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達措國家公園
1933年,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在《消失的地平線》一書中,為世人描繪了一方世外桃源:日照金山的雪峰、巧奪天工的峽谷、茂密的原始森林與繁花似錦的草甸,以及明鏡一般的高原湖泊。在這裡,多民族並存,人與自然和諧相生,代表“遙遠而迷人”的“香格里拉”成為無數人心中嚮往的地方。
這樣的場景,正真實地存在於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境內海拔3800米的高山密林中。碧塔海與屬都湖相伴而臥,“杜鵑醉魚”和“熊撈醉魚”奇觀為人樂道,湖岸邊牧場炊煙嫋嫋、牛鈴悠揚,豐富的珍稀動植物種類和濃郁的藏鄉遊牧風情繪就美麗圖景,定格於香格里拉普達措國家公園中。
自1996年在中國大陸率先開展國家公園新型保護地模式探索以來,雲南省先行先試,經過20餘年的努力,國家公園模式成為雲南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踐行“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理念的共識,為我國建立國家公園體制、出臺頂層設計政策貢獻了雲南經驗和智慧。
如今,雲南省把國家公園體制探索作為創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和建設中國最美麗省份的具體行動,擬建高黎貢山國家公園的綜合科學考察、社會影響評估正在扎實開展,西雙版納雨林(亞洲象)國家公園、無量山—哀牢山國家公園創建前期準備工作穩步推進……國家公園探索的路上,雲南步履鏗鏘,行穩致遠。
寄生植物
破冰:從普達措出發
2001年,面對陞級自然保護區的機會時,迪慶藏族自治州曾舉棋不定:是將碧塔海省級自然保護區申報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進行更嚴密的保護?還是維持現狀,讓周邊村民繼續保有生態旅遊帶來的收入?
這一道關於保護和發展的博弈難題,不僅存在於碧塔海,同樣橫亙在全國各級自然保護區面前。“有一種辦法可以平衡保護與發展。”在主持和參與了雲南多個自然保護區的綜合科考和總體規劃後,雲南省林業和草原科學院教授楊宇明認為,大自然保護協會(TNC)率先引入的“國家公園”發展理念或將成為突破口。
“滇西北的‘三江並流’地區,是全球25個生物多樣性優先重點保護的熱點地區之一,被列為具有全球意義的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然而,滇西北的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環境豐富,卻也十分脆弱,加之經濟貧困,承受著保護和發展雙重壓力。”楊宇明介紹。
1996年,雲南省開始了在滇西北基於國家公園建設的新型保護地模式探索研究,由雲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中科院昆明分院等機构與大自然保護協會合作開展了滇西北大國家公園項目的前期研究。2005年5月,由省政府研究室與大自然保護協會共同組織,邀請了迪慶州政府、原中甸縣林業局等政府部門和清華大學、西南林業大學的專家及相關機構參加,在昆明舉辦了關於在香格里拉創建國家公園的研討會。2006年,在滇西北旅遊現場辦公會上,省政府正式作出了在滇西北創建國家公園的戰略部署,並將“探索建立國家公園新型生態保護模式”列為我省生態環境建設的工作重點之一。同年在西南林業大學成立了國家公園發展研究所,與大自然保護協會合作開始了香格里拉普達措國家公園的創建工作。
屬都湖
創建過程中,省政府成立了國家公園管理委員會、專家委員會,開展了包括國家公園管理體制、法規、准入制度、科技標準等方面的專項研究,規劃將國家公園建設成為保護生物多樣性、森林景觀、濕地景觀資源和民族文化資源的典範,建設成為向公眾提供休閒觀光和體驗自然的最佳場所,實現對具有國家代表性的生物、地理和人文資源及景觀的科學保護和開發。
迪慶州以碧塔海省級自然保護區和國有林場為依託,擴大保護範圍,綜合建立香格里拉普達措國家公園。2007年6月,普達措國家公園正式掛牌,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個國家公園。總面積60210公頃的普達措國家公園,包括了碧塔海閉合型高原湖泊周圍匯水面山茂密的寒溫性針葉林、硬葉常綠闊葉林—杜鵑灌叢、五花草甸—沼澤濕地與湖泊和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資源等完整的複合生態系統,以及古冰川遺跡和傳統村落民族文化等歷史文化遺跡都納入了國家公園的重要保護對象和主要管理目標。
2016年,雲南正式啟動香格里拉普達措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同年出臺了中國大陸首部國家公園地方性法規《雲南省國家公園管理條例》,成為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中“立法引領改革的典範”。
經過5年試點,香格里拉普達措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任務全面完成,並在構建較為完備的國家公園制度體系、探索貧困地區國家公園發展的自養模式、形成融合傳統生態智慧的內生型國家公園生態管理管道、充實“造血式”的國家公園社區可持續發展機制等方面,為建立中國特色國家公園體制積累了可複製、可推廣的工作經驗。
公園內的動物
共贏:在保護與發展中走向未來
現時,全國共有10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其中我省有普達措國家公園一處。而以普達措國家公園為入口,雲南省也成為了大陸最早開始嘗試探索國家公園建設的省份。建立國家公園就是要將我國自然生態系統最重要、自然景觀最獨特、自然遺產最精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部分保護起來,保持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生物多樣性,給子孫後代留下珍貴的自然資產,這是業界專家普遍的共識。經過多年建設,雲南的國家公園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改善民生、統籌推進保護與發展等方面均取得成效。
作為全球組織面積內生態系統類型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普達措國家公園保持著極高的生態系統原真性與完整性。國家公園試點開展以來,區域內生態系統結構功能明顯改善,雲杉、冷杉林等頂級生物群落維持穩定,健康的天然林面積占比高達88.04%,人工生態系統僅占國家公園總面積的3.15‰,人口和公路密度遠低於所在生物地理區的平均水準。從未發生過森林火灾,空氣品質保持一級。主要保護物種生境質量穩步提升,種群數量得以恢復性增長。覈心保護區無居民聚集點和開發經營項目,全域不存在顯著的生態退化現象。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迪慶州曾是“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生態保護和脫貧攻堅是“同一戰場”上的“兩場攻堅戰”。普達措國家公園始終堅持生態保護第一,在嚴格保護的前提下,適度開展資源的非消耗性利用,並以此反哺生態保護和社區發展,形成了保護與發展的良性迴圈。
通過國家公園帶動,數千名當地居民參與生態管護、巡護監測、訪客服務,交通、教育等生產生活條件顯著改善,實現生態得保護,理念得轉變,貧困羣衆得增收,戶均年收入從2萬元新增到10餘萬元,綠色已成為保護與發展協同推進的最美底色,生態、社區、當地居民發展面貌煥然一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這裡得到生動實踐。
普達措公園一景
普達措在藏語中是“普度眾生到達彼岸之舟湖”的意思,普達措國家公園以此為名,目的正是在於通過國家公園建設,為公眾提供普惠的民生福祉。普達措國家公園堅持共建共用,廣泛吸納企業、社區、科研機構、社會組織共同參與國家公園保護、建設與管理,積極探索全民參與生態保護,實現全民參與、全民共亯的可持續發展新格局。
試點以來,森林、草原、濕地、野生動植物資源生態狀況顯著改善,森林生態服務功能價值高達每年43.7億元,得到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全球公園協會等國際組織的充分肯定。同時,普達措國家公園深入踐行全民公益理念,將門票價格從每人次138元降至每人次20元,年均為125萬人次公眾提供親近自然、體驗自然、瞭解自然、學習自然的機會,充分讓各族人民群眾共亯生態福祉,深刻領略普達措自然之美、生態之美、和諧之美、發展之美,形成了保護自然的自覺意識,樹立了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的良好形象。
地處長江、怒江、瀾滄江、珠江等主要河流上游或者源頭的雲南是我國的西南生態安全屏障。發揮雲南重要而特殊的生態作用,為美麗中國建設、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提供高品質生態產品,是雲南長期探索和思考的歷史命題,著力構建分類科學、佈局合理、保護有力、管理有效的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雲南在深入的探索中,不斷開創生態文明建設新局面。
評論留言