築肌理,新增現代生活體驗,新增“社區”公共活動中心,一個令人心醉的高嶺宿集呈現在世人面前。

從荒廢的深山古村,到一千多元一晚的“最美民宿”,最重要的改變,正在於思維。

|萬安高嶺宿集

這樣沒趕上工業化浪潮的“舊事物”,江西還有許許多多……

不停留於工業舊思維(反正競爭優勢也不大),打好文化牌(如河南),趕上大數據(如貴州),才是江西中部崛起,乃至助力國家崛起的關鍵所在。

從强省會到强地市

零幾年,我在南昌郊區讀大學,就深刻體會到南昌作為“全國最大縣城”的尷尬。

當時除了武漢,中部幾個省會城市,大家“五十步笑百步”,差距並不大。怎料經過一二十年“中部崛起”,南昌已被武漢、鄭州、長沙、合肥四大萬億級都市遠遠甩下。僅稍强於太原,排名倒數第二。

彼時同被稱為“最大縣城”的,還有合肥。十多年來,合肥堅持“工業立市”,抓住機遇打造家電之城、資訊產業之城、“創投之城”、科研之城,早絕塵而去,更凸顯南昌的失落。

對外競爭力不足,對內,南昌作為省會的凝聚力也欠缺,難以“服眾”——這牽涉到江西的地理和文化淵源。

自古以來,江西就“善分不善合”。比如相鄰的兩個縣方言完全不同,比如贛南、贛西北山區的客家文化與鄱陽湖平原地區迥異,江西也一直沒有形成統一的“贛文化”。再比如精明的南昌商人,向來被周邊地市稱為“南昌鬼子”,又顯示江西文化的過於保守。

當下,鄰居太强大,省會又凝聚力不足,導致形成各地市分別突圍局面——比如贛東的上饒,一直期望對接浙江、融入長三角,贛南的贛州,已融入珠三角,贛北的九江,可望融入長江中游都市群,乃至贛西的萍鄉,由於近株洲、長沙遠南昌,又習慣與長株潭走動。

而南昌自己,致力於打造環鄱陽湖城市群,從區位、規劃、實力等方面,都不足以帶領各地市。南昌的省會首位度,也遠低於幾個中部省會。

對此形成兩種輿論:一種是通過行政+市場手段聚集資源,繼續加强首位度,這是主流觀點;另一種是質疑,南昌的首位度現狀是自然形成的,也錯過了最佳發展時機,再一味強調“首位”並不合時宜。

我認為,繼續加强南昌是必須的,但鑒於地理、文化、經濟現狀,不應片面追求首位度。在共同富裕時期,南昌應帶動江西崛起,而不是江西配合南昌做大。

除了航空、食品等傳統產業及VR、電子資訊等新興產業,南昌應做强生態及文化類產業,進而帶動整個江西“文化興省”。

南昌是江西的縮影。湖在城中,城在湖中,是水面面積占比最大的都市之一,生態環境優越。八一起義、滕王閣、鄱陽湖、海昏侯、八大山人、萬壽宮等,文化豐富多彩。

打好“生態+文化”牌,做强中醫藥、文旅康養、“新國潮”文創,再探索教育、影視、傳媒出版、新媒體、文博展會等文化產業,在主要城市中率先打響差异化文化牌。

其餘各地級市,在做大做强現有產業的基礎上,也向文化方向靠攏。

如景德鎮,作為一個四線小城市,已吸引了大量的陶瓷、藝術、文創人才,形成了數量龐大的“景漂”。我在景德鎮參觀過程中,就被保存良好的禦窑廠遺址、各大博物館展出的大量陶瓷文物、眾多藝術文創人才震撼,現代的陶溪川創意街區也令人印象深刻。整個景德鎮,完全可以效仿杭州取消門票,打造中國最大的“博物館都市”,中國文化的最佳體驗地;

九江,依託廬山、西海、鄱陽湖等生態文化資源,做强生態經濟、做實鄉村振興,“跟著古詩看九江”,塑造“最詩意的都市”;

上饒,依託婺源、三清山、圭峰等,吸引長三角客群,打造鄉村振興、生態模範,塑造中國人的“鄉愁之城”;

|婺源,一個民族的鄉愁

贛州,在有色、傢俱等傳統優勢產業外,綜合豐富的紅色資源,打造永不磨滅的“信仰之城”……

江西、南昌要突圍、崛起,不應固守工業化、都市首位度思維,也不建議盲目追逐產業熱點左右搖擺。在做精現有產業基礎上,面向數位化、生態文明時代,服務東方文明崛起、民族復興新需求,才能化劣勢為優勢,實現彎道超車。

“不討好眾生,眾生自隨你而來”。阿卡林江西,開放面對未來,重塑文化自信,轉換發展思維,陞級社會治理,明天必然會更好。

新的時代,澎湃而來。江西老表,你準備好了嗎?

作者:民間觀察派,獨立思考者。上海樸人資產合夥人,杭州鼠打猫互動合夥人。

「圖片|視覺中國」

歡迎點看【秦朔朋友圈視頻號】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